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经典阅读之美

2018-08-03编辑谭信娟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约瑟毯子纽扣

编辑_谭信娟

在上一期的阅读课程中,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院长张建提及,“部编版教材总编温儒敏老师曾说,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要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有思辨性、复杂性和扩展性,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高考预示着中考的方向,小升初的方向,每一次单元测验的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方向之一。”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实践整合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书阅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学,既顺应了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时代要求。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以经典阅读为体系,在语文教学上一直强调阅读。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之际,七中附小通过教学开放活动呈现了学校的探索和思考。现将活动的两堂阅读课分享如下。

爷爷一定有办法

执教:姚平屹 成都七中附小

学生:成都七中附小二(三)班

一、看图猜人物性格

师:看看这幅图,两人是什么关系?

生:爷爷和孙子。

师:小朋友叫约瑟,旁边是他的爷爷。从图片上看,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爷爷,怎样的约瑟?

生:我觉得是慈祥的爷爷,快乐的约瑟。爷爷笑容很慈祥,约瑟也是笑得嘴角都咧开了。

师:你是从表情判断的。

生:我觉得是开心的爷爷、活泼的约瑟。约瑟拉着爷爷一蹦一跳的,而爷爷在看着他笑。

师:你是从表情加动作看出来的。

二、爷孙情深

故事要从约瑟还是娃娃的时候说起。爷爷为他缝了一条奇妙的毯子。

师:注意观察,这是一条怎样的毯子?

生:这是一条蓝色的毯子,上面有月亮和星星。

毯子又舒服又保暖,还可以把噩梦通通赶跑。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毯子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

师:谁来当妈妈?

“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

师:真像妈妈的口气。约瑟舍得丢掉吗?

生:舍不得,那可是爷爷亲手做的。

师:看看小约瑟,他紧紧地抱住毯子,可见舍不得。

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

师:我想请个同学来做一做爷爷的动作。

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

师:猜一猜还够做什么?我们在读绘本时要大胆想象。

生:衣服/围巾/裙子……

一件奇妙的外套。

师:这不就是最开始图片上的外套吗?约瑟穿上外套出门了。刚才的内容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记录下来。

慈祥的爷爷做了条奇妙的毯子/旧了,不丢不丢/爷爷一定有办法/哇,毯子变成了外套。

师:这个小故事竟然变成了一小节儿童诗歌。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跑出去,碰到同班同学。这时,我是小约瑟,你们是小伙伴。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同学,你好,今天很开心啊。

师:我可穿了新衣服。

生:衣服很漂亮。

师:那当然,这可是爷爷给我做的呢。你也想要一件吧?我回家告诉爷爷哈。

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外套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外套,缩水了、变小了,一点也不合身,真该把它丢了。”

生:看小约瑟的表情,仿佛在说,不丢不丢,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哪位同学再把爷爷的动作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

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

生:帽子/围巾……

师:第一小节,我们一起把绘本变成了小诗歌。现在,我想考考你们,把你能想到的词语填到合适的位置。

(慈祥/约瑟/善良)的爷爷做了件(奇妙/漂亮/奇妙)的外套/(小)了,不丢不丢/爷爷一定有办法/哇,外套变成了(围巾/帽子/马甲)。

师:故事继续。

第二天,约瑟穿着这件背心去上学。

师:后面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表情怎样?

生:目瞪口呆,因为约瑟的背心和之前的外套花纹一模一样。

师: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说什么呢?

生:约瑟,你的背心真漂亮。

师: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约瑟,你推门进来,第一句话和同学们说什么?

得意洋洋地问大家:“怎么样?”

师:故事继续。

不过约瑟渐渐长大,奇妙的背心也变得老旧了。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背心,上面沾了胶,又粘着颜料,真该把它丢了。”

师:约瑟同样会说……

生:爷爷一定有办法。

师:还是边读爷爷的动作边做动作哈。

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咯吱、咯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

师:背心还会变成什么呢?请拿出纸和笔,按照之前的方法,把第三节小故事编成自己的小诗歌。

(生创写诗歌。)

善良的爷爷做了条奇妙的背心/旧了,不卖不卖/爷爷一定有办法/哇,背心变成了围巾。

师:呃,小诗人们有没有想到变成一条奇妙的领带呢?

