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主导的全球化是“市场逻辑”吗
2018-08-03高小杉
文_高小杉
改革开放后,西方商品进入中国,全球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图为1981年北京故宮,一位青年男子在喝可口可乐。刘香成摄
乾隆“拒绝”改革开放?
伦敦奥运期间,经济学家张维迎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谈起中英关系史,发表过下列精彩论点:
我们常把西方国家称作“列强”,中国大门被这些“强盗”用“坚船利炮”打开。但就我理解,他们最初到中国还是希望按照市场逻辑从事商贸和交流,并没有想用强盗逻辑征服中国。如果当时的当权者能理解市场逻辑,顺应全球化大趋势,主动开放门户,改革体制,再有一个合适的外交战略,中国不仅不需要割地赔款,而且完全有希望与列强平起平坐。但我们拒绝了市场的逻辑,最后被强盗的逻辑征服了。
张先生发此感想,涉及中英关系上的两个人:郭嵩焘和马戛尔尼勋爵。
1876年清政府第一任驻英大使郭嵩焘在英国参观了各地工厂、学校,大为震撼,他发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他向清政府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政治措施,建议改革中国的体制。但上任两年,因受到保守派排挤,愤而辞职。
更早以前,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向乾隆皇帝提出在京建使馆、给予殖民地、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但被乾隆以“使臣驻京既属无益,且与清朝体制不符”为由拒绝。
张先生对历史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清朝政府当年能以平等的主权国而非“藩属”对待英国,认真研究马戛尔尼的要求,与其谈判达成一个对等的协议,鼓励中国商人去英国做生意,鸦片战争也许能避免。如果乾隆“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早就与西方经济政治军事水平相当。纵使鸦片战争打起来,也不见得中国输。
这样的论调,已成为相当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尤其最近三四十年,中国人的自虐心理达到顶峰。很多人认为:中国在大清帝国时的经济已远落后于西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不过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西方先进的工业品炮弹把中国的封建经济打得落花流水。而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更显陈腐落后,统治集团盲目自大,拒绝任何先进的东西,使中国愈加落后,最终被西方蹂躏。
然而,把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关系史,说成是清廷把西方帝国原本正常的“市场逻辑”,逼成“强盗逻辑”的说法,张先生真算是创新。
马戛尔尼访华的动机
马戛尔尼觐见中国皇帝是否该跪拜,向来被史学界热议,并错误联系为乾隆因代表英皇的马戛尔尼不肯下跪,最后拒绝与英国建立“合理”的现代外交关系和商业关系,拒绝对方带来的先进科技产品,于是导致中国错失了学习市场逻辑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的机会。
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幼稚。马戛尔尼的《日记》出版后,美、法学者已经进行了纠正,只是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宁可相信“谣言”罢了。
这些研究指出:第一,马戛尔尼不是英王的钦派大使;第二,乾隆皇帝并不是因为礼仪问题和自大傲慢,冷淡了马戛尔尼;第三,马戛尔尼并没有带来什么“先进科技产品”。
英国讽刺漫画家和版画家詹姆斯·吉尔雷(1757年—1815年)就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创造的漫画
真相是,早在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就仿照荷兰,赋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以特权,如获取领土、设立军队、铸造钱币和行政管辖等。即英王把主权“外包”给了一群商人,自己只享有收税权利罢了。可见马戛尔尼不是英王特使,他的“照会”、礼物、提出的要求不能代表英国政府,况且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英王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所有证据都显示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监委会派出的,他归国后从没有向英皇汇报,只是向东印度公司进行了汇报。他此访不属于政府间的“外交”事项,张先生联想到乾隆拒绝现代外交规范,有点离谱。
那么,乾隆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呢?真的是盲目自大、因循旧制吗?
