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硬度
2018-08-06叶浅韵
叶浅韵/文 何 伟/评
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功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的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作出好榜样。
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选自《曲靖日报》)
【解 读】散文标题为“母爱的硬度”,设置悬念,让读者迫切想着阅读文章。“母爱的硬度”,主要体现在母亲管教我们劳动,母亲严惩我们犯错误,母亲严格管教我们学习等几件事情上。文章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因为从小“我”不懂母爱,所以害怕,对于母亲的教育方法,“我”开始并不理解,甚至反对;但多年以后,我终于理解了母亲,懂得了母爱。
中国有句俗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母亲虽然严厉,但严中有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正是母亲希望子女摆脱困境,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小时的“我”开始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一直敬畏母亲。直到“我”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知道母爱的伟大。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文字朴素,平易近人,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简朴的文字中透着浓浓的深情。让我们读出了平凡的母亲她那坚强的一生,默默的付出。
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第二段“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气势,更突出了母亲的勤快能干、心灵手巧。如第七段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严厉管教我们学习的情形。“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运用拟物手法,写了母亲对我们严厉时我的不解。
文章结尾升华主旨,写出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 ,表达我最终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同时照应标题,总结全文。这似乎印证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