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
2018-08-04
世上本没有药神,在与疾病生死相搏的过程中,人们才逐渐积累起医药知识。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那些名垂青史的“药王”“医圣”,无一不是在千百次的艰辛尝试后,才得到某一植物、动物的药用功能。他们的故事里,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份舍身忘我、不慕名利的制药精神。
“药王”孙思邈,丹方入药
孙思邈18岁时开始学习医术,20多岁便颇负盛名。唐代道教盛行,孙思邈以医家的探索精神来研究道家的丹药,发现丹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他拿一些金石矿物反复试炼,甚至亲自服下金石来试验药性。有一次,孙思邈服下了六两乳石,结果造成自己一生“数病痈疽(一种毒疮)”,也因此获得了治疗痈疽的第一手经验。
孙思邈直到晚年也没有中断对化学制药的研究。在《千金方》中,他一面揭露金丹成仙的欺骗性,一面记述金丹药物的医学疗效。唐代以后,丹方成为重要的中医方剂,孙思邈成为医药化学的开山鼻祖,被尊为“药王”。
“女中卢扁”谈允贤,闺中良医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女医屈指可数,明代女医谈允贤是其中一位。谈允贤出身醫学世家。从小,祖母就教她修习医术。学成后,她正式开诊。限于当时社会习气对女子的束缚,谈允贤的治疗对象仅限于女性和儿童。
有一次,一个妇人找她看病。这妇人之前生了4个女儿,此后10年再也没有怀孕,非常忧闷。谈允贤检查了她的身体,又耐心地和她聊天,从病人口中得知了一段过往:因为没有儿子,丈夫对她不满。有一次夫妇二人吵架,正巧妇人在生理期,过于愤怒而导致气血消耗,从此小腹冷痛,多年不见好。谈允贤对症下药,并施以针灸。后来妇人如愿再次怀孕。
谈允贤活了96岁,治人不计其数,留下著作《女医杂言》,被称为“女中卢扁”。
“医圣”张仲景,药到除伤寒
张仲景从小爱好医学,十几岁时,就已读了许多医书。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田庄多成荒野,各地传染病流行,其中伤寒病占70%。张仲景目睹遍地浮尸,心中悲痛不已,更加勤奋学医。
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伯祖见张仲景聪明好学,就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后来张仲景果然成为一代名医,尤其善治伤寒病症,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药圣”李时珍尝遍百草始得药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历经27个寒暑,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有一次,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夜宿山中一座破败的古寺。师徒俩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皎洁的月光透过屋顶的破洞照了进来。李时珍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李时珍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名金银花,可解暑消热。”“胭脂草捣烂了,可治虫咬伤。”“刀豆子烧成渣子服下,能治呃逆。”“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寺外,圆盘似的月亮已移到了中天,而李时珍还在孜孜不倦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