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女足,被足球改变的人生
2018-08-04张丹丹
张丹丹
她们来自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琼中,组队12年,从默默无闻到拿下3个“小世界杯”冠军,人生因足球而不同。
这是一群野孩子,在训练场上踢球,在乡间地头飞奔,有时穿着球鞋,有时光着脚丫。生命的灵动随着汗水飞起,她们追着脚下的足球,把命运的枷锁抛在身后。
这群女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琼中女足。她们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大山里一路奔跑,跑进了有“小世界杯”之称的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赛场,连续三年拿下冠军。
7月初,《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琼中,在海南岛的烈日与暴雨中,琼中女足的孩子们没有一刻放松训练。在俄罗斯世界杯进入尾声之际,新一批小队员于7月12日启程,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走出国门,征战哥德堡杯。
对她们而言,足球,是快乐,是希望。
世界杯决赛场上的中国球童
7月15日,俄罗斯卢日尼基球场,本届世界杯决赛将要上演。在全世界瞩目的球场中央,球童吴优是唯一的中国人。这个10岁的小女孩,身高才1.34米,24公斤,個子瘦小,皮肤黝黑,剃了个蘑菇头,乍一看像个小男生。但她扑闪的大眼睛上覆盖着浓密的睫毛,透出一股黎族女孩的机灵,笑起来羞涩可爱,让人不会认错这是个小女生。
参加完这场全世界球迷的盛宴后,吴优第二天一早就要飞往瑞典,踢属于自己的世界杯——哥德堡杯了。到那时,她将不再是开场前怯生生露个脸的球童,而是场上绝对主力,用主教练肖山的话说,“她是一上场就会打破沉闷的人”。
始创于1975年的哥德堡杯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赛事,每年都有超过70个国家的1500支球队、4000多名青少年参加比赛,被国际足联授予“世界青少年杯”称号,也被球迷称为“小世界杯”。参赛队伍里,不乏皇马、曼联、巴萨等知名足球俱乐部的后备梯队,球探也总在这里为各大豪门寻找天才少年。西班牙黄金一代的中场大师哈维、被誉为“足球艺术家”的意大利球星皮尔洛等都曾参加过哥德堡杯。
吴优身边,还有11名和她年龄一样的琼中女孩,她们将参加U10组别(10岁组)的七人制球赛。“琼中的孩子韧性好,很有潜力”,肖山两年前选出这批队员,带着她们训练。
练技术、打基础的过程很枯燥,但孩子们扛住了。夏季的海南,气温时不时飙到38摄氏度,室内球场虽然能挡住烈日,却挡不住湿热的空气,人往里一站,过不了10分钟就满身大汗。为了备战哥德堡杯,小球员们最近加大了训练强度,上午、下午、晚上每场练习都会持续两三个小时。她们好像不知疲倦,每天光是传球就要练上百遍,“肌肉有记忆力,你传一百次、两百次,跑一百趟、两百趟,才能让身体记住那个正确的方式。”
枯燥时,也有孩子不耐烦,一边颠球一边撅着嘴;或者传球时偷个懒,踩着球休息。但更多时候是暗自较劲,因为她们渴望得到肯定。
对于孩子们的优点,肖山心里明镜一样,他一一指给记者:“别看吴优小不点的样子,其实爆发力很强;7号那个黄晶晶,前锋,很灵活;打边路的20号,杨艳,每场都很拼;9号的王小妹,速度快呀;你看守门员,不错吧,很稳……”
今年,肖山请来曾带领中国女足获得2006年亚洲杯冠军的主教练马良行,每周一次指导孩子们训练。马良行每次给小队员复盘比赛过程,孩子们都听得认真。尽管因为年纪小,她们对战术的理解还不那么透彻,但在场上跑起来就能领悟。
孩子们对外界肯定有种单纯的渴望。渴望是球场上难能可贵的品质,甚至关乎胜败。今年的世界杯小组赛上,葡萄牙对阵西班牙的比赛中,C罗上演帽子戏法独中三元,眼神就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被网友称为“一人扛起整支队伍”。