每个礼拜五,约瑟都戴着这条奇妙的领带去爷爷奶奶家。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领带也变得老旧了。

师:他们一家人坐在一起,你想到哪个词?

生:幸福/温馨/快乐。

师:领带面临同样的命运——旧了,妈妈又让他丢掉。约瑟又说爷爷一定有办法。领带变为手帕,手帕依然会旧,变成了一颗奇妙的纽扣。约瑟为什么每次都舍不得丢掉这些旧东西啊?

生:因为它们从小就陪伴着约瑟,里面有回忆和感情。

生:因为这是爷爷亲手给他做的,如果丢掉,爷爷的心血就白费了。

师: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东西越变越小,但是爷爷对约瑟的爱却越来越深,所以小约瑟舍不得丢掉。我们来看看纽扣的命运。

有一天,纽扣不见了。

师:纽扣不见了,不见了,怎么办?

生:必须找到,这是爷爷给约瑟的童年回忆。

师:嗯,翻遍家里的每个角落也必须找到,但还是找不到怎么办?

生:再去找爷爷做一个呗。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不行,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最后的结局?

“那颗纽扣没有了,不在了,消失了。即使是爷爷也没有办法无中生有啊。”爷爷难过地摇摇头,说:“约瑟啊,你妈妈说得没错。”

第二天,约瑟去上学。“嗯……”约瑟拿起笔来,在纸上刷刷刷地写着,他说:“这些材料还够……”

三、再看人物性格

师:故事的开头就是故事的结尾,故事的结尾就是故事的开头。这个故事就像一个完美的圆。不知不觉间,故事接近尾声了,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

师:喜欢谁呀?为什么?

生:喜欢爷爷,因为爷爷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爷爷,他对约瑟的爱很深,就像我妈妈一样,会变着花样给我做菜。

师:他不仅说了书中的爷爷,还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我相信你们和爷爷、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

生:每次,我都去外婆家过中秋节。我外婆家在农村,我特别喜欢去她家,可以看到很美的月亮,和她在一起很快乐。

师:外婆陪你度过了难忘愉快的童年,你能感受到外婆对你的爱,就像书中的小约瑟。希望大家都珍惜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爱,也同样爱他们。和刚开课一样,我们再想想是什么样的爷爷,什么样的约瑟?

生:手巧的爷爷,怀旧的约瑟。因为爷爷每次都变着花样,总能想到办法,而约瑟每次都舍不得。

生:关心人的爷爷,开心的约瑟。因为爷爷对约瑟很关心,每次都变着花样做毯子、衣服啊,约瑟很开心,他喜欢爷爷。

师:判断人物性格,除了从外貌穿着,还可以从行为、他与别人发生的故事、他的对话当中去发现。纽扣到底去哪儿了?欲知纽扣去向,且看绘本,让绘本告诉我们答案吧。

探寻欧•亨利式的结尾

执教:杨欣竹 成都七中附小

学生:成都七中附小五(三)班

一、故事引入

领导,有媒体报道,市场出现毒奶粉,导致大头婴儿出现。

还有这种事,调查清楚,对违法分子严惩不贷。

师: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

生:违法分子被查出来,终身监禁。

生:违法分子逃跑。

调查清楚了,那个报道的记者被我开除了。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了呀?

生:故事结局有意思。还以为是关于犯罪分子的判决,要么逃跑,要么被抓,结果却是报道记者被开除。

师:意外的结局,对吧?对于故事的发展,我们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当结果背离,意外就产生了。有位作家早在100多年前就用这种方式写了许多作品,这个人叫欧•亨利。

(介绍欧•亨利生平。)

师:欧•亨利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也正是如此,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人士,倾听他们的人生遭遇,这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很多都成为他小说情节的源泉。今天我们来研究欧•亨利的写作到底有什么特点?第一个故事,咱们从《警察与赞美诗》开始。故事主人公苏比,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他在故事中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请边读边勾画关键信息。

(生自主阅读老师发放的阅读单。)

生:苏比身无分文,他想被警察抓住,在监狱里过冬。他最先想去高档餐厅吃饭,告诉服务员自己没钱,让服务员叫警察将他带走。

师:很准确,但你能用更简短的语句概括吗?

