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我国农业全面升级、 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018-08-02
编者按:我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三个全面”,为稳定发展我国农业,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也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
4月3日,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正式挂牌!一个多月来,包括农业扶贫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截止目前,我国农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实效?现阶段应当怎样深入推进我国的农业扶贫工作?如何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日前,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采访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
李小云说,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农业发展直接和间接地为大规模的减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业发展一直是中国减贫的重要的领域。1978年,我国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5%以上,80%的人口在农村。所以,这个时候要实现减贫,必须发展农业。从1978年到1985年这七年间,我国的农业总产值是7.7%的增长率,这是我国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一段时间。按照我国原来的贫困衡量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已经减少了50%。
在谈到怎样深入推进我国的农业扶贫工作时,李小云指出,我国减贫的最大成就就是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贡献,农业发展是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减贫的最重要的动力。农业发展的减贫不仅表现在直接方面,也表现在农业高速增长所产生的剩余,转移到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成为我们农村减贫的第二个动力。
1985年以后,农业在农民收入中构成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的贫困群体主要在农村,所以,即便是农业在后期的作用越来越小,真正的贫困群体没有办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受益,所以,农业到现在依然是我国减贫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今天,我国农村的劳动力的比例下降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下降到9%以下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样,通过大规模地提高农业生产来促进农业增长,来实现减贫,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农业要继续为我国脱贫攻坚做出贡献,主要还在于发展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尤其是要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质量,提高附加价值,提高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就是我们现在通过农业来实现减贫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阶段,要想继续发挥农业的减贫作用,首先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要通过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发展特色农业,发展高产值农业,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业,不能够紧紧盯着过去那样大面积搞产业开发,要有自己的特色。
关于如何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李小云强调,在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主要还要考虑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当然,農业劳动生产率也需要在土地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主要要依靠结构性的改革和调整。农产品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从这一阶段来讲,农业的整个转型,还依赖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这样一个大的战略的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产业兴旺,这个产业主要就是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不能再把农业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大田生产,现代化的农业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高产值农业,它是一个产业的链条。所以,农业生产的提升,在于农业的产业化的提升,在于整个链条的提升,在于它的附加值的提升,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综合性的、配套的环境,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又变成了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大的战略。只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之下,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才能发展起来。
效率特别低、产品卖不出去,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积压,这都是由于我国在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太强调大面积、大规模的生产,而忽视了它的特色、它的结构和它的高产值等方面造成的。
农业的全面的提升,需要有新型的农民。我们过去对农民的认识,觉得他就是到田里去种地,该播种时播种,该收获时收获。真正的一个现代的农业体系,需要现代化的农民,需要农民从事现代化生产,懂得利用信息化技术,他实际上是自己土地的经营者和自己企业的管理者。只有这样的现代化农民,才可能有现代化的农业,这样,农村的振兴、乡村的振兴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