首先,马戛尔尼在中国浙江、广东中国岛屿“居住和收存货物”的要求,早有旧例——早此200多年前的葡萄牙人就以“晾晒货物”为由赖在澳门;其次是“商馆”问题,北京已经有俄国、葡萄牙等国的驻京商馆,乾隆没必要单单对英国“不友好”。至于跪拜问题,据各方面资料研究,马戛尔尼最终双膝跪拜了,只是没磕头。
那么清廷真的拒绝与西方接触吗?当然不是。马戛尔尼到热河后发现,钦差大臣徵瑞再次拜访他时,随同竟有六名“留有络腮胡子的欧洲传教士”,他们已经是中国官员,虽然是葡萄牙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纪实插画
拒绝马戛尔尼的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中国政府,已经怀疑英国人的“强盗逻辑”。
这要从藏羚羊说起,1791—1792年,廓尔喀人(蒙古人种,现居住尼泊尔)入侵西藏,图谋藏羚羊资源。乾隆派福康安率军讨伐。
获得1997年美国汉学列文森奖“最佳著作奖”的《怀柔远人:清代的宾礼与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一书作者,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历史系教授James L.Hevia在书中提到:东印度公司和孟加拉的英国当局既在“某种程度上卷入了尼泊尔廓尔喀人与清军在西藏的战争”,同时又策划、资助并参与了1792年9月出发的马戛尔尼使团在华的全部行程。
马戛尔尼《日记》中也记载了中国官员说“西藏前线发现了欧洲人亲临指挥,也在许多包头布中看到了类似英军的军帽”。
可以说,英国人入侵西藏事件,是英国人对中国的一次军事试探,且中国人已经察觉英国的图谋。换言之,如果英国没有西藏事件的“强盗逻辑”,乾隆一定会按照“市场逻辑”和近代外交习惯处理与英国的关系。
至于马戛尔尼究竟给乾隆皇帝带了些什么礼品,众说纷纭。在电视剧《乾隆王朝》里,马戛尔尼展示了火车模型和精致的钟表。乾隆指着火车模型问做什么用。马戛尔尼说这东西拉得多跑得快。需要指出的是,二月河先生的科技史知识很不全面:火车能跑是勋爵走后的第9年,能使用的火车直到1814年才有。有的文章甚至说,马戛尔尼的“礼品介绍中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榴弹、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这真是开玩笑,1792年的英国有这么先进的武器,华盛顿的独立战争根本没有机会,美利坚合众国根本无法建立。
实际上,马戛尔尼的礼物中,有战舰模型、火枪火炮、地球仪、天体运行仪、钟表等。实际上,葡萄牙人、荷兰人早就把西方当时最精致的技术产品带到中国,钟表和火枪、火炮确实有点技术含量。但早在康熙年间,中国人已经能够自己制造钟表,钟表机械的核心技术是“操纵调速系统”,这是中国人宋朝已经发明,并在元朝传到意大利。
乾隆皇帝回复称这些东西“现今内务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并非全是无知自大。
至于乾隆和福康安不去看马戛尔尼一行“炫耀武力”的火炮和操演,是因为他们在西藏企图策划对华的侵略战争。
很多人不了解科技史和工业发展史,把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科技和工业水平当作十八世纪的。实际上,大部分西方国家到十九世纪初期,依旧是作坊生产,主要依靠畜力和水力,其大部分产业的技术水平远低于当时的中国。蒸汽机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马戛尔尼没有带来。
鸦片战争与贸易关系
那么,东印度公司为什么要派马戛尔尼来中国呢?简单说就是贸易逆差。1765—1766 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倍,1784年在广州还有几十万两白银的盈余,结果第二年就出现二十多万两的赤字。虽然银子可以从美洲抢来,但照此逆差,再这样按照“市场逻辑”下去,东印度在华公司只有破产。
但是英国人不缺少“商业智慧”。东印度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即后来著名的华生上校),通过对中国市场的调查分析后发现,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中只有一种“商品”盈利——鸦片。愁眉不展的董事会抓到了救命稻草,成立鸦片事务局,并垄断印度鸦片的生产和出口,英国印度总督号令当地人大面积种罂粟,大烟大量出现在广州市场上。
正是这个关口,1793年马戛尔尼被东印度公司派到了中国。
如果还仅仅依靠“正常”商品贸易,开放更多口岸,那么中英贸易额越大,东印度公司亏损只能更大。鸦片贸易的光辉前景是马戛尔尼去中国的动力!难道张维迎先生认为,“毒品交易”是属于“市场逻辑”范畴吗?