10岁的孩子还懵懂无知,但对足球的热情和对胜利的渴望从师姐那儿传承下来。训练场上,有四五名15岁的师姐始终陪着她们练习,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旁观者都可以感受到。
第一块球场是用脚踢出来的
在这些15岁的师姐中,“王总”是小明星。她叫王靖怡,是15岁组的队长,不仅球踢得好,队伍也带得好,于是肖山送了个“王总”的外号给她。小姑娘剪着短发,方便踢球,但刘海长了,每次训练时就在头顶扎个小辫,跑起来小辫也一甩一甩的,一眼就能看到。
王靖怡2012年进队时才9岁。那时,为了不耽误上课,她和队员们早上5点半开始训练,7点半重新洗漱后去上课;下午4点半一直练到天黑。
这支队伍是幸运的。她们训练时,已经有个像样的室外球场了,“姐姐,我告诉你哦,我们训练的场地都是师姐踢出来的。”她说的这个训练场,是琼中女足从2005年开始使用的足球场。一开始,这个球场荒草没膝、碎石满地。第一批女足姑娘那时才十一二岁,在肖山和妻子吴小丽的带领下,一边训练一边锄草,休息时就背个箩筐捡碎石。肖山说:“一天捡十几筐,捡完碎石再从附近背泥土来填坑,慢慢把球场平整了。”
尽管不是铺设了标准草皮的足球场,但王靖怡和队友踢得欢畅。海岛的天气变幻莫测,说风就是雨,有时一场暴雨下来,训练场泥泞不堪,但孩子们仍在泥地里飞奔,不肯耽误训练。不到3年,这支队伍就出成绩了。2015年,王靖怡和队友参加哥德堡杯预选赛,一路过关斩将,在国内拔得头筹,代表中国出征瑞典,参加2015年哥德堡杯U12组别(12岁组)的比赛。这是她们第一次走出海南省参加比赛,表现之顽强令所有人震惊。
哥德堡的首场比赛打得很惊险。球队原计划从上海出发,但遇上台风在上海逗留了两天,再不去就要错过比赛了。没办法,肖山带孩子们连夜转到北京飞,深夜两点多才到瑞典。第一次出国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差也没倒,草草睡了三四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就上场比赛,却偏偏碰到一支东道主队伍。
用王靖怡的话说,“上场时整队都是蒙的”。好在平时训练过硬,琼中女足率先进球,但很快被对方扳平,比赛在胶着中进入下半场。“心里很着急,可是不能表现出来,怕影响队友。”王靖怡稳住士气,带着队員攻城拔寨。拼抢中,身体灵活的优势、顽强拼搏的精神都出来了,最终2:1险胜。姑娘们一路势如破竹,七战七捷,勇夺冠军。那也是中国球队第一次夺得哥德堡杯冠军。
那年开始,幸运女神就一直眷顾着她们:2015、2016、2017的哥德堡杯,她们连续三年夺冠;2017年全运会,以琼中女足为班底的海南女足代表队夺得笼式五人制女子足球冠军,王靖怡作为运动员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那一天的情形清晰地印在王靖怡脑海里:“习爷爷过来时,听说我是琼中女足队员,就鼓励我们要加油。”回去后,队友都围着王靖怡问当时的情形,“大家都很受鼓舞”。这是王靖怡第一次见到习总书记,她没想到还能见到第二次。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时,会见了海南省的各界代表,肖山作为全国劳模也在其中,他带上了王靖怡。“习爷爷走到教练这儿的时候,听教练介绍了我们琼中女足,停留了好一会呢,还说一直关注着我们,希望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说了好多鼓励的话。”
从输球中懂得什么是荣誉感
小吴优有一次训练完悄悄跟带队教练高禹萱说:“我长大要像你一样当教练。”24岁的高禹萱一下子就落泪了。
13年前,高禹萱、陈巧翠等成了第一批被肖山选中的女足队员,命运从此改变。这些大山里的黎族、苗族姑娘,都出生在贫困家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她们身边,多是高中就辍学的同学、邻居。“从来没踢过足球,因为被选中可以读琼中中学,而且吃住免费,我才报名的,那是县里最好的学校。”陈巧翠参加女足的原因,是所有队员的共同原因。
