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校家社医”四维体系探析

2018-08-02王娜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王娜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高校、家庭和医疗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亟待通过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完善“校家社医”四维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校家社医”四维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经济社会变革加剧,多元文化充斥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培养心理健康、道德优良的青年大学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内涵及其体系构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发展,使大学生全方位、多维度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开发心理潜能,追求自我实现,达到人格完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载体。划分标准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成亦不相同。学术界对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目前仅有两类较为成熟的体系划分。以目标和任务为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可划分为心理健康自评和他评评价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以实施主体为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则由高校、家庭和医疗部门三大系统构成。笔者认为,第一种划分标准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研究局限在高校范围内,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主体的广泛性、联动性和实施效果的系统性、动态性。因此,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以实施主体为划分标准,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并创新地提出“高校—家庭—社会—医疗部门”四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提供全面科学的体系支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

从传统视域看,高校、家庭和医疗部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家庭、医疗部门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培养拥有完善人格、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这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实践领域的普遍模式。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文化充斥网络,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个性表达动机,在心理层面渴望被肯定和被需要,另一方面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个性特点。矛盾复杂的心理特点且没有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恶性事件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矛盾心理以及大学生对个体综合积极发展的内在需要已经超出现有的高校、家庭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输出范畴。一方面,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还存在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咨询服务机构尚不健全、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先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现行的“校家医”三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尚不畅通,更重要的是其忽视了社会系统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功能没有起到作用,严重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校家社医”四维体系构建

(一)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质量

1.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提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人员数量,选聘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二是要提高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能力,建立党团领导、思政教师、辅导员全员育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三是要畅通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督导机制,定期要求专兼职教师参加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利用新媒体、新科技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网络新媒体、新科技产生了较强大的依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也应当顺应时势,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走进学生内心。高校应当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辟网络心理咨询与宣传平台,开通线上预约、线上咨询、线上答疑等功能,建立大学生电子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利用新科技,设计心理健康测评App,让学生足不出户完成心理普测和心理咨询辅导活动。

3.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

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编制本土化测评量表,科学预判筛查心理危机学生,提高危机预防的精准度。同时畅通“校家医”三维联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设家长工作坊,让家长全面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建立信任基础:建立医校定期互动工作机制,开展案例研讨、工作分享会和危机干预演习等,在合作中互通有无,有机联动。

(二)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作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大学生生活、学习、职业发展、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能够引导大众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患,逐步消除公众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疾患疏导与治疗提供不可替代的系统支持。

1.搭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协调组织志愿者,关注大学生在社区生活期间的心理健康。通过社区公益活动等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

2.培育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有偿心理咨询服务及公益性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中的作用。在突发事件的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要依托各地心理援助专业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援助热线,对高危心理疾病大学生开展持续心理援助服务。

3.建立社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机制

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业精神医疗机构为组织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校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机制,重视和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畅通心理援助专业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化组织机构的长效工作机制,对心理危机大学生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完善“校家社医”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联动机制

高校、家庭、社会、医疗机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四大支撑系统,缺一不可。然而,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实践看,四方往往出现衔接不畅、缺乏信任、各自独立、联动不足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校家社医”四维体系,整合现有资源,畅通联动机制。一是要运用新理论、新思维、新科技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强家长与高校、社会和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定期互通在校大学生生心理健康状况,邀请家长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演习;三是支持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立多学科心理和躯体疾病联络会诊制度,与高等院校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四是建立多方联动与合作的工作机制,以新生入学心理普测、心理健康活动月等载体为依托,建立起“校家社医”四方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共同开展大学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工作,在合作中逐步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职责划分和配合机制,共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责編:夜雨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
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必要性与途径
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美学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的结果分析与应对方法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