1798年法文版《马戛尔尼访华日记》中的乾隆皇帝插图,该书是一本对近代中国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西人著作,曾风靡整个西方国家,极大地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
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就实现了“市场逻辑”交往,但是中国并没有“与列强平起平坐”,而是几个列强继续轮番对中国实行“强盗逻辑”,而且又持续了100多年,甚至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没完。哪里有什么“之后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的历史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不说,“五口通商”在“市场逻辑”方面更是“宽松”,典型的是“协定关税”: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这好像不符合现代国际贸易的市场逻辑规则)。
不平等条约使很多人预测,英国对华贸易很快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中国白银将大量外流。
确实,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让英国人兴奋异常,“只消中国每人每年需用一定的棉织睡帽,不须更多,那么英格兰现有工厂已经供应不上了。”(郭予庆等《河南经济发展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看起来,只要中国政府放弃禁毒,开放口岸,英国人仅靠市场逻辑就可以扭转贸易逆差局面。但是,结果又让英国资本家大失所望。
鸦片战争后头几年,英国对华贸易确实增长了,但主要是鸦片而不是棉织睡帽。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对华出口一半以上是鸦片,1858年虽然鸦片出口接近翻番(7.5万箱),但对华出口总额比1842—1845年下降了50%,因为鸦片价格大幅下降。只要清政府不禁毒,中国老百姓不仅会吸鸦片,还会种鸦片。而且鸦片的产量、效益不会比印度差!大量的本土鸦片必然拉低鸦片价格。同期中国出口激增,茶叶翻番,丝和丝织品增长10倍。整个50年代,西方国家净流入中国白银达到15000万两以上,出现了比鸦片战争前的情况还严重的困境。(郭予庆等《河南经济发展史》)
这时想在中国推销棉睡帽的英国人才醒悟:“完全没有想到,早在英国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万居民的祖先就不稀罕这种东西。”中国民间对于洋布的态度,胡兰成先生的《山河岁月》里有精彩的描述。
英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让人想到当年葡萄牙人在印度的遭遇。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描写了葡萄牙人第一次带着商品千辛万苦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时面临的问题:
晚清受鸦片之害的中国人
葡萄牙的贸易货物多半为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物,不适合印度市场。葡萄牙人完全低估了印度文明的水平和高级程度。这从达•伽马奉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物的品种——羊毛织物、帽子、成串的珊瑚珠子、脸盆以及罐装的油和蜂蜜上可清楚地看出来;这类礼物肯定不会给人以好印象。因此,达•伽马与卡利库特通商有困难,不仅当地阿拉伯商人敌视,更重要的是,葡萄牙(和整个欧洲)当时生产不出什么能使东方诸民族感兴趣的东西。欧洲制造品相对质量差、价格高。达•伽马的一位同伴说:“在葡萄牙能卖300里尔的一件衬衫,在这里仅值30里尔,而30里尔在这国家已是一笔巨款。”
即按照“市场经济逻辑”,英国人的棉织品运到中国后,发现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高于中国本地棉织品成本价格,只能亏损销售,最终导致对华出口萎缩。这说明,即使依靠“强盗逻辑”的协定关税,英国人也没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之后,英国并没有选择“按照市场的逻辑”解决他们的困境,而是按照“强盗的逻辑”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军队不断光顾中国并且签下各种条约,中国进入“半殖民地”时期,这才使中国民族产业完全失去抵抗能力。列强强迫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了一大堆丝毫没有“市场逻辑”的贸易协定,到1870年以后,中国才由贸易顺差变成了逆差。一直到十九世纪末,西方对华出口才比1864年增长3倍。但同期中国出口也激增(主要是原材料),因此中国白银流出速度依然不高,白银拥有量依旧是世界第一。
今日中国的贸易局面
许多文章都说,近代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储备枯竭,造成经济衰败。那么是不是中国被西方人用“强盗逻辑”逼着“融入全球化大家庭”后,被西方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打败,才陷入这种窘境了呢?
