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橹院士:一生追逐航天梦
2018-08-04撰文温斌
撰文/温斌
风趣谦和的陈士橹院士
今年我省表彰的 “三秦楷模”中,有位特殊的老人,他就是著名飞行力学专家陈士橹院士。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已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航天事业……
陈士橹院士是我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一生追逐航天梦,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精益求精。2016年4月24日,96岁的陈士橹院士的生命永远停留在我国第一个航天日——他看着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闻欣慰地走了……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长兴在表彰 “三秦楷模”时强调:省委号召在全省广泛开展向“三秦楷模”学习的活动,各级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放大“三秦楷模”的影响力、示范力和带动力,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激励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的生动实践中建功立业。
指导学生,亲力亲为
严谨治学 一丝不苟
陈士橹院士的女儿代父参加了表彰仪式,并回顾了陈士橹院士为航天事业奋斗的一生……
西迁,扎根西部60载:1958年6月,陈士橹在莫斯科航空学院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准备回国。就在回国前,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陈士橹出色的科研能力引起了导师的高度关注,导师建议陈士橹延长学习期限,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组织纪律观念极强的陈士橹,在得知国内办学急需专业人才后,就毅然以最快速度安排回国事宜。
当时,华东航空学院已经西迁西安,并在1957年10月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1958年9月,作为原华东航空学院教师的陈士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南京来到西北工业大学报到。陈士橹刚开始对西安当地的气候和饮食都不适应,但他没有任何怨言,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由于陈士橹的夫人和孩子还在南京生活,他只能在寒暑假时抽出短暂时间和家人团聚。1959年10月,陈士橹又给夫人和两个子女做思想工作,将他们接到了西安,从此他扎根在西部一干就是60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
育人,言传身教引领人:陈士橹院士治学严谨,决不允许敷衍塞责。发现问题耐心讲解,使同学一下子能找到了研究的窍门,开阔了眼界。
陈士橹院士对人恭俭、谦和。西工大的一名博士生毕业答辩前对自己的论文没把握,托人找到陈士橹先生,想请陈院士指点一下。尽管这位年轻人并不是陈士橹院士的学生,但先生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当这位年轻人拿到先生批改过的论文时,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他发现论文里的每一个公式先生都仔细地推导过,连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进行了修改。
陈士橹院士对生活上的要求很“平凡”,但在工作目标、工作标准上却格外“不平凡”:家具从南京带到西安用了几十年也不换;一件西服穿了30多年;工人到家维修水电他都会端茶倒水;不能用的刀片总要包起来才扔,以免弄伤别人的手。但在工作上,陈士橹院士却不断给自己“加码”,他曾说:“要看病的话就把我的眼睛和耳朵治一治,我也好多看几篇论文、多带几个学生。”
传承,榜样力量鼓舞人:从1945年任教开始,陈士橹就一直为我国航天科技和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对学生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这份付出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培养了5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和国防军工领域的骨干和科研带头人。
2016年11月,“陈士橹院士先进事迹展和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就在去北京布展之前,西工大报告团一行人在整理陈士橹院士生前用过的物品时,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照片中经常见他穿的那件褪了色的咖啡色西服、那顶在莫斯科求学时就戴着的帽子,这些实物远比在照片中看到的要破旧得多,衣服和帽子都起了毛边,在不显眼的地方还打了补丁。背包里装着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一条泛白的手绢,还有一个看起来比我们年纪还大的铁皮茶叶盒。”报告团的几位成员在清点、打包这些物品的时候,眼中已噙满了泪水。
陈士橹院士女儿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庄长兴手中接过“三秦楷模”证书
学生们为陈士橹老师贺寿
省教工委书记董小龙在回顾陈士橹院士一生时指出:学习陈士橹院士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就是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厚德仁爱、潜心育人的师德风范;就是要学习他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迎难而上、精益求精、勇创一流学科的顽强意志。
谦逊严谨、为人真诚、无私奉献,陈士橹院士为自己钟爱的航天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