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山清水秀美丽重庆
2018-08-04◎陈静
◎ 陈 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重要讲话中要求,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贯彻落实这一生态文明理念,重庆开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开展了前期基础专题研究——“市域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格局分析”,迈出了摸清全市生态本底格局第一步。
《规划》要求,在重庆市域层面构建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明确保护生态本底,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山系、水系、绿系的生态格局。为此,首先需要摸清全市生态本底格局情况。
按照重庆市规划局部署,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开展了“市域生态空间划定与生态格局分析”,摸清全市自然本底条件,划定生态要素,确定山水总体格局,研究山水田园与城镇建设的内涵关系,挖掘全市自然资源价值等。该中心利用重庆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和2017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结合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专题资料等,开展了4个方面的工作。
摸清重庆自然本底现状
摸清家底,掌握准确详实的现状情况,才能明确《规划》的目标、保护对象、底限和原则、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以及生态空间保护与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协调等。自然本底现状摸底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环境、土地利用、生态空间管控要素等自然环境状况。
项目利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1∶25万地貌类型数据,分析了重庆市域山地、丘陵、平原、水域等地貌类型的比例构成和空间分布及特征。同时,利用1∶1万高精度全域覆盖的DEM数据,分析了南北向、东西向及典型地区地形剖面特征,全市地形地势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规划》编制提供总体地理格局“骨架”。利用地理国情要素成果及水利专题资料,分析汇入重庆境内的长江上游干流流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汉江流域、洞庭湖流域5个二级流域情况,及其在重庆境内的流域面积、水域面积和各流域干流支流情况,为全市河流廊道生态景观、水库和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支撑。同时,根据地理国情要素中的地理单元数据,结合各类专业专项规划,梳理整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等生态空间管控要素及管控要求,为规划保护范围划定和原则制定奠定基础。此外,利用地表覆盖成果和城镇建设用地专题监测成果,从地理空间要素上总结市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分布情况、城乡体系结构特征和发展模式,提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保护与规划重点。
山水总体格局与生态要素划定研究
重庆市域青山环抱,江河纵横,山水大疏大密、大开大合。但也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生态敏感、脆弱,生态格局系统性不强,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为理清山系、水系和田园空间系统,确定规划保护对象和管控措施,构建山水相间、城绿相融、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空间格局,需要全面梳理分析全市的山水格局和生态要素,重点保护大山大水格局。
项目将现状摸底的非建设空间近似认定为生态空间,并根据《规划》需求,将非建设空间划分为地理格局空间和地表附着要素,前者主要包括山体空间和水体空间,后者主要包括除山水空间外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生产空间。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地区,但对山系脉络一直没有全面且细致地梳理,更没有山体的空间范围线。项目利用1∶1万DEM数据成果、高精度遥感影像和1∶5000DLG数据,基于水文特征分析和地形分析等,结合高程、坡度、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完成了主山山脊线、山系、山脉和山体的提取,形成了全域山系-山脉-山体整体脉络结构。对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非建设空间地表附着要素以及地理格局空间中的水体,则通过地理国情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得到。经综合梳理分析,筛选重要山脉、近城山体、重要河流、大中型水库、湿地等山系、水系以及各类特定生态管制区为重点保护对象,确定了基于生态基质、生态廊道、生态斑块考量的点、线、面结合的山水保护体系。
山水田园与城镇关系研究
受山体、水域影响和限制,重庆城乡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山、水、田、园和城镇有机结合,城镇临水而建,河流穿城而过,田园四周环绕,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江、城外有田园的独特风貌。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开发建设活动与山水资源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规划》的最终目标是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由此,需要知道究竟有多少城镇临山水而建,哪里需要实施建设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需要有具体的数据和空间范围,梳理和分析山水空间与城乡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协调原则,《规划》才能真正落地。
项目利用城镇建设用地专题性监测成果、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结合划定的山水田园空间,获得了全市城镇建设用地与山水田园空间分布和邻近关系,总结梳理不同地貌单元的城镇与山水关系类型:盆周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城镇多以“城在山中”的形式散点分布;平行岭谷的山体与城市咬合紧密,由于南北向山脉阻隔,城市大多临山脉沿南北向拓展,平行岭谷西部片区山脉较密集,城市空间多沿狭长的山谷发展形成带形或组团型城市;方山丘陵区,由于地广坡缓,城镇多呈“山在城中”的形态。项目最终确定了山水保护体系与重庆主城区、29个区县城、500个左右的小城镇、64处美丽乡村(传统村落)、20处避暑休闲地产、14处山地户外运动设施、43条主要交通走廊一起,共同构成“山水田林城相映”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总体格局。
市域自然资源价值再认识
重庆山水资源独特,山水生态环境又极敏感脆弱,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山水资源,让重庆山水“颜值”更高,则需要了解其资源价值及其敏感脆弱的生态特性。项目利用地理国情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成果,从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3个方面开展了深入剖析。生态价值方面,利用地表覆盖数据及其他专题资料,通过水土流失模型、层次分析等方法,分析全市水土流失强度、生态敏感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收集获取全市石漠化专题资料。景观价值方面,利用地理国情要素成果中的地理单元成果及其他专题资料,梳理了全市旅游资源4000多处,包括自然类和人文类旅游资源,涵盖峡谷大川、温泉湖泊、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类型。文化价值方面,梳理全市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约700余处文化资源,并全部空间落位。同时,将全域划分为应保、适耕和可建3大空间。最终,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和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开展的分析研究成果,为《规划》利用重庆独特的山水资源,确定山系、水系、绿系生态管控空间,制定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管控协调策略,科学合理地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 昵图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