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现阴阳思想的现代建筑意象
——以合肥市罍街为例

2018-08-04吴敏徐丽萍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阴阳广场意象

吴敏,徐丽萍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关键字:阴阳相生;阴阳意象;罍街;建筑意象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中国古代基本自然观之一,亦是中国古代基本哲学思想和基本美学思想之一,对包括美学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产生过不可或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中国特征[1]。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刚柔相济,阴阳相成。老子曰:“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

阴阳概念最早来源于先民对古代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从开始时的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到后来被引申为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内外,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本源,是一种超乎物质的客观存在,既拥有物质的一切属性,又包含一切超越物质属性的、无限宏大的内容[2]。对这种本源,《易传》称之为“易”,认为“易”演化生成阴阳,再不断演化生成万物,故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即“道”,认为“道”生成了原始的统一体,从这个统一体派生出两种对立的力量,即“阴阳”。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生成世间万物,因此世间万物兼具“阴阳”,两者相互交流达到和谐。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经过漫长的生活经历和沉淀,将阴阳关系归纳为阴阳的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四个方面,亦可称为“阴阳相成”,即《易经》所称之“阴阳合德”[3]。

综上所述,阴阳思想作为中国古代较系统的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各个领域发生了深远影响就不足为怪了,包括天文、地理、中医、风水、建筑、美学等。

2 阴阳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意象

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大体上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一般规模较大,建筑规则、严谨、高大,相对显出阳性特征;而民居建筑一般布置较灵活,与自然相融较随和,相对显现阴形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多对阴阳属性的认识。一般认为建筑为实体属阳,庭院为虚属阴;室外受阳光直射属阳,室内相对光线阴暗属阴;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处处体现出阴阳相生、阴阳和谐的观念。具体说来,在建筑选址方面,背山面水为最佳,负阴而抱阳,就是最好的建筑风水所在地。在场地设计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庭院围合的群体建筑,一般将建筑看作阳,庭院则为阴,庭院之中,石头为阳,花木为阴。比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常以地面为阳,水面为阴,模仿太极图,表达出阴阳相融而平衡的状态[4]。从方位上看,中国古人认为方位有主从,以北为尊,所以大多数帝王都是定都北方,面南称帝,当然这也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日照条件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也渗透了阴阳相生的观念。以官式建筑为例,一般建筑从外观上看分为台基、柱廊与斗拱、大屋顶三大部分。台基实为阳,廊虚为阴,大屋顶大而舒缓与天空相接为阳。中国古建筑中,数也分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建筑的开间数都是奇数。比如中国古塔,古人认为天在上为阳,所以建筑层数为奇数;地在下为阴,所以平面都是偶数边形,如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再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中连接木构件的榫卯结构(图1),凸出来榫头为阳,凹进去的榫眼(卯眼)为阴,榫头插进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卯相互结合固定,互相支撑,充分体现了阴阳和合的道家思想。

图1 木构件榫卯结构

3 现代建筑中的阴阳意象——以罍街为例

根据中国古代关于建筑中阴阳要素的区分,结合现代建筑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初步将建筑要素按阴阳属性做出区分(表1)。

表1 建筑要素的阴阳属性

“罍街”项目位于合肥市宁国南路、双河路(水阳江路向东延伸)与既有建筑围合形成的三角形地块,项目占地86.4亩,分一、二期,目前均已建成,建成后只租不售,采用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模式,确保街区有序。项目属于新徽派建筑风格,从总体规划到单体建筑设计,随处都体现着阴阳合德的建筑思想。

3.1“有无相生”的空间序列

3.1.1 街区空间序列

罍街有“龙罍广场”、“金罍广场”两个入口广场,分别作为项目一期、二期的主入口,一、二期工程交界处有“罍街名小吃广场”。三个广场与罍街的建筑,形成了明显的阴阳关系。广场为阴,建筑为阳;建筑凸出来,广场凹下去,与大大小小、或长或短的“罍巷”街道一起,形成了凹凸有致、阴阳互生的街区空间序列(图2)。

图2 罍街总图

以“罍街名小吃广场”为例,从功能角度看,它既是夜间提供数百种小吃的室外场所,也是游客穿行一、二期场所的必经之路。作为两者的空间交汇处,既界定了空间,又为二期小戏台建筑提供了游客驻足观赏的地点。它是一期、二期工程的柔性缓冲地带。广场是“无”,广场的存在使建筑按照某种规律排除空间序列,“无”生出“有”;建筑为“有”,建筑环绕形成广场,“有”生出“无”。广场的存在,规定了建筑,也包容了建筑。广场即为“阴”,建筑则为“阳”,有无相生,阴阳合一。

3.1.2 建筑空间序列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告诉我们,唯因有车、器、室实有部分的存在,才能给人们便利,所以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依据。然而这三者的实用性,则是中间的空虚之处,即“无”。若没有这种“无”,便失去了车、器、室存在的价值。这里的“有”、“无”是辩证统一的,“无”的作用更有决定性。这种统一,就是阴阳的统一,就是“道”。可以说,老子的“有无相生”的理论提出了建筑的根本所在。

