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农园建设的一些思考
2018-08-03裴婷婷
裴婷婷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我国近几十年以来,发生了飞速变化。一是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原有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和膨胀,全国城市的总体格局及每个城市的外观形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大量人口在城市聚集也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此外,由于城市社区人口异质性增强,邻里关系变得淡薄甚至断裂[1]。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虽产生了诸多问题,但也只能尽量去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社区农园不仅是市民从事农业耕作和休闲体验的场地,还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它既是城市宝贵的绿色资源,又可作为城市的紧急避难场所,能够有效缓解“城市问题”[2-3]。
社区农园与其他农业形式相比,它是一个依托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社区结构功能的绿色生态产业,以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为导向所构建的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生态服务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城市社区农业活动丰富多样,它可以是一种兼娱乐休闲、环保性质的自愿或商业活动;个人或住户的食品生产活动;一种兼教育、康复治疗、社交功能的社会活动等。
1 我国现存的主要社会问题
1.1 人口问题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点向城市居民点转化的全过程。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暴增,不同文化、地域背景的人大量涌入城市,社区人口异质性骤增。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生活日益扩大化,在城市内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交通量增加、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犯罪率升高、公共空间日渐狭小,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甚至断裂。此外,由于工作节奏快,年轻人疲于工作,社区活动居民主要为老年人和孩子,而老年人由于受教育太少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语言多为地方方言,很难与其他居民有效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农村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工作,留守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孩子,很难进行大量和远程的劳作,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存在一些问题。
1.2 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气候问题等。由于人口的暴增,城市交通工具拥有量大幅增加,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4];城市水资源问题也日渐显著,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景观用水的排放也都会对地下水及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缺水型城市;城市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工业城市化,由于大量工厂建立及管理措施不到位,很多工厂污染排放没有达到规定要求,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此外,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变化也非常明显,大则全球变暖问题,小则城市热岛问题。
1.3 资源问题
由于人口的骤增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资源短缺或者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如食物、淡水、能源、教育、医疗问题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国外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贫民窟,而国内的城市周边区域、偏远山区及灾后重建区域,条件也不容乐观。
2 国外社区农园建设动机及类型
2.1 国外社区农园建设动机
图1 社区农园各功能使用频率分布图
Guitart等[5]通过统计已发表的英文论文发现,社区农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大概分为10类;在统计的86篇英文文献当中,各个功能所出现的频率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外社区农园的建设意图中,社交功能和新鲜食品供应功能是最主要的;疗养功能、经济效益及教育功能其次;最后是亲近和享受自然、土地以及环保功能。此外,Egli等[6]通过研究论文总结出来的树模型也符合这一规律。
2.2 社区农园常见类型
2.2.1 体验型。由于城市社区农园占地面积较小,主要为体验型农园。社区农园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亲自农耕、品尝新鲜绿色食品、社区居民间交流及教育的平台,可有效改善邻里关系[7-9],丰富老年人的生活[10]。
2.2.2 康复型。近年来,园艺疗法及康复花园建设在国内外很受重视。参与社区农园可有效降低社区犯罪率、有效地缓解病人情绪,有助于缓解心理症状、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11-14],并能够有效治疗慢性疾病[14]。
2.2.3 环保型。社区农园可以有效地缓解污染问题,如增加土壤的渗透系数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生物多样性,园中的植物可通过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改善周边微气候、还可吸附空气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此外还可以吸附土壤重金属污染,从而有效地提升城市健康水平[15]。
