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混日子”,不只是自身庸懒觉悟低
2018-08-06胡锦武余贤红
文/胡锦武 余贤红
“清水衙门”成了香饽饽,请假一请33个月……新华每日电讯刊文认为——
随着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不断推进,过去一些干部身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正在逐渐扭转。然而,笔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中潜伏着一股不担当不作为的“混日子”暗流。这种新趋势,值得警惕。
比如,有的干部“磨道拉车”,出工不出力,“二线变离线”,平平安安占位子,松松垮垮混日子;有的干部进入体制内自称“只图面子不求里子”,就要个公务员身份“镀镀金”,不贪不占也不干……看似“无私无求”,实则败坏风气、贻误事业发展,为害不浅。
5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天津市5起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显示,天津青少年传媒事业发展中心一名干部违规休病假达33个月;今年2月,《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吉林省长春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对工作漫不经心,把涉及政策的问题都交给下属办,自己把大量时间花在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
然而,干部“混日子”,自身庸懒觉悟低,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其背后,还有复杂的因素。
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
笔者梳理发现,不担当不作为“混日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线岗位二线心态”,干部休而未退。“工作压力这么大,何时可退休?”一些干部身居一线职位、享受一线福利,却有浓厚的“退休情结”,此类心态多见于“准老干部”群体。
一些年龄偏大的干部,虽也负责单位一部分工作,但由于资历老,做工作蜻蜓点水,就等着“平安着陆”,单位领导也要礼让三分,上班迟到早退习以为常。在“图清闲”的心理影响下,甚至部分“80后”“90后”年轻干部也经常把“退休”挂在嘴边。
一名科级干部说,由于提拔面临“天花板”,他如今奉行的是“年轻时顺势而为,努力上进;中年后顺心而为,随遇而安”。一名干部甚至开玩笑,“过去想把年龄改小,能多干几年;现在想把年龄改大,能早点退休。”
只图身份不图利,不贪不占也不干。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进入体制内什么也不图,就图个身份,以后亲朋好友办事好说话、自己出门有面子。此类心态常见于“商二代”,他们家境殷实,受“官本位”观念影响,进入体制内只为清闲和口碑,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一名受访干部说,“在体制外闯荡打拼多年后,财务上已经实现自由,想来想去,还是想进体制内‘养老’,既体面又稳定,并不在乎钱挣多挣少。”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热衷“以退为进”。一些干部在“怕问责”的心理影响下,信奉“不做不错、多做多错”,宁肯不出事也不愿做事,热衷“以退为进”。这类干部往往循规蹈矩不敢闯、不敢试,没见红头文件就不敢做事,看到“石头”也不敢摸着“过河”,干工作全靠请示,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
“工作落后不要紧,反正责任不在自己,但受了处分,影响却是自己一辈子。”一名乡镇干部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受到纪律处分,提拔使用大概率会受影响,政绩再好也没用;相比之下,占着位置做做样子不出事的干部,到了资历反而有机会被提拔。
“混日子”病因探源:横纵不对称,左右为难需破解
那么,导致不担当不作为“混日子”的病因何在呢?笔者认为,除了一些干部存在的思想懈怠、理想缺失、作风涣散等主观性因素外,至少还存在三方面的重要原因。
从纵向来看,不同层级干部面临的激励与问责机制不对称。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自己面临“问责多、激励少”“任务多、待遇少”的窘境。压力层层传导,激励却逐级递减,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干劲和动力,这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中部地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扶贫、安全生产、维稳、环保等都是非常容易被问责的领域,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与此同时,乡镇干部政治上升空间有限,尤其是事业编干部一年都难提拔一个,每月工资也只有3000元出头,“压力山大”。一些干部调侃说,有的乡镇领导班子中“谁排名最后谁管安全生产”,因为谁都怕出事,谁都怕担责,一些高风险领域自然成了“烫手山芋”,“政绩再好都不如不问责好”。
更让一些基层干部哭笑不得的是,有时还面临“左右为难”之困,做与不做均可能被问责。某市一名干部举例说,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当地每个乡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站,不建就可能被问责;而建污水处理站就要涉及土地报批,且很多位于基本农田附近,审批程序复杂,短时间内很难批复,按时间节点“未批先建”也要被问责,不少干部做好了“因公负伤”的心理准备。“受不受处分一半看工作,一半看运气。”这名干部调侃说。
从横向来看,不同年龄段干部的“获得感”存在代际不对称。相比而言,“50后”“60后”等准老干部群体大多享受过住房、医疗等制度性“红利”,加上有的干部已退居二线,进取心有所弱化,追求平安、自在、安逸的生活方式成了许多人的目标。
有的不上班脱岗成常态,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有的沉迷于诗词歌赋,“获得感”较强。一名基层干部说,过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清水衙门”,如今成了“香饽饽”,谁要是能如愿以偿,必然引发不少干部的羡慕。
而部分“80后”“90后”干部也“想退休”,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原有的制度性“福利”正逐步流失,新的激励机制又未能应时而立。在较高强度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下,部分人感受到较大的“代际落差”,导致预期存在迷茫。
最后,从干部自身看,部分干部对转型不适应,专业能力与事业需要不对称。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新思维。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干部创新意识、专业素养与事业需要不对称,对长期形成的做法存在路径依赖,习惯于“依葫芦画瓢”,遇到改革中的“硬骨头”容易滋生消极、懈怠、迷惘情绪,出现“换挡焦虑”。
让“混日子”没有市场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打好三大攻坚战,尤其需要广大干部奋勇争先、担当作为。消极、懈怠、慢作为、不作为的“混日子”作风,是三大攻坚战、改革创新的“拦路虎”,应早日铲除。对于各种不作为、不担当的“混日子”,可以开出如下药方。
从干部自身来讲,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强化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饭碗;另一方面要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
从制度建设层面,要加快建立完善干部问责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前不久,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那些找不准位置、挑不起担子,出工不出力、尸位素餐的干部,就要采取霹雳手段,敢于“唱黑脸”“当包公”。
此外,扩大群众参与度,让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综合考评干部的重要依据,让“混日子”者无所遁形,让在位者不敢懈怠。
只有向不作为、混日子开刀,让勤干实干能干者得到重用,才能真正打破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形成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苦干实干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