生:嗯……

师:苏比想吃霸王餐,结果刚进餐厅就……

生:被侍者撵了出去。

师:此路不通,接着……

生:他看到了一家铺子,大玻璃橱窗很漂亮。他捡起鹅卵石砸过去。又跟警察说自己跟这件事有牵连。警察觉得砸窗户的人肯定会跑,所以他跟砸窗户的人没关系。

师:注意简短的回答。刚用了三个字,这次也用三个字,砸窗户。结果呢?

生:警察不认为他是砸窗户的人。

师:此路也不通,然后呢?

生:他又去一家不起眼的餐馆吃饭。之后他被两个服务员扔出去了,因为他想赖账。结果还是没如愿。

师:此路还是不通。

生:后来他看见年轻女子站在橱窗边,他就想勾引她,耍流氓。

师:结果还是失败。

生:后来他到剧院门前,想扰乱治安。

师:又没被抓。后来呢?

生:他随便拿了别人一把伞。

师:用一个词形容,抢劫,性质越来越恶劣了。

生:结果伞的主人说这把伞是捡的,或许主人就是苏比。

师:还是没被抓。

生:后来他听到了风琴师演奏的《赞美诗》,他想改过自新。

二、猜测结局

师:苏比各种故意犯罪,没达成目的,终于悔过了。结局会怎样?猜一猜。

远川教育阅读研究院院长张建认同杨欣竹老师的“探究思考,要以文本为基础,而不是凭空乱造”,这也符合部编新教材的理念。

生:他最后还是会被抓。

生:他会慢慢变好,从流浪汉变成普通老百姓。

(故事背景提示:《警察与赞美诗》发表于1904年,美国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极大的物质文明,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本的集中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

师:苏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结局会怎样呢?

生:他的结局可能不是很好。这样的时代可能黑白颠倒,当坏人不被抓,当好人反而被抓。

生:苏比成为好人,不能忍受在监狱的侮辱,自杀了。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师:看明白了吗?

生:被抓了。

师:刚才,同学们想怎么猜就怎么猜。但看到故事背景以后,大家猜测的结局,都透露了社会背景下穷人的命运。探究思考,要以文本为基础,而不是凭空乱造。苏比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

生:苏比之前干了很多坏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还是会被抓。

师:苏比为什么在这儿会被抓?前文早有线索,一个好的作家在讲故事时,一定会为结果埋伏笔。

生:他调戏年轻女人,就有一个警察在旁边看着。他砸玻璃和抢伞,也有刑警看着。

师:文中多次出现了警察,透过警察出现的情节,能看出一些端倪吗?

生:苏比调戏女人时,警察是看着的,但因为对方是女人,苏比没被抓。苏比扰乱治安时,警察没抓他,反而向市民解释他是好人。苏比抢伞时,警察好奇地看着,而伞的主人却说伞是捡来的,伞真正的主人就是苏比。当时黑白颠倒,连警察都欺软怕硬。

师:你能通过表面线索看到社会的深层。那为什么是苏比被抓,而不是其他人呢?苏比这样一个流浪汉是不适合出现在一些场合的。

生:苏比连领带都还是感恩节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可见他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

师: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流浪汉和衣衫不整的人出现在教堂门口是违法的。所以苏比被抓就如我们刚才所讲,文中早有伏笔。作者想要通过结局让我们明白?

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过上好日子,必须要努力。

生:我看到时代的黑暗,黑白颠倒,富人和穷人差距很大。

师:是的,作者就是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在那时穷人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一次你们能通过文中的伏笔,读懂作者的目的。那后面两个故事呢?请阅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身价》,透过文中的伏笔去猜测故事结局,并写出猜测的理由。

(生自主阅读。)

生:我猜《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琼斯的病情好转了。因为文中说,贝尔曼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狗。他肯定会想办法让琼斯好起来。

师:你走进了欧•亨利的心里,一来就猜中了。那《身价》呢?

