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视角下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三变”改革为例
2018-08-03闫紫月冷康苹
岳 健,黄 萍,闫紫月,冷康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1]。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产生了显著成效。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成为我国扶贫攻坚不可或缺的力量。
1 “盘州三变”的来源
盘州是由贵州省直辖,六盘水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滇、黔交界,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连云南省富源、宣威,北邻水城,是贵州的西大门,被誉为滇黔锁钥、川黔要塞[2]。但是该地区依然遵循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导致人多地少、广种薄收,加上单一落后的产业结构现状,让本身就很偏远、闭塞的地方无法走出贫困。2012年,便诞生了“盘州三变”的前身银湖合作社。
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怎样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各地在实践,盘州在实践中率先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被誉为:“盘州三变”,究竟是哪“三变”?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图1)
资源变资产。促进已承包到户、高度分散的耕地等农业资源流转集聚和规模经营,盘活闲置的、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资源和实物资产。资金变股金,创新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提高农民和村集体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农民变股东。农民和村集体以资源、资金入股,比单纯的土地出租、资金出借,更有利于改善农户、村集体与规模经营主体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降低今后的摩擦成本。
图 1 “盘州三变”示意图
盘州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盘州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结合当地特色,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
2 “盘州三变”的发展及效果
“盘州三变”萌芽的地方在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从银湖合作社出发,建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按“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民把土地入股当股东、现金加无息借款入股当投资人、入园就业当工人,良好整合当地的人、财、物、土地等资源,实现园区建设和村集体事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同步推进;再到“1+8”的方式,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思路发展。该村打造的“股份农民”,盘活了各类资源各种要素,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到2015年,“盘州三变”改革在盘州大地上全面推广,“盘州三变”也成为贵州“原创”的“三农问题”破解方式。
“盘州三变”改革已覆盖六盘水全市65个乡镇、31个社区(街道)、881个行政村、29个省级农业园区;村民通过入股土地等实有资产和入股资金扩大改革的覆盖面,共有39.05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29.03万人(其中贫困户11.31万户,33.44万人)。
表1 入股的土地等实有资产
表2 股金来源 (单位:亿元)
同时集中打造了852个产业平台,29.5万农民在产业平台上务工;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空壳村”由2013年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15.3%,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壳村”;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6年的8267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3 “盘州三变”中农民合作社的机制及其成效
2012年5月,盘州舍烹村成立了第一个合作社——银湖合作社,通过村民入股合作社当投资人、入园当工人,整合各方资源来建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刚开始是采取“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入股,以此来推进村集体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2013年,当地又采取“1+8”的方式即联合舍烹、播秋等8个村党支部组建联村党委,大面积整合土地、林地、草地资源入股参与项目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盘州三变”中农民合作社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覆盖面也越来越大,涵盖了包括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茶叶类、中药材类、养殖类、水产类、林业类、农机类、加工类、服务类等十多类合作社。
“盘州三变”改革的创新在于以“四带三基地”为载体,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以此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体做法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调整结构、做强产业,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使得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二是创新方式、精准扶贫,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营主体如何发挥更大的扶贫作用;三是助推“盘州三变”,壮大集体,将合作社的发展与村集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合作社与村集体“共进退”;四是紧抓机遇、敢于探索,紧紧抓住盘州是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的机遇,进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有益探索。
“盘州三变”改革中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不言而喻,自推出“盘州三变”改革以来,农民合作社作为重要的载体,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提供了更加良好且重要的平台。
4 “盘州三变”中农民合作社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盘州市乃至六盘水市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公司化、个体化、空壳化等现象依然存在;再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虽多,但多数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很多合作社属于“散兵作战”,没有有效地整合农业要素和资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个别贫困户对农民合作社不够理解
当前的农民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社员提供相应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还有其他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现在还坚持耕作的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较为保守,加上长期处于小农生产状态,没有很好的合作意识;还有就是政府没有针对合作社进行强有力的宣传,贫困户无法更好地了解合作社,担心上当受骗,有损自身的利益,他们就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4.2 合作社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合作社中现有管理人员身份大多为农民,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和学习,管理的信心较弱;近年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这些人中很难找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所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不利于合作社的良好运行,只能过多的依赖政府。
4.3 合作社运营不规范
合作社的成立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也没有相对规范的规章制度,或者是有简单的组织机构和模仿其他组织而设立的制度规则,但是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也没有这种根据制度规则办事的意识。所以,即便是简单的规则制度也是形式化的存在。
4.4 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
由于国家对于农民合作社给予很多的政策支持和其他政策性的优惠,就会出现因利益诱导而产生骗取国家的扶贫资金的合作社;同时一些企业受到利益的诱惑,通过各种方法与合作社产生联系,这样就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合作社的发展。
5 创新农民合作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农民合作社的可信度
建设农民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农民的利益,所以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农民的信任,但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不是很高,这就严重阻碍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要从意识层面对农民做正面的引导工作,切实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合作经济的特殊性、重要性;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进行有关农村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为推广经济合作思想扫除障碍。
5.2 提高农村合作社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政府应重视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知识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工作素养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加强合作社的活力与吸引力,也助推农村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同时,政府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比如同涉农高校的合作,毕竟专业人才对于合作社来说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5.3 健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合作经济意识不够,这就需要合作社的引导和鼓励,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要切实以农民和合作社社员的基本利益为前提;要始终坚持和遵守合作社的基本原则;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内部监督机制,在合作社的生产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制定和执行合作社的章程。通过这些手段来规范合作社及社员的行为,进而完善和健全合作社的管理机制。
5.4 加强监管和法律援助
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存在,应该受到相应的监管,一是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合作社从成立到运行的合法性;二是合作社这一团体可以成立自己的机构,比如合作社协会,及时有效地对合作社及成员的资质进行监管。必要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予相应的法律援助,对那些伺机而动想套取国家扶持资金的别有用心的人或者机构以沉重的打击,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也维护了合作社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不断壮大社员队伍。
6 结论
农民合作社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坚持自身的基本原则,既要把合作社发展壮大,还要带动社员的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合作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监管,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和全体社员的努力,以及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帮持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