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理念辨析

2018-08-06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荣启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4期
关键词:非遗技艺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荣启

【内容提要】正确的保护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结合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看法和偏颇认识,重点辨析了涉及新时代非遗科学保护的三个重要理论、理念问题,即:非遗保护实践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何看待非遗真实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整体性保护。辨析中从基本理论阐释入手,紧密联系保护工作实际,以考察调研中的实例说明论点,既有针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论述,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理念,是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十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遗保护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在新时代使非遗保护事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理论研究者和文化干部应有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对一些保护理念辨析清楚且达成共识,方能树立起正确的工作思路并沿着正确的保护工作路径前行。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些业已存在的模糊看法,提高理论素养。

下面就几个非遗保护领域涉猎的重要理论、理念问题谈些个人的认识并做点辨析。

一、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中也突出强调了人民在保护非遗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第一条就指出:“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其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非遗保护实践中,我们应该秉承这一基本原则。

首先,对“人民”的涵盖面应有正确的理解。有些非遗干部和研究者认为,人民是指传承人和传承群体。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涵盖面过窄。人民既包括非遗传承者,也包括非遗的创造者、拥有者、享用者,即与非遗紧密相连的广大人民群众。如民俗、礼仪、节庆等,是特定民族和地区人民群众集体享有、群体传承、代代相延,既难以确定传承人又无法由少数传承人担负传承使命。所以,非遗保护应发挥遗产所在地广大民众的文化主体作用。

人民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保护工作离不开人民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

那么,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一)要增强广大民众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唤起民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其认同感、参与度。

要尊重相关民众的现实需求,保护遗产不能以妨碍经济发展、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为代价。实施的保护方式与方法,一定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要尊重不同民族与人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在保护他们的精神意志不受侵犯的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依靠基层民众的力量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就要善于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要坚持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不是包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制度保障、宣传教育、资金扶助等多种方式,调动起民众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守护者、管理者,因此,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如民间各种社团组织、行业协会、文管会等,这些由民众自主发起成立的民间组织,既了解本地的乡土民情,又能以民间智慧及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承保护自己的文化。在全国各地由百姓自主承办成功的民间庙会、各种文化盛事很多,如北京的妙峰山庙会从明代传承至今已有400年之久,影响力颇大。历年该庙会的成功举办,主要靠的是老百姓对民俗传统的热爱、信奉和执着,靠民众自主有效的管理。妙峰山的香会(民间花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一般是指为朝山进香者服务的善会,主要是在庙会期间为香会、香客和庙宇做各种善事及服务性工作的民间组织,为香会、香客提供各种义务服务,诸如修桥补路、夜间照明、缝补衣服、提供住宿等保障性服务,还要为民众舍茶、舍粥、舍馒头、舍咸菜等,都是分文不取、行善为主。妙峰山朝顶进香的各种武会,其宗旨是钱粮自备,茶水不扰。在会规中还明确规定了文武各会的宗旨是:“做功德讲奉献,不索取。”庙会期间,有了如此周到的服务与管理,香客和游人前来上香或踏青,不用携带任何物品,即可满足吃、喝、行等各种需求,还可欣赏到各种武会的表演。到了妙峰山犹如进入了世外桃源,这里不仅有物质上的保障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独有的文化体验和享受。又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也建立起了一大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目标的群众性协会和学会,如茂县的羌绣协会(以传承羌绣为主)、羌情协会(以传承瓦尔俄足为主)等,这些协会均为民间组织,成员众多,活动频繁,在保护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非遗保护成果要惠及本地民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古羌城开城仪式

土家族的古法染制技艺

让非遗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于民。2017年4月,笔者参与评估的热贡文化和羌族文化两个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内的民众对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和参与度都较高。在实地考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唐卡技艺的传习活动从同仁县辐射扩大到尖扎、泽库、河南三县,民众在热贡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广泛受益。经统计,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98%,人均年收入从5年前的5000余元增长到目前的3万余元。年都乎村从事热贡艺术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70%,人均年收入从5年前的3000余元增长到1.5万元。吾屯、年都乎村已经成为闻名全省的利用文化技能增收致富的先进村。又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引导羌区群众广泛参与非遗生产性保护,大力推进非遗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在茂县,展示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地民众、尤其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天举行的中国古羌城的开城仪式上,众多民众由非遗传承人带领进行多声部、羌笛、口弦、羌族舞蹈等古羌传统节目活态展演20多场,再现古羌民族的民风民俗和祭祀礼仪。2016年,古羌城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0余万人次,实现产值1856万元,通过古羌城项目解决了1200余人的就业,同时带动了古羌城周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效利用羌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打造出了汶川水磨古镇、映秀镇、北川巴拿恰民族风情街、茂县中国古羌城等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乡镇和一批旅游精品村寨,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自我发展能力。每年都有大批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通过保护区建设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实现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这样的保护之路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使本地区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遗保护事业中来,并从中受益获利。