琼中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级贫困县。2005年暑假,肖山和吴小丽走遍全县,从上千名孩子中挑选出24人,最后因为身体、家庭等各种原因,只有13名孩子留下来,2006年3月组建了琼中女足。
“那时候我家没电话,被录取了也不知道,开学去镇中学报到,结果老师说我被球队选中,可以去县中读书,我爸高兴得火急火燎赶回家给我收拾衣服。”陈巧翠说起那个暑假,爽朗一笑。
到了琼中中学,这些从小在村里光着脚丫跑的女孩领到了人生第一双球鞋,开始试训。她们把学校荒废已久的球场平整出来训练,把教室里的桌子拼起来当床;训练强度大,球鞋穿不了多久就“开口笑”,她们一针针缝好。
但女孩们还不知道足球会给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也不知道输赢意味着什么。直到两年后,球队才第一次明白什么是荣誉感。那是球队第一次外出打比赛,在广东英德被当地队伍进了8个球,自己却一球未进。比赛结束,姑娘们放声大哭,跟肖山说:“教练,您放心,我们知道差距在哪了,回去我们好好练,一定赢回来!”
“我们自尊心很强,越是输得惨,越要咬牙站起来。”如今已经是持证教练员的陈巧翠说,球队憋着这股不服输的气不断给自己加练,即便到了深夜,也在泥地里翻滚着踢对抗赛。第一次尝到坚持的甜头,是英德输球后一年多——2009年,全国U16足球锦标赛上,琼中女足踢进四强。比赛在河北涿州,生活在南国的姑娘们第一次看见雪。那年的大雪下得早,11月初,刚到涿州的女足姑娘一觉醒来,推开窗竟是白茫茫一片。“全队人冲到雪地里蹦啊跳啊,特别兴奋。”但她们没想到,大雪也让比赛异常艰难。“我们队没什么经费,平时球鞋破了都是缝缝补补继续穿的,没钱配备厚袜子,穿着夏天训练的薄袜子就去了,真冷。”
下过雪的草地异常湿冷,球鞋一下就湿了,“脚冻得跟块铁一样,跑到没知觉”。陈巧翠摇摇头,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那种寒冷。对常年在热带训练的姑娘们来说,这是最难熬的90分钟。即便跑到没知觉,她们也只能坚持,因为全队只有13个人,几乎没有可以替换的队员。踢到快结束时,仍然0:1落后。肖山记得很清楚,“只剩最后十几分钟了,我们队员一个鱼跃冲顶,球进了!其实鱼跃冲顶这个动作我们从来没练过,但队员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了。”这一年,琼中女足拿下U16组第三名。
足球教会姑娘们很多宝贵的品质,让她们从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第一批13名队员全部考上大学,其中2人被招入国家青年女子足球队,6人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如今,这些姑娘几乎全都从事着和足球或教育有关的职业,有人在俱乐部踢球,有人成了县中学、小学的老师,陈巧翠和高禹萱则回到琼中女足当教练,帮助恩师。
“如果不踢足球,我大概考不上大学吧。”去年,陈巧翠在英国学习了3个月。这种生活,过去无法想象。在这群女孩身上,命运的枷锁已经打破,生命的宽广不再是曾经的山村小姑娘可以想象。
“足球爸爸”想为中国女足储备力量
不过,时间回到13年前,女孩们并没想过人生会因足球而不同。藏着这个梦想的人,是肖山。
肖山的人生,没离开过足球。这个身材壮硕的山西汉子1966年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父亲是足球教练,母亲是排球运动员。肖山在体育大院里长大,成了一名职业球员。28岁退役后,他经历了特别迷茫的几年,“不知道能干嘛,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2002年,他去了湖南一所学校当足球教练,上万元的月薪让很多朋友艳羡,但肖山还是觉得不能实现抱负。
2005年,恩师谷中声从海南打来电话:“这里有个贫困县,山里娃身体好,县里想试试足球脱贫,你来带队吧。”放下电话,肖山想都没想就去了。