2.2.4 生产型。社区农园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新鲜绿色果蔬[16-17],帮助社区内人们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节省食物开支。同时,对于那些想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却没有地块等必备资源的人们提供了实现愿望的机会[18]。
3 我国社区农园建设现状
欧美国家都市农业发展较早,而我国起步较晚,且目前主要集中在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作为城市农业主体的社区农园涉及尚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逐步开展了一些农业活动相关的项目。如近些年在中国,社区农园由于其重要的社会及生态价值,其类似形式逐渐在国内出现,如武汉天地的城市农场项目[19]和“小毛驴市民农园”[20]。武汉天地的城市农场项目位于武汉长江二桥旁武汉天地地产,由新天地物业负责管理,共26块菜地,每块面积约4m2,新天地业主可申请承租,需缴纳每月300~400元的管理和配送费用[19],形成了集生产、休闲、娱乐与教育一体的新型社区农园。
4 建议
社区农园具有诸多好处,欧美等国家社区农园的模式和相关研究都已经非常成熟;刘娟娟等[19]也分析了我国社区农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此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将新农村社区及灾后重建区域纳入进来。但是,在推广和发展社区农园的同时,也需要结合社区居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需求和社区农园的功能,不能盲目地推广固定模式。以下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新农村建设区以及灾后重建区域社区农园建设的必要性及模式。
4.1 城市社区农园建设
城市化的结果往往导致大量人口聚集,引起各种“城市病”,这也是国际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工作繁忙和生活压力大,沟通交流少,很多城市家庭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感情和信任危机。很多人进城后,希望能有块可以供自己种植的地,既能锻炼身体还可以生产一定量的绿色蔬菜;继续享受自己亲手种植蔬菜或花卉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幸福指数。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流动人口的犯罪率上升。因此,在城市社区居民物质条件较富足的情况下,城市社区农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其社交、体验、疗养及教育功能,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最新研究发现,北京市居民对市民农园有较高的热情,人均支付意愿为1002.62元,总支付意愿为123.01亿元[21];对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整体低于非生产性景观[22]。针对此种需求,具体做法是以体验型社区农园为主,可设置多块小面积的地块,由社区管委会、物业或者居民自发组织管理,然后可以通过租赁或者购买等方式参与;在一定的区划基础上,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展种植活动(蔬菜、果树、花卉或盆景、药用植物),如武汉天地的城市农场项目;此外,可发展和推广屋顶的社区农园建设,尤其在政府负责营建和管理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推广社区农园,是非常可行且大有裨益[18]。
4.2 新农村社区农园建设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住房、道路、供电、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是随着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很多新农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的基础上,也开展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如地方政府组织的一些义演。而由于快速城市化导致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工作,留守的都是些老年人和幼龄孩子,劳动能力大大下降。此外,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1.2亿t生活垃圾露天随意堆放,每年家禽粪便产生总量达25亿t[23]。考虑到农村居民具有农作的习惯,有的甚至70岁以上仍然勤于耕作,而由于年龄大不能进行大量和远程劳作,社区农园的建设迎得了契机。应有机结合体验型和生产型,离城区近的不仅能够体验生活,还能给城市居民供给新鲜绿色蔬菜;离城区远的可以供给自己吃或分享给其他居民。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位,地方政府可以集资或者通过募捐等形式将村镇周边的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和区划,并建设有机肥料循环处理池,然后将其划分给留守的农户。既可以改善目前的这种农作模式,也可以改善村风;还能改善环境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居民之间还可通过互赠和救济进一步改善邻里关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在外工作的儿女减轻负担。
4.3 灾后重建区域社区农园建设
对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区域,以及由于突发事件出现暂时问题的区域,如灾后重建区域;城市恢复和建设往往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循序渐进、一定时间过程完成的;值此期间资源短缺问题更严峻,因此生产功能往往是第一位的。社区农园在美国萌芽的原因就是战后为居民提供食物,为城市恢复和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能够稳定社区居民间的关系,减少了当局政府的压力[24]。在我国灾后重建区域可以适当效仿此种做法,以生产型社区农园为主。具体做法是以城市废弃地、废弃建筑、空闲地和社区公共绿地为主,尽可能地种植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改善了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也可提升城市居民建设和恢复家园的信心。
5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的一些“城市问题”和国外社区农园建设的动机,以及我国社区农园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城市区域、新农村社区以及灾后重建区域社区农园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应的模式,以期能够为我国社区农园的建设提供参考,为可持续发展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