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没考上大学的农村娃,如今成了奔驰最大股东
2018-08-04喻文娟娟
喻文 娟娟
在成功收购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宝腾之后,日前,吉利创始人、董事长李书福又收购了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9.69%、价值73亿欧元(约90亿美元)的股权。这意味着吉利成了奔驰母公司最大的股东。被誉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是如何从一个没考上大学的农村娃,白手起家,到如今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王国”的?
不满足当摄影师的年轻人
李书福之所以被称为“汽车狂人”,一是因为他总是敢说一些“疯狂的言论”。比如,“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二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足够励志,也足够疯狂!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的山村。他从小就很调皮,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高中毕业那年,以3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随后,他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最开始,他只能背着相机在公园里或大街上给人拍照。半年后,他用积攒起来的钱,租了个店面,开起了照相馆。但这个年轻人并不满足于当一名摄影师,他有更大的野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发现,家乡有些工人生产的冰箱零部件销路很好。他也开始在家生产这种零部件,做好后亲自送到冰箱厂去卖。1984年,李书福和几个兄弟合伙办了一个工厂——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21岁的他担任厂长。
李书福看准了当时人们购买冰箱的热情。一年后,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生产电冰箱。他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意越做越大。到了1989年,北极花电冰箱厂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每天到工厂拉货的车子排起了长队。
然而,这一年,国家开始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民营的“北极花”不在国家定点生产之列。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打乱了李书福的阵脚,他不得不关掉当时产值已经过亿的冰箱厂,另谋出路。
冰箱厂关门后,李书福决定南下,到深圳大学“充电”。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读书上。
决定走迂回路线先办摩托车厂
逛装潢材料市场时,李书福发现,有一种进口装修材料的市场前景很不错,便中断学业回到台州联合几个兄弟重新创业,生产出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后来又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建材生意越做越红火之际,海南房地产热又让李书福心动了。他带着几千万元的资金来到海南,却遭遇地产泡沫破灭,几乎血本无归。对于这段经历,李书福不愿多提,他只说:“失败是实践过程,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海南炒房失败后,李书福意识到自己只能做实业,于是他又一次回到浙江。其实他心中一直有个“汽车梦”。早在深圳学习期间,他就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牌轿车。“当时就想造汽车……轿车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凭着这股无畏的劲头,李书福把目光投向了全新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李书福只好走迂回路线,先办摩托车厂。“在参观(摩托车厂)中,我发现制造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而且我发现这里面有商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一开始,李书福对摩托车一窍不通。他买来样车拆掉,再按照市场需求对它进行改良。一年以后,李书福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踏板摩托车。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李书福又一次占领了行业的先机。但在经营摩托车厂的过程中,他始终不忘为将来建汽车厂布局。他在浙江临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买了一块850亩的地,名义上说要生产摩托车,实际上却在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从模仿开始的造车梦
1996年,奔驰刚推出新车,李书福就买了两辆照着设计。后来,他又到一汽把红旗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都买回研究。“依葫芦画瓢”造出了一辆车后,李书福兴奋地开着它上街兜风,却很快受到警告:没有生产许可证造出来的车是“犯法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得知四川德阳监狱下属的一个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他急忙赶到德阳,与对方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车下线。为此,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但由于这辆车当时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生产目录,只有一位副省长来捧场。“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是啥滋味?”
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李书福终于拿到吉利汽车真正的“准生证”——登上国家经贸委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可以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但几年后,吉利逐渐成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甚至被戏谑:“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
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没少吃官司,这让李书福的处境十分尴尬,情绪也极低落。他逢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3万元轿车的。有一回,他酒后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辛辛苦苦工作到晚上11點,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也是从那时起,李书福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吉利开始努力摆脱低端形象。与此同时,李书福也在改变自己。过去连30元以上的衬衣都舍不得穿的他穿起西服。
软磨硬泡拿下福特公司
2007年,吉利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2009年,实施战略转型的第三年,吉利汽车销量达到33万辆,同比增长48%;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8%。和吉利的销售业绩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李书福的野心。2010年,他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沃汽车公司收入囊中。就这样,一个拥有86年历史的欧洲豪华车品牌,被一个做汽车仅12年的中国公司拿下。
起初,李书福找美国谈这事儿时,人家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既不见也不谈。为此他还专门写了封情真意切的邮件给福特公司,但人家根本不理。后来李书福急了,直接找上门,结果还是碰了一鼻子灰。然而,软磨硬泡的时间长了,福特很多人记住了这个黄皮肤、笑眯眯、很执着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因此,2008年底,当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按理说,成绩来了,压力也该来了。但李书福说:“我不懂什么叫压力,因为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鱼、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
平日里,国内记者采访他时,让他摆姿势配合拍照,他都会笑呵呵地答应;可当外国记者问他有关“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困境”的问题时,他又会高傲地扭过头:“我不告诉你!”
这就是李书福,一个真实、有强烈好胜心的人。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他才能走到今天。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