二、如何看待真实性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是什么?非遗的基本特性是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活在当代,有它不能随便改变的特质或者基因。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间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行为方式。它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更新,不可能一成不变。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即客观地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承认它的发展和流变。同时必须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演化规律,实行活态保护,不能人为地将其“化石化”。既不能以文物的博物馆式方式来保护,也不能以违背其自身演化规律的方式人为地改造,使其脱离自身轨道去发展演变,失去其原有文化基础和文化神韵。所以,保护措施和方法应按照非遗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来制定。

真实性保护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不能对其歪曲破坏,不能搞“伪民俗”“伪遗产”。那些在民俗风情园、民俗度假村、民俗旅游点等地,打着非遗产品招牌卖的传统手工艺仿制品或假冒伪劣产品;那些为了招徕观光游客,一日数场地进行民俗仪式展示、民间歌舞 “作秀”式表演,已经完全演化成了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均是不属于真实性保护的“伪遗产”。

秉承真实性保护原则,项目的基本文化元素、文化内涵不能变。如藏传佛教艺术唐卡画的是佛陀、度母等宗教人物形象,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唐卡艺术传承中,一方面其核心技艺不能变,即:起稿(按照《造像度量经》草描出佛像人物的整体形象)和开眉眼(人物五官的描绘),还要坚持使用天然颜料。另一方面,保持唐卡艺术的本真性就要保持其所蕴含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不能变。若唐卡画成“牦牛图”“骏马图”就不是唐卡了,属于用唐卡技艺绘制的装饰画。我们要坚决抵制假唐卡。

但是,“原汁原味”进行保护的提法是不符合非遗自身传承发展的特性和规律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现实中民众鲜活的生活和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经历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演化,在演化中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新内容乃至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此外,倘若一个项目进行“原汁原味”保护,我们以哪一时期的技艺或作品为模式呢?难以确定。如中国是陶瓷器的故乡,陶瓷器制作技艺,是以商代的还是宋代的作品为模式?以哪一时期的制作技艺为原型呢?事实上,陶瓷器制作技艺自诞生起,一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进。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就经历了:从无釉 → 有釉,又由单色釉 → 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 → 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 (釉下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等演进。

热贡唐卡

黎族妇女在织锦

非遗保护要坚持“传承发展”的方针。因为,作为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要在保护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没有任何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坚持本真性的保护原则,就是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持非遗项目本身的DNA,即该项目的本质特性不能变、核心技艺不能改变。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漆线雕技艺在进行生产性保护中已探索出了适合项目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了保持项目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他们固守创新不失却项目的核心元素和典型特征——线条的艺术和纯手工技艺,但其作品的载体、题材、内容、风格等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为了保持不改变漆线雕的DNA,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在发展中不追求怎样做大,而是追求做强、做精。他们认为,传承、创新和市场是构成生产性保护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若没有传承,就没有了根基;若没有创新,就没有源源不息的动力;若没有市场,生产性保护就会落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他们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使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三、如何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我们倡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所以,整体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保护原则。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这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关注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首先是保护其自身的完整性。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艺、技能共同构成的,只保护其中部分技艺,是不能将其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必须对其全部程序与技能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例如:皮影戏,我们能看到的是具体的舞台表演,其背后与之紧密相关的还有影人的设计、雕刻、着色,这些工艺的上游还有制皮技术。上述技术作为一个链状结构相互联系着、支撑着皮影戏的展演与发展。我们对皮影艺术的保护,就应该对上述各个环节均要保护。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在其“生态系统”中实施整体性保护,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农业社会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生的梦想,走出世代居住的乡村,涌向异国他乡或繁华的大都市求学、经商、打工。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许多古老的村落,如今成了“空巢村”“老人村”,自然环境被破坏,昔日清澈的河流,如今变成了臭水河,岸边垃圾成山,水源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空气被污染,村民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甚至变成了癌症高发村。大片农田被荒芜,各种老手艺乏人传承,昔日年节的热闹场面和各种传统艺术争奇斗艳已不复存在。在缺少人气的村落里,许多民间习俗和非遗项目自然会衰亡。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以人为载体的,人是核心因素。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恢复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有了新契机,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位一体”总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该文件在总体要求中提出了七项基本原则,其中便有“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和“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原则。这为恢复乡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撑。

