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谓教
2018-08-03孔海钦
编者按:“与好学者共读万卷书,携良善人同行万里路。”一起来读书吧!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思想、大境界、大格局、大责任、大担当,涵养出人的高度、广度、深度、厚度和风度。为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本刊特邀请孔门传人、国学教授孔海钦先生开设“听孔老师讲国学”专栏。
儒家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什么是中庸?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吗?中庸的核心是什么?中庸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践行中庸之道?如何践行?
孔海钦先生继续为我们解读中庸的大智慧。
什么是教育?教育跟道跟本性有关系吗?
“修道之谓教”
这个教就是本性善的人,通过教育使他更加优秀,本性恶的人通过教育使他弃恶从善。不善不恶的人,通过教育使他善良、使他弃恶从善、扬善抑恶。所以教育使人回归本性,使人走正道,这就是我们教育教化的重要性,它的实际的内涵。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道不可片刻离开。
“可离非道也”。
道,就是人的善良、勤劳、好学、孝顺、敦厚、端正、端庄、包容、体恤,这些都是人类的道,这些道不可片刻离开。
人的善良的道是不可以离开,就好像太阳月亮每一天都交相辉映,都能够日出而出,这些的道是不可以片刻停止,能够停止的道,那就不是道。因此。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能够引导的道,能够改变的道,能够停止的道,能够人为的道,就不是道。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一般的人都读成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他解释成可以说的道。那可不可以说呢?孟子说的什么是道,视之、听之、处之、搏之。也听不到,看不到,触摸不到,这就是道,他可以讲清楚,讲的你听不清楚,这就是道。
《道德经》的道,是道(四声),可道(三声,导音),非常道(四声)。是比较准确一点。语音上来讲道可道(三声,导音),非常道,老子很温和,所以老子在讲这个道德经的时候,不会三个字道可道,非常道,他不会都是第四音,老子不会说写道德经一出场就跟人家吵架,道可道非常道,不会这样子的,所以大家想一想就明白。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的经典,我努力读懂,能够把它读懂,能够跟圣贤对话,我们书要读到这样才算到位。读书明理,穿越历史,拜圣人为师,把书读到文字背后的智慧,功在书外,我们书才能读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生活中怎么样做呢?怎么樣表现出生活中的天命和率性呢?
遇到事情去解决,这就是天命;把天命变成使命,这就是率性。
按照“忠恕之道”去做事情,这就是行道,这就是道。
什么是忠恕之道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什么方法实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贰过。
克伐怨欲,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些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生活化的表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句话的生活化,就是闻道,不离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我们的一生当中闻道也是不改变,经常离道就是自欺欺人,这样的人就是无道之人。自己定的计划自己停止自己又做不到,这样的人就是小人。没有道你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叫迷茫、彷徨、困惑、痛苦。
因此,我们看富贵贫贱的定义的时候,富莫富于蓄道德,贵莫贵于为圣贤,贫莫过于未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
一个人怎么样做到这些呢?
“君子”
君子最重要做的事情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才能表现一个人心灵的美好心灵的纯净和心灵的光辉,所以要戒慎恐惧。
“恐惧乎其所不闻”
我们要对自己,做恐惧的事,不敢懈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到自己的时候,自己的操守,这就是一个人的慎独。在月黑的时候有一点白光,有一点星星,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一个人要戒慎恐惧,在幽暗不明的时候,要管得住自己;在细微之处的时候,要能够见到精神。
怎么样做到慎独呢?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就是要做到四非,四下面这个非字就是罪恶的罪。什么四罪: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人为什么要慎独?
因为我们的祖先时时都在观察着我们。
从哪一些方面观察呢?
我们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这是在大学中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慎独,因为祖先在看着我们,天地在看着我们。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是正常的。高贵的人能够控制、加工喜怒哀乐的情感,低贱的人就是把喜怒哀乐全部不加加工的就发泄出来。有修养的人他展示出来的总是调和以后的心情。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在肚子里,在情感的世界里,这些喜怒哀乐在哪里呢?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这个“中”就是心,所以叫“中心”。
“和”就是和而不同,这个“中节”就是礼节礼貌,制度规章法则,道德规范,这些就叫作“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就是心,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表现出来,天下之达道也。天下达道的正道一定是经过人的情感修炼后,经过自己加工以后展示出来的是君子的风范风度的时候。展示出来是执政者的综合素养和中庸之道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叫作“达道”。一个人达道,是性格的达道,脾气的达道,智慧的达道,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达道,是达道的中庸之道。
万事万物的这些本性的发展,本性的流露,本性的自我表现,都能够合乎于规矩规律,那天地的万物就会各就各位,天地万物就会各自的成长。各自的成长,使万物能够缤纷多彩,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和谐的世界,是万物和谐共处的社会。
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性言之。
道是规律,是法则,是规矩……道不同,不苟同,不为谋也,就不能与之“和谐”了,否则就是没原则、和稀泥。
(孔海钦,原名孔祥语,孔子第七十五世孙,儒学家、作家、书法家。福建省居敬孝道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福州文儒书院院长,福州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受邀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侨大学、台北大学等全国知名学府讲学论道。2016环球人物,入选全国最美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