“每个教练都觉得自己有一套方法能培训一支好球队,现在有机会给我试,你说我会不去吗?”到了琼中,工资只有1500元,没帮手、没场地,连队员都没有。好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认识的吴小丽出现了。吴小丽曾是一名田径队员,当时在海口工作。得知肖山到琼中组建女足队,她放下手头的工作,前来帮忙。2009年,两人喜结连理。
在琼中,黎族女孩大多十几岁就嫁人生子,一辈子在深山里操持家务、下田劳作。肖山是带着使命来的,县里希望找到一條体育脱贫的路径。
第一批队员是肖山和吴小丽一个一个从大山里选出来的。“海南的孩子,没见过海,你能想象吗?”肖山还记得第一次带队员去海口训练,“她们把包一放就往外冲,兴奋啊,看见了大海。”可站在孩子们身后的肖山却差点掉泪,“那时候我觉得责任很重,下决心用足球带她们走出大山。”
在白纸上画梦想何其艰难。训练苦,生活也苦。肖山和吴小丽既是教练,也像父母。琼中财力有限,一开始,当地给队员们每人每天补助5元伙食费。请不起厨师,肖山和吴小丽就自己给孩子们做饭,但5元一天哪够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吃呢?“那几年葱姜蒜还特别贵,我们就把附近的荒地开垦出来种菜,一来解决问题,二来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山里孩子个个都是干农活的好手,浇水施肥抓虫子,把小菜地照顾得有模有样。
肖山当完厨师还得当司机,球队打出成绩后,有朋友赞助了一台中巴车,好让球队外出比赛。于是,肖山经常开车载着孩子们去打比赛,一天跑几百公里,“幸好我是拿A照的,可以开中巴车”。
刚开始训练时,当地有几个小青年时不时来抢场地,欺负队员,有一次甚至把屎尿泼到姑娘们的宿舍里。肖山气得发抖,也顾不上教练身份了,抡起拳头赶跑了小青年。那次以后,姑娘们有了一个清净的训练环境,肖山却一度被威胁。没想到,队员们踢出成绩后,那些曾经欺负她们的人也被感动,送来3万元要给她们改善条件。
生活上,肖山把队员当成自己孩子,队员也叫他“足球爸爸”。但在训练场上,他是“魔鬼教头”。陈巧翠现在听到教练喊话的声音还会心里一抖,“特别怕教练,以前在队里训练时,我们都会看教练脸色,他脸一沉,我们就用海南话相互提醒‘好好练,教练生气了。”
常年喊话让肖山的嗓子不太好,经常咳嗽,吴小丽总忍不住提醒“你顾一顾嗓子”。但肖山顾不上,他不断提醒队员们“跑位”“抢球”“突破”“过人”“射门”,不让孩子们有丝毫松懈,“这些孩子,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改变命运啊。”
孩子们没辜负他的付出,顽强拼搏成为琼中女足代代传承的精神。拿到全国大赛冠军和哥德堡冠军的队员,光是奖金就已经帮助家里脱贫了。
比赛场外,肖山重点督促孩子们学习。他一度把积蓄拿出来请老师,“不能光会踢足球,足球不可能成为所有人一辈子的事业,还是得学好知识。”这才有了第一批队员全部考上大学的成绩。
自助者天助之。顽强拼搏的琼中女足渐渐受到社会关注,各界支持纷至沓来: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蚂蚁金服提供援助基金,爱心人士送来捐款,贝克汉姆、梅西、C罗等顶级球星签名表达支持,曼城提供训练名额……今天的琼中女足,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最让肖山欣慰的还是队员的变化,“她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懂得了追逐梦想”。
这些女孩,不再是十几岁就结婚生子的贫困县村民,她们成了黎族、苗族的骄傲,成了海南省的一张名片。肖山也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琼中女足有一天能成为足球俱乐部。这样,队员们就有机会参加国家队、国青队、国少队的选拔,为中国女足储备力量。他相信女孩们能把握自己的未来:“你看,她们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