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365个故事》编导手记(十二)

2018-08-04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朝阳区馆长文化馆

闻香识馆长

《文化馆,就是公园》编导 林天趣

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国贸地区,有一个不起眼的灰色小楼,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在这里工作了40年,在他的带领下,朝阳区文化馆顶住了全国文化馆走向衰落的浪潮,反而成为了北京东部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执念——让文化馆,变成百姓的公园。

“徐伟是谁?”同事告诉我一个标签,蔡奇书记点过赞的人。

第二天,我到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因为我在朝阳区长大,工作地点又在国贸地区,对于这附近的状况还算了解,朝阳区文化馆这座小楼,我的确见过。但是说来惭愧,我从未走进去过,更别提对它的了解。

我循着香味儿找到了徐伟馆长的办公室。馆长说他刚喷完香水,每天要喷几回,为了让工作的氛围更好。没想到这个披头散发的男人,还挺讲究。也可以这么认为,搞文化的人,都很文艺。

他跟我说,今天不跟我聊故事,因为“脑子不在这儿”。我问他脑子在何处,他说一大堆的事儿要他来张罗,脑子特别乱。可以跟他聊聊这片子怎么拍摄?拍什么?采访内容是什么……但是让他拿出1个小时的时间,跟我谈心讲故事,他做不到,心里边会特别着急。

我难掩我的焦虑:“其实我一般第一次和嘉宾见面,都会和他聊聊他的故事,这样也好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您的故事和经历,网上有的我都看过了。给您定义为一个对百姓文化事业有想法有追求有执念的人,怎么样?”

“哎哟,可别这样。”他摆手否定的频率和幅度非常大。“心流,这种状态你知道吗?就是干活儿的时候特别专注,那是一种心理状态。我就是干啥都特别有热情,不让我干馆长了,让我捡垃圾,我都能捡得倍儿棒!”说完,他就起身给我展示今天捡垃圾的结果——一块黑色海绵,应该是某个礼品盒中的填充物。“一整块儿海绵,多棒啊!干啥不行!你再看那个大玻璃瓶,我捡回来当花瓶用。这屋子里好多东西都这么来的……”

我们拍摄的这几天,馆长给我们安排了很多能够拍摄的活动:座谈会、出席电影节颁奖典礼、布置新场馆、举办“一米美术馆”。没意见。确实可以判定徐伟馆长对于一切事物都特别有热情,他在每个场景下的状态,都是自然而然的那种投入,总会有口头禅“多棒啊?”以及反问我们“棒不棒?”。

他的一切时间,几乎都用在了朝阳区文化馆。办公室的角落,有一个电子钟,上面贴着两行字。第一行,“所有你乐于挥霍的时间,都不能算作浪费。”这应该就是他的心流。因为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乐意的,不论是为文化馆操劳还是个人活动(比如捡破烂)。

第二行,“距离爬出战壕还剩X天”。我们拍摄的那天,X=6。我问他退休了以后怎么办?“怎么办?完蛋!我除了文化馆的事儿,别的事儿都没怎么管过。只要在家待着,心里就发慌。”

片子播出的时候,这位当了40年馆长的人,退休了。但我相信,他依然快乐着。

为肿瘤病人延续有质量的生命

《你好肿瘤君》编导 聂大满

一位年轻的中医医生,通过自己对中西医的理解,将中西医的长处相结合,得到1+1大于2的效果,成功为很多肿瘤病人延续了有质量的生命。

记得那天下了高铁直接来到王大夫的医院,王大夫正在接诊病人。来王大夫这里看病的全部都是肿瘤病人,也就是我们最通俗理解的癌症病人。

这是一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医学诊断,许多被确诊癌症的病人不仅身体上受到病痛的损害,在精神上更是陷入绝望。但是我在王大夫的门诊里,似乎感觉不到这样的气息。

每一个病人脸上都充满着希望,精神状态好像比其他普通科室的病人还要好,病人的病情在王大夫这里都能化为轻描淡写。

很多病人看见我的镜头,主动前来和我打招呼,讲述自己在王大夫这里的收获,这种收获可不普通,他们收获的是高质量的生命。

王大夫是中医出身,但是在他的眼里,现代医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医是比中医要进步的。他一边学习着西医的长处,同时也推崇着中医中干百年来积累的精髓——不放弃任何医学知识的学习,才是王大夫行医之本。

王大夫现在大力主张的就是让中西医结合来为病人更好地分忧。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很多病人在王大夫这里先用中医的方法将身体状态调整好,然后再接受西医的治疗,以此更有质量地将生命延续了很多年。

在王大夫这里,我能感受到肿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甚至很多病人面对自己的肿瘤,可以很从容地对它说一声,你好。

改造一个人幸福一个家

《心灵捕手》编导 康健

李巍,北京市新安教育矫治所六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为了从小就有的警察梦,李巍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优异的工作机会,选择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改造一个人,幸福一个家”,从警十五年来,他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记在心里、付之行动,用默默无闻的工作帮助五千余名所管人员重获新生,为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改造一个人,幸福一个家。”这是我采访李巍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刚接到可以采访李巍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对高墙里面的世界我一无所知。

当我和摄像老师正式到达新安矫治所大门口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激动和不安的。经历了一层层严格检查之后,我们顺利地进入了李巍工作的地方。除了它本身的严肃和安静之外,还多了几分说不上来的踏实。

初见李巍,他没有我想象中警察的威严,更多的是谦和和安静。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份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和可怕,他所面对的人群是在社会中犯了错误,但是现在想通过自己积极的改造来弥补过错。所以在李巍的眼中,他们不是坏人,而是迷失方向的人,需要民警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他们。

李巍每天都很忙碌,不是去所管里面检查、巡逻,就是和同事一起训练所管人员。在我和他谈话的短短几分钟里,他手中的对讲机就响了四五次,我和他的这唯一一次的拍摄显得弥足珍贵。

2014年初,随着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安教育矫治所开始承担轻刑犯的教育矫治工作。面对所管人员的增多,人员、罪错构成日趋复杂,所管安全稳定面临着严峻形势。对此,李巍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出以“善”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全方位帮助所管人员实现积极转变。

遇到所管人员不配合的时候,他会主动担当矫治员,充分利用个别谈话等措施,拉近距离,发现问题,开展认罪服法教育。他说这不是给所管人员压力,而是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通过他的引导真正地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与其教给他们怎么做,不如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怎么做”,这是李巍一直秉持着的管理信念。

李巍介绍说他们队里青年民警多,都具有理论基础好、接受能力快、创新意识强、工作积极性高等优势,但也有实践经验缺乏、考虑工作不全面等劣势,在面对难管理人员时常有畏难情绪,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手段。对此,他在大队率先开展“新安好师徒”活动,实施“从警导师制度”,骨干民警由“一个强”变为了“一对强”,逐步演变成“全队强”。

每天从工作开始到结束,他们一整天都与外界没有联系,在我看来很是无聊,但是李巍总能在工作中发现不同的关系点。他说,每天面对这些所管人员,更多地是在思考怎么帮助他们更好地改造,尽早地回歸社会、回到家庭,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这个大队,就是一趟列车,负责把所管人员从黑暗拉向光明,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顺利地下车,开始新的生活。”李巍说这就是他的愿望。

猜你喜欢

朝阳区馆长文化馆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请专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艳绝北京城
大麻是个啥?
互联网精神下的虚拟馆长
这些书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