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加拿大华人剖析“对华寒流”
2018-08-04
近年来,加拿大一些媒体动辄拿“警惕中国渗透”做文章,炒作中国投资的“危害”,大肆攻击一些与中国交往的政治人物,甚至将当地华侨华人视为“安全威胁”。“现在加拿大的气氛不好。”一名加国会议员的助手以此为由婉拒了中国记者与该议员见面交流的安排。《今日加拿大》华人总编辑黄运荣在加拿大生活工作多年,他对记者说,对于华裔政治人物而言,“染红”“抹红”是经常遇到的。从选举角度看,每个政党都会对类似事件加以利用,“这还是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尤其是在右翼选民、台湾华侨等群体中会有一些效果”,因为他们本身对中国大陆就有一些偏见。
保守的舆论环境之下,华裔政界人士自然更加小心谨慎。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避讳与中方人员接触。曾经常驻加拿大的中国媒体人李学江告诉记者,他采访过温哥华的某任华裔贸易厅长,此人当时说,“我就是负责贸易的,与中国交流理所当然,这是工作需要”。曾被指责为“中国政府代理人”的安大略省国际贸易厅长陈国治也不惧此类闲言碎语。“染红”的矛头不仅指向政界人士,还有当地一些民间机构。对华人的偏见出现在各个领域。加拿大媒体既不愿意摘下“有色眼镜”,也不愿意与中国多交流。
为何对中国的态度如此谨慎、防备?黄运荣对记者说,一方面,加拿大是偏保守的国家,由于地缘关系,很多人没出过国;另一方面,也有华人移民本身的问题。
黃运荣表示,加拿大是“马赛克式移民”,强调多元文化,这与文化容易被同化的美国“熔炉式移民”不同。这种环境虽然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有帮助,但也使得一些华人与主流价值观的相悖引起了部分不了解情况的当地人的偏见。“加拿大社会尤其缺乏与大陆新移民的沟通与了解。不少老一代华侨把加拿大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对本地投入非常多,比如即使不懂英语也会做义工;而新移民则会更加强调自我,求异多于求同,容易与当地人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还体现于,在一些华人聚集的城市,不少华人店铺只有中文,没有英文招牌。
加拿大媒体对华不太友好还有其它深层次原因。加拿大媒体对世界的了解和观念的形成深受美国媒体影响,报道国际新闻时大多援引美媒消息和观点,再加上加拿大和中国相距遥远,价值观又不同。
特鲁多上台后,加拿大在政府层面对华态度有所改善,因为中加建交是在特鲁多父亲执政时期,这让特鲁多对中国有一定感情。学术界里,加拿大主流学者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善的。然而,由于受美国影响,加上加拿大媒体偏见根深蒂固,加拿大社会对中国的警惕心理一时难以转换。
(综合《环球时报》3.7、《新京报》3.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