精准发力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2018-08-06白俊红蒋伏心
白俊红 蒋伏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江苏作为科教资源大省,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托优质高校资源,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江苏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途径。
从现状来看,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首先是科技成果转化程度明显加深。近五年来,为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江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在全国较早实施了“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截至2017年4月,协同创新计划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97项、省部级成果奖励810项、授权发明专利5281件、转化应用成果1659项,产生经济效益约860亿元。该计划在为省政府提供智库决策、解决社会和行业产业重大问题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是高校自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自主转化的重要基地。截至2016年底,江苏共筹建和认定33个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有15家,数量为全国第一。南京市拥有大学科技园有17家,其中国家级有5家、省级(含筹建)有8家。依托优质的科技园区,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我省高校专利出售数(合同数)为687项,同比增长46.17%,总金额高达1.49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再次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趋完善。江苏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江苏部分高校已逐步实现科技服务部门的单独划分,这种高校内部科技服务部门,一方面能够联系市场和企业,为高校科研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指导高校科研的方向;另一方面作为专业的科技服务部门,又能为高校的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省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深化成果转化体系改革中取得重大进展。以南理工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开发实体,大力发展横向科研,并允许教师个人开办公司,鼓励技术入股,发展科技产业等,极大调动了高校教师自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与此同时,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
从成果转化的系统性规划和布局来看,对科技活动尚缺乏系统性的引导与规划,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高校科研实验及基础研究阶段,而对科研成果中试和市场化重视程度不够,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另外,科技成果转化链在区位布局上呈现“重南轻北”现象,苏北地区过少的成果转化基地加重了该地区科技资源落后情况。
从成果转化质量来看,存在转化质量不高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效益。江苏高校科研较多集中于理论性探索,实践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象多侧重于技术前沿和高新领域,研究过程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较少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应。高校与企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致使科研成果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从转化成果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来看,一方面,作为科技成果创造和拥有方的高校与作为科技成果需求和使用方的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成果在孕育之初便缺乏明确的应用对象和现实指向;另一方面,高校多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和科研,较少关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宣传工作。由于缺乏中介,高校科研成果难以为企业所知,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部分成果出现闲置,科技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从成果转化的产权保护环境来看,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核心问题。转化阶段涉及众多独立的创新主体,部分成果信息会在各主体之间流转。在外部利益因素的驱动作用下,难免产生泄密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将严重降低科技创新的收益预期,从而降低创新投入和先进技术引进的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历来是知识产權泄密的高发阶段。当前江苏对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尚有待完善。
进一步促进江苏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结合江苏现阶段的基本情况,统筹规划,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规划意识,科学合理地布局科研结构。运用系统化思维解决问题,既要抓全面,也要抓重点,打破苏南、苏北的不平衡发展,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对于关键行业领域要重点支持,对于高新技术行业领域要全面发展,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置于地方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科技链和产业链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模式地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二是加强校企联合,走协同发展之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体制,使科研、设计、生产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而且也有助于解决企业缺乏新技术支撑的难题,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并兼职,企业界技术人员到高校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这既有助于双方互相学习和信息沟通,又可以帮助高校了解企业需求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方向,减少高校科研资源的浪费,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三是加快中试环节建设,强化产学研连接纽带。加快科研单位的中试基地建设,支持科研单位通过创办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实体,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强企业中试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试、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机制,有条件的大企业可以建立一体化的部门,在利益分配、信息反馈、产品改进等方面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科研单位、高校、大中型企业建立或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服务,以此强化产学研连接纽带,推动子系统间节点建设,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四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支撑体系,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为高校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严肃查处侵权行为,加强对新兴技术、前瞻技术、基础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执法监察工作,以此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要不断提升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一个自由、和谐、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
(作者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员;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江苏省创新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