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高效益羊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
2018-08-03陈广玲
陈广玲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7)
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1]。此外,扶贫产业的选择是产业扶贫绩效的关键,四川省贫困地区各地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四川省肉山羊的养殖比较优势突出,加之优质山羊生产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市场需求旺盛,又能带动千家万户共同致富,是广大农民普遍选择的一条致富途径。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是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是具有代表性的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人口为支撑的西部落后地区。近年来,该县致力于肉羊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产业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还有系列难题待解。本文在调查研究旺苍县羊产业扶贫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当地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探寻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羊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1 旺苍县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羊产业为例
1.1 旺苍县贫困现状
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幅员2976km2,管辖38个乡镇(街道),常住人口53万,其中农村人口35.2万,是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受多重因素影响,发展不足、发展缓慢、贫困落后一直是旺苍基本县情和最大实际,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八七”扶贫攻坚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贫困工作重点县。
1.2 产业扶贫开展情况
近年来,旺苍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四川省科技厅在旺苍县的贫困乡镇开展了山羊产业扶贫试点,前期通过不同养羊模式的对比以及经济效益评估,总结出符合旺苍县发展农村经济种养结合的最佳羊产业发展模式——“1232”羊产业发展模式,即1家农户、2亩草地、3亩农田、20只能繁母羊,草-粮-羊有机结合的羊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效果显著。
1.2.1 选择适合山区养殖的高产肉用山羊品种 我国肉羊品种资源丰富,在牧区、北方,基本以绵羊为主,南方主要以山羊养殖为主。四川省是全国肉用山羊品种资源最多的省份,但是不同的品种其主要生产性能和适应性都有一定的区别。结合旺苍县山区地形的特点,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消费等因素,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主导品种——简州大耳羊和天府肉羊。这两个品种不仅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而且耐粗放饲养、抗病力强[2],完全能够适应旺苍山区饲养管理条件。
1.2.2 合理建造羊舍 羊场的建设和规划必须符合国家要求,并根据当地的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区建场,同时要兼顾交通、水源、供电等的便利,既要方便健康养殖,又要避免环境污染。羊舍根据羊床和饲槽排列情况,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单列式羊舍跨度小,自然采光好,适于小型羊场和农户;双列式羊舍跨度大,保温力强,占地面积少。根据山羊的特性,单圈长5m,宽3m,可饲养母羊10只,为便于饲养管理,饲料饲草通道宽设计为1.5m(图1)。根据旺苍县的气候特点,为了便于通风干燥,应建设漏缝式圈舍。羊舍门设计为高2.5m,宽1.5m,羊舍高4~4.5m。
图1 双列式羊舍正面示意图
运动场是规模化养殖必备的外部设施,运动场面积一般应为羊舍面积的2倍左右。为便于分群饲养管理,用围栏分成小的区域,每一区域对应相应的圈栏。运动场地面以砖砌或沙土为宜,利于排水和保持干燥,羊舍周围设围栏,一般为木栅栏、铁丝网、钢管等。
1.2.3 保证饲草均衡供给,合理配制日粮 羊是反刍动物,青、粗饲料是保障瘤胃发酵正常和山羊健康的日粮基础。日粮中粗饲料比例越高,质量越好,越有利于山羊的健康。山羊饲养以青、粗饲料为主,在舍式条件下适当补充精料,以满足不同生产阶段的营养需求。配制日粮时应根据营养需要,注意精、青、粗饲料及添加剂的合理搭配。日粮中青粗饲料比例为50%~70%、精料为30%~50%。精料中能量饲料占30%~50%,蛋白质饲料15%~20%,矿物质饲料2%~3%。在山羊生产中,由于饲料费用占很大比例,配合日粮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巧用饲料,选用营养丰富、质量稳定、价格低廉、资源充足的饲料。根据种植习惯和牧草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耕地、粮经作物时间差和光热资源,采用适宜的牧草种植方式生产饲草料,是发展舍饲养羊的重要环节[3]。
1.2.4 加强饲养管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特性 在山羊养殖过程中,应重点抓好母羊和羔羊的饲养管理,为了保证羔羊的充分发育和哺乳母羊体况的恢复,要对羔羊实行强制性断奶,根据母羊的泌乳情况和膘情,断奶的时间一般为2月龄左右,最迟一般不超过3月龄。羔羊断奶多采用一次性断奶法,即将母、仔分开后(羔羊留在原圈),不再合群。母仔隔离1周后,断奶即可成功,但还是不要合群放牧或运动。断乳时不要断料和突然更换饲料,断奶后的羔羊要统一驱虫,按性别、体质强弱分群,补喂精料,定期抽测体重。让母羊尽快达到第一次配种要求的最低体重,提早发情和配种;公羊提早利用和选种[4]。
1.2.5 严格消毒防疫,抓好疫病防控关键环节 圈舍消毒一般分两步进行,先清扫,再用消毒液消毒。羊舍及运动场每周消毒1次。产房在产羔前消毒1次,产羔高峰时应进行多次,产羔结束后再进行1次。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等主要传染病用疫苗预防接种,发病后,必须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监督所上报,紧急处置。每年2~3月和11~12月用苯硫咪唑或丙硫咪唑驱除线虫、绦虫;用伊维菌素杀虫,或者用苯硫咪唑或丙硫咪唑与伊维菌素联合使用驱疥螨、痒螨、硬蜱等外寄生虫效果更佳。同时对圈舍、运动场和用具喷洒氯氰菊酯或溴氰菊酯杀灭环境中的虫卵。羔羊断奶时用伊维菌素或苯硫咪唑或丙硫咪唑驱除线虫,用地克珠利等驱杀球虫。育肥羊在育肥开始前用伊维菌素或苯硫咪唑或丙硫咪唑驱虫[4],母羊配种前用苯硫咪唑或伊维菌素驱虫。
2 主要工作措施与效果评价
2.1 主要工作措施
在肉羊产业扶贫方面,成立了以广元市科技局、旺苍县县科技局有关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有关工作。由行业有关专家和负责人组成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实施的技术方案,解决项目执行中的技术难点,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组建旺苍县优质山羊标准化养殖专家大院1个,成员由广元市农牧局、旺苍县农牧局、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建立旺苍县简州大耳羊产业技术服务中心1个[5]。充分发挥四川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针对旺苍县畜牧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技术管理人员的状况,以开展科技技能培训、大学生实习、专家教授驻点服务等形式,对从事肉羊养殖的农民,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肉羊安全优质养殖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项目组组织科技人进村入户,跟踪养羊技术服务,对每一贫困户指定专门的技术联系人进行“一对一”帮扶,作到随问随答,切实当好科学普及的宣传员、实用技术的传授员、成果应用的推广员、科技需求的协调员和产业发展的引领员,着力推动解决好科技服务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
2.2 效果评价
截止2016年底,旺苍县全年新建生态养殖小区11个、规模养殖场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牧场12个,发展规模及适度规模养殖户497户。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全县出栏羊7.5万只。全年采购优质牧草草种8216.5kg,种植面积373hm2。通过与其它养羊模式经济效益比较,可以看出,四川省旺苍县的 “1232”养羊模式是当前养羊模式中取得养羊效益的最佳实践方案[6-7],已经成为贫困农区、山区的农户脱离贫困、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方式,根据四川的地理地形现状,养羊模式的探索成功,将极大的助推我们国家实现全面脱贫。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13年到2016年减少6.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31元增加到5146元,年均增长14.7%。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总体规划,产业精准扶贫顶层设计不足