以“金罍广场”为例,入口处最显眼的就是以十二生肖形象的雕塑围合形成的广场标志性构筑物——金罍(图3)。“罍”,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安徽人尤其是合肥地区的人,喝酒有“炸罍子”的风俗,即喝酒时放弃小杯改用大杯,碰杯后一饮而尽的做法;以此表示热情好客、豪爽大度的风格。以十二生肖的形象为原型,各自独立形成一片曲线柔和的小雕塑,每个小雕塑又同时向心围合,以看似无心的方式形成了“有”的形象——罍。金黄的颜色呼应了“金罍”的主题。金罍前方是有着广场标志的小品,左右分立,既有砖石形成的阳性实体,又有水面、植物形成的阴性虚体。

图3 金罍

金罍雕塑后面经过一个小水池的过渡,是一个对称排列着四对小罍的小广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片有着圆形门洞意象的瓦片做的假墙。水池与广场为阴,墙体为阳。它的后面就是“五岳朝天”的徽派建筑山墙[5]。以山墙为界,往左即罍巷,往右是罍村。“村口”与“巷口”,都有界定空间的节点构筑物:意象牌坊(图4)和徽派小门廊(图5)。构筑物之外,是起过渡和迎接作用的广场,构筑物之内,是开敞的“自我空间”。罍巷入口的小亭子,形成建筑的灰空间,功能上满足游人休憩驻足的需求,它本身是阳性的存在,却覆盖了一个阴性的空间。

3.2“虚实相济”的建筑素材

图4 罍村入口

图5 罍巷入口

在罍街设计中,按照建筑要素所具有的的阴阳属性特征,根据建筑设计对象的使用目的、个性要求,确定建筑整体的阳刚或阴柔特征,合理搭配“阴”“阳”建筑要素,以体现“阴阳相成”的建筑意象。

以徽宴楼的建筑立面为例,面对金罍广场的是深青色面砖的徽派山墙,深色实墙上开着玻璃窗和带徽州砖雕门罩的玻璃门,沿着罍村街道的墙面是带长方形孔洞的深色的金属面板,同样是带砖雕门罩的八字大门,与之相接的是一组徽派风格木构架的房屋。深色的实墙与原木色的木构架形成强烈对比,在虚实之间转换建筑材质的手法十分娴熟。

徽宴楼对面的罍巷与罍村之间的两个小亭子(图6),都是简单的木架结构,其中一个茅草覆顶,另一个是瓦屋面。由于原来的道路本就不宽,在这里又折了一个角度,瓦屋面的亭子一侧又生出更窄的巷道,所以将这两个亭子在路口很巧妙的交错,形成顺应路口的方向,自然地转换道路走向。茅草覆顶的亭子后面的建筑,立面以深色为主,材料有带孔洞的金属,有砌筑的青砖,有深色金属镶边的玻璃。玻璃外墙大面积的近似黑色的深灰色,既有阳性的深沉,也有阴性的静郁(图7)。亭子旁边的水池(图8),池小水浅,池中水泥砌筑的石块高低错落、大小起伏,上面刻字,引人一观。小朋友在上面嬉戏,大人则围在周围,或坐或站。看似无心,实则大费周章。木亭、水池、石块、玻璃,多种建筑材料在狭小的空间尺度中相互配合,虚虚实实,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处处体现出“阴阳相生相成”。

图6 两个小亭

图7 立面不同材质

图8 石块水池

前方道路一侧,某酒楼侧面沿街,先是一个很小的室外用餐区,几张桌椅几盆花草,将游客引入自家门口。入口处用钢管喷上木色油漆,做成木构件的意象,使人产生错觉(图9)。直线与曲线交替相接,用现代的刚性材料体现出了古代建筑的木构件的柔性之美。

图9 钢管喷漆成“木”

图10 悦书房

悦书房(图10)与游客接待中心相连,从外立面上看是比较纯粹的玻璃建筑,透过玻璃可以清晰看见钢架结构。沿街采用空透的玻璃,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形式,又在这狭窄的巷道中形成了“客气”的退让,扩大了空间。大面积的玻璃墙面,与周遭的深色建筑对比,虚实相映,丝毫没有违和感,可见设计者对各种建筑材质的运用和转换十分娴熟。

4 结语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包含着无穷的哲理,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观。它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过深远影响,并将持续影响。中国文化以“阳刚”为主,“阴柔”为辅。与西方文化相比,阴柔特征更具鲜明特色。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变现阴柔之美,可更大的体现中国文化特色。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不是至阴至柔,而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成”,立足于“阳”,才能更好地展示“阴”,将我国的“大道”思想发扬光大。

罍街作为合肥市特色文化街区项目,旨在体现“特色文化”。项目从设计思想到施工建成,从总体到细节之处都对主旨做了很好的诠释。在传统文化急剧缺失的现代建筑的大背景下,此类型的建筑是我们需要推广和普及的。

王澍说过,当现代建筑还在争论功能和形式的主从问题的时候,类型更重要;和类型相比,样式不重要;而和文化归属与身份相比,在中国文化里,形制是比类型更准确地表达[6]。建筑的出路最终要回归到哲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理才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源泉和未来。

继承是为了创新,建筑哲理与建筑传统也是如此,它不是文物,而是有益于当代建筑创作的可供借鉴的遗产和经验[7]。

猜你喜欢

阴阳广场意象
布鲁塞尔大广场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在广场上玩
意象、形神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广场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