以村寨和社区为主体构成的文化群落,既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各种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多重价值也是通过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传承发展而实现的。因而,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是以原住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存续为基础的。若只保护古建筑、古民居,没有了原住民及其鲜活的生产生活,传统村落就会仅剩一副皮囊。所以,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主要应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要开展传统村落文化、社区文化的保护,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活在当代、造福于民,在活态传承发展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以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为例,其保护传承离不开与之相依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其所依托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精神生态环境,三者缺一不可。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发展的基本要义。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该民族就地取材,巧用鱼皮制作服饰和各种工艺品;用桦树皮制造箱子、杯子、碗等日常用具。而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数千年对海岛的开发过程中创造了纺染织绣技艺,代代相传至今。黎锦织造所用的原料、染料都源于大自然,黎锦的主要原料是棉花和麻类,其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通过从植物的花、果、叶、茎、树皮中提取原料来配置染料。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因地取材,都依附于原生态自然环境。为此,应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维护各种花草树木之繁茂,不应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肆意损毁山林生态,破坏植物种群,无序挖掘矿土资源。倘若青山变成秃岭,各种资源被掘尽,传统工艺就会因原料的短缺而走向衰亡。2017年11月,笔者赴湖南湘西州考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时,在去龙山县的途中,曾在土家织锦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黎成风的带领下,爬到半山腰,参观考察了她成立的土家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传习所。时下,她正在带领当地农民开发山地,大面积种植土家织锦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正在恢复祖先传下来的天然植物制作染料法。这座山本没有路,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往返攀爬踩出了一条小道;山上本没有田地,是他们披荆斩棘开采出了一块块植物种植园地。可见,为了能留住和传承前辈的传统技艺,黎成风带领当地民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要实现传统工艺的整体性保护,在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生态环境的营造。传统工艺美术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俗文化之中,特定的人文生态是其生存发展的土壤。从古代传承至今的剪纸、年画、灯彩、唐卡、雕刻、陶瓷、泥塑、面具、刺绣、织锦,等等,都与民间节日、祭祀、宗教、信仰、民俗、礼仪等文化形态紧密相依、骨肉相连。时至今日,民俗节庆仍然是众多民间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独特环境,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淮灯彩,其存续发展便与秦淮灯会息息相关。因为每年的秦淮灯会都需要大量丰富多样、绚丽夺目的灯彩,方能形成“秦淮灯火甲天下”的壮美景观。近十几年来,秦淮灯会的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看花灯、买花灯成为南京年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本地及全国各地的游客以身临灯会来感受浓浓的“年味”。于是,周而复始的灯会成为手工灯彩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外在动力,南京手工灯彩制作艺人收益的80%以上来自灯会。由于灯彩的销售数量和价格不断上升,也促进了艺人对灯彩制作的创新发展,在传承传统主导产品——莲花灯、兔子灯的同时,开发出生肖灯、飞机灯等众多新颖时尚的灯彩,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

热贡艺人在绘制唐卡

要实现传统工艺的振兴,还要重视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态环境。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的传统工艺都有祖先传承下来的生产伦理、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观念和行业规范,约束和指导着从业者。传统手工艺所依托的精神生态伦理是敬畏自然、珍惜资源、潜心做事、淡泊名利、诚信经营、货真价实。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并形成了密切而稳定的关系。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原有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在民众中泛滥的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所依托的精神生态环境的恶化,乃至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出现金钱至上、利润优先,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以化学染料代替天然染料,以机器制品冒充手工艺品等。这些问题倘若不重视,会毁掉既往的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健康业态,使之走向歧路。所以,要实现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精神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营造。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大国工匠榜样,要鼓励和要求代表性传承人在带徒授艺中既要传授手工技艺更要传承工匠精神,使新一代传人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从事传统工艺的行业、企业、组织,应将传统的生态伦理和行业准则与当代生产生活有机融合,汲取传统工艺生产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适应当代传统工艺科学发展的表达和应用,营造出传统工艺发展的健康的精神生态环境。

再次,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一并保护。这些遗产虽然在具体形式、内涵、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是同源共生、休戚与共的文化整体,我们不能将这三者割裂开来,而应当同时加以有效保护,才能继承完整的中华文化传统。如对故宫的保护,既要保护故宫的古建筑,又要保护其营造技艺,若营造技艺失传,故宫建筑出现损坏后,就无法按照原营造技艺修复,就难以做到修旧如故。当然还要保护故宫周围的自然环境,不能近距离地建造现代高楼大厦,破坏故宫古建筑群营造出的特定文化氛围。

总之,在新时代,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前提,秉承正确的保护方针和原则是根本,坚持正确的保护方式与方法是途径。要实现非遗的科学保护和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传承主体的努力,更需要保护主体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应该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非遗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