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2018-08-04
1970年7月14日,就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不久,毛泽东主席批复了一份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报告。专家们在报告中呼吁,要“一鼓作气,把中国人送入太空”。1971年4月,80多家单位、400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京西宾馆,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确定了“714工程”,发展载人航天。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计划在1973年底发射升空。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由空军负责。选拔小组于1970年10月成立,开始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选拔航天员。在跑遍了全国的空军驻地后,选拔小组从1000多名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出80多人,经过淘汰,最终只剩下19人。
为了在1973年底能发射“曙光一号”,航天专家们做了许多防热材料和大型试验,甚至连运输飞船的车辆和航天员的食物也有了初级产品。在做完这些准备工程后,航天专家们已“倾尽所有”。国家拿不出更多钱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由于经费的缺口,载人航天计划无力为继。最终,毛主席拍板定案,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1986年,我国开始集中发展高科技技术,这就是“863计划”。由于航天技术是863计划选定的第二个高技术领域,因此编号为“863—2”。当时的航天部组织了载人航天可靠性论证,但由于载人航天投入大,风险高,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对于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专家们存在较大的分歧。这场争论一下子又进行了5年。
最终,针对当时美国和前苏联掀起的空间站建造热潮,参与论证的专家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在外层空间长期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其国际地位和綜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专家们决定把发展载人空间站系统作为“863—2”的目标,此举得到中央批准。
要建设空间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采用何种运输工具。航天专家选取了五种方案进行深入论证和对比分析,分别是宇宙飞船、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带主动力的航天飞机、两级火箭飞机和空天飞机。1988年7月,上百位航天专家汇集哈尔滨,根据五种方案的主题报告,讨论决定最终“机型”。在仔细研究了“几箱子材料”后,1990年5月,“863—2”专家委员会最终确定了“投资较小,风险也小,把握较大”的飞船方案。
为了部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方案,1991年6月29日,“863—2”首席科学家屠善澄院士代表该领域专家委员会,向中央专委(中央专门委员会)建议在20世纪末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实现首次载人飞行;在2010年稍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直至1992年8月1日,中央专委先后七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汇报。中央专委原则上同意了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方案,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逐步浮出水面:首先是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并开展空间应用科学实验;然后在2007年前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20吨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正式批准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此正式立项实施,代号“921”。
(摘自《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