总体上,尽管旺苍县在羊产业扶贫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地方缺乏规划、计划思维,多注重以项目的方式切入,而忽视对全县、全镇的扶贫产业进行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的长远关注度不够,对产业在市场上可能遇到的风险控制不足。而即使有规划的,大多也是2~3年规划,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指导性、精准性较弱。缺乏总体规划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对产业未来风险估计不足,容易对产业发展过于乐观。尤其是像农业产业,受季节性和市场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较大波动,如果没有总体规划的控制和引导的话,极易出现“谷贱伤农”事件。因此,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要在主导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基本脱贫之后,应积极完善地区产业体系,通过产业体系的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3.2 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
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3.3 产业组织模式较单一,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作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核心主体之一,旺苍县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来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宣传引导农户种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种"服务"的行为容易给农户造成了“领导”的错觉,导致当地农户对政府形成一种依赖的倾向。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地位。产业扶贫是一项庞大的,涉及多部口多领域的工程,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同时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宣传引导、政策吸引和利益驱动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8],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口多,仅以少量的项目带动,并不能获得规模化的减贫效果。尽管目前已探索了土地流转、业主开发、公司+农户、政府投入等几种模式,但是都与农民缺少一种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民只是单纯的原料买卖关系,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农户是工厂生产的第一生产车间的重要性。农户与企业间也不能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和农民的收入増长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
3.4 产业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旺苍县农村同类地区群众生活水平相差不大,一些农户处于贫困与非贫困的临界边缘,但根据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线识别标准以及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规模控制要求,无法将这部分农户纳入扶持范围,导致他们产生不平衡心理,出现了一些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对这类连片贫困地区出台解决相对贫困的政策措施,做好“精准扶贫”与“区域扶贫”的结合。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此外“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4 主要对策与建议
4.1 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产业
扶贫攻坚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发展扶贫产业也不能饥不择食,既要符合脱贫需要,也要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要把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客观认识当地的市情、县情、乡情,不能脱离地方实际发展扶贫产业。
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旺苍县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条件还很薄弱,几乎不具备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而包扶单位选择并坚持走产业扶贫路子,同样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舆论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各种有效途径,广泛宣传产业扶贫的意义,号召社会各界及仁人志士关注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按照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扶贫产业开发的政策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中来。三是需要资金支持,实践表明,制约产业扶贫开发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而一般包扶单位的财力又极其有限。所以,还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对于确有开发前景的产业项目,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甚至是倾斜性扶持;在解决产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和生产性流动资金方面,银行应给予贷款扶持。同时,产业项目实施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社会融资渠道来吸纳产业开发资金。
4.3 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
一是做好项目精准。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二是强化精准到户。认真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三是加强精准培训。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四是精准配置资源。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扶贫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
4.4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良好的产业互动体系
由于旺苍县大部分贫困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探索适宜于贫困地区的农业清洁生产模式对这些地区发展至关重要。而农业清洁生产,其内涵就表现为科学地安排不同的动物、植物等,在生态系统内部的利用、回收、循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达到利用最大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的。旺苍县属于秦巴山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要以山区、林区为主,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山林养殖、农牧互养等较为实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林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则可以在植林养林的同时在树林中放养牛、羊等牲畜,形成树叶、林草喂牲畜、牲畜粪便肥地的传统循环模式[9-10]。
4.5 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加大争取力度,要紧紧抓住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加快争取生态补偿力度,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享。加大向上级争取扶贫各项资金争取力度,明确投入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作用,给予贫困地区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强化结对帮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提高宣传广度深度,积极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让扶贫事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