确实,鸦片和半殖民地经济,造成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西方产品的销售地和原材料供应地。但中国毕竟是个经济大国,虽然自1870年后变为逆差,贸易赤字还没有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一直到1936年,中国货物出口452979万海关两,进口604329万海关两。贸易赤字占进出口额的14%。
1870年前后,中国白银储量(包括民间)占除美洲殖民地外全球白银储量的一半左右!而且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非常低,如果不是二战,没多少货物进出口。
研究发现,1500年后全球白银储备的游走轨迹会发现,中国白银储备的大头并不是被“市场逻辑”拿走的。中国不是白银生产大国(明朝官府银矿年产仅6000公斤,折合19万两),那时白银主要出产地在美洲,16-18世纪美洲总计出产约13.3万吨白银(折合40亿两)。这些金银究竟是怎样“旅行”的呢?显然与“全球化”有关。电视片《大国崛起》讲到“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这些白银不是通过“市场逻辑”,而正是西班牙人用“强盗逻辑”从印第安人那里抢走的。
西方学者研究认为,有3.3万吨白银留在了美洲殖民地。据《剑桥中国明代史》一书估计,余下的10万吨从十七世纪开始,约1/3—2/3流入了中国。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估计,十六到十八世纪有不少于4.2万吨(13亿两)美洲白银经马尼拉或从欧洲转流至中国。(韩琦论文《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发展》)
而中国人获得这些白银,显然是按照“市场逻辑”,通过出口大量丝织品、茶叶和瓷器等,靠贸易顺差获取的。
到20世纪初,这些白银的大部分又回到了西方——西方人并没有能够通过“市场逻辑”,用工业化商品从中国换走(把鸦片算进去也没做到),而是列强依靠彻头彻尾的“强盗逻辑”拿走的。
清政府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始赔款,到清朝灭亡前的60多年里,连本带息一共赔付白银8.6亿两。这个数字恰好占中国人用“市场逻辑”赚来的13亿两白银的三分之二!换言之,即使把毒品贸易、协定关税等因素算进去,西方人用“市场逻辑”从中国拿走的财富并不多。扣除毒品,西方人用面纱睡帽按市场逻辑换走的白银少得可怜。
简单讲就是,西方人用“强盗逻辑”在美洲掠夺了数十亿两白银,然后按“市场逻辑”与中国换取商品。由于西方人不能在与中国交易中实现贸易平衡,于是他们就回到“强盗逻辑”老路上。一方面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贩毒活动,再不断发动侵略,索要巨额赔款,又把白银抢回去了。
这些都是《全球通史》里的基本历史叙述。从这本书里能看到,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到二战期间的西方列强,主线是强盗经济,辅线才是市场经济。
这就给张维迎先生出了个难题:历史不断在证明,西方人是“强盗逻辑”的行家里手。他们用市场逻辑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从来都是失败的。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到最近这几十年,依旧这样,以至于现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有严重贸易赤字,不得不靠印钱和举债生活,眼看又进入了“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今天的列强放弃了“强盗逻辑”吗?美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着全球的货币霸权体系。中国现在的局面与1840年前后差不多——拥有3.3万亿美元,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而整个西方都缺钱,情况甚至更糟——那时的13亿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现在的3.3万亿是美国人印的。
具有正常历史观的中国人可以发现:
又是西方人逼着、哄着中国按照市场逻辑“融入世界大家庭”,与200年前一样:
中国人又在市场逻辑中把G8(约等于当年的八国联军)搞得年年贸易逆差(前几年还剩下德国和日本,这几年连日本也逆差了);中国又靠市场逻辑把自己搞成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又是除了“外汇产地”(美国)外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一半左右; 国内的大量的郭嵩焘们又不满政府不大胆敞开胸怀迎接列强们……
贸易战争背后是货币战争,要分清藏在“市场逻辑”背后的“强盗逻辑”,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最近两个月,中兴被制裁,引发国产芯片研发之殇,也警醒国人发展实业,需倾大力提升科技研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