生:我猜女孩欺骗了小伙。女孩衣服很普通,却说自己是富人,哪个富人会高兴地让自己穿得很普通?得知小伙是跑堂的,女孩马上起身离开,说明女孩不是富人。

三、带泪的微笑

师:你善于从一个人的着装、言行去分析人物的矛盾之处。故事结局诚如你所料,其实女孩才是跑堂的,小伙则是富人。刚我们读了欧•亨利的三篇小说,对比一下,他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故事的结局都出乎意料。苏比想当好人却被抓了。琼斯呢,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了,但被贝尔曼画上去,就又活下来了。女孩才是跑堂的,男孩才是小轿车的主人。

生:他的语言一般都很幽默,比如苏比说,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别让大爷久等。这让人发笑,但笑中又有些心酸。

师:为什么呢?

生:当时那个社会,苏比多次故意犯罪,最后想改过自新却被抓了,可以说是一种带泪的微笑。

师:带泪的微笑,笑你刚刚说得很清楚了。那为什么带泪呢?

生:带泪的微笑,指话语很幽默,但也让人明白怎么用双手改变当时黑暗的世界。

师:在幽默的语言中也有内心沉重的思考。

生:结局还耐人寻味。比如《身价》结局,小伙对司机说去夜总会,反映了小伙真正的目的。他在公园为什么要和女孩对话?文中有句话夸女孩漂亮,这也说明小伙想找个女伴。前面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也是前后对应的。

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埋伏笔。联系伏笔,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这样的结尾方式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如果对这种写作方式感兴趣,还可以继续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完后觉得不错,还可以继续读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契诃夫和莫泊桑的作品。请注意一定要读好的版本,我给你们推荐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希望你们能从中发现更多好的写作技巧,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长成须读五车书

点评:罗良建 成都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长成须读五车书”出自王安石的《赠外孙》,那时虽然没有世界读书日,却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很重视阅读,都是耕读传家的。

第一堂课《爷爷一定有办法》,开课很有意思。“怎样的爷爷?怎样的约瑟?”让孩子观察绘本图画,找到了绘本阅读的打开方式。绘本一定让学生读图,甚至读图比读文字更重要。除此之外,还要让孩子大胆想象。因为图画和文字是有限的,怎么把有限的图画和文字带进儿童真实的生活?那就要想象,想象来自对图画和文字的观察。想象如何实现呢?通过对话。对话是绘本阅读的推进策略。姚老师不断和孩子交流,不断引导孩子,在对话中去观察和想象。这样,书就不只是印刷的书,而是孩子们的书,是老师和孩子共同经历的精神畅游。通过观察、想象、对话引导,一段一段地阅读故事,有前面的教方法,有每一个孩子自己的动手、动脑、动笔。练笔是绘本阅读的又一个推进策略,通过练笔再次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反思和鉴赏,老师将听、板书、总结结合,将读和写结合,这个写是指向读的写,写是为了读得更好。但我认为黑板上的道具除了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外,还可以加上一本书,这样才能形成循环不止的圆形结构,这就是普通绘本作者和高手的区别。而结尾的“欲知纽扣去向,且让绘本告诉你答案”,则让孩子课下还有继续阅读的兴趣。

第二堂课《探寻欧•亨利式的结尾》,开课点出欧•亨利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小说是怎么样的。这也是群文阅读的导课技巧,演绎式的讲解。第一篇文章《警察与赞美诗》,先从单篇入手,从典型引入,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通过师生对话进行梳理。苏比想坐牢,好多条道路都走不通,最后出乎意料地达到目的了。这个交流和梳理是群文阅读的关键。第一篇读完后,后面同时阅读两篇文章,通过表格探究结局如何,同学之间交流对话。最后,进行结构化,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标志,通过三篇文章发现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点,这样很好。

猜你喜欢

约瑟毯子纽扣
贝叶挂毯是挂满树叶的毯子吗?等
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一定有办法
毯子做的
闪闪亮亮纽扣画
纽扣变变变
纽扣
玩转纽扣
小米找毯子
小小读书人/ 《阿文的小毯子》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