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处处有卧佛
2018-08-02古月杨
古月杨
在佛教的世界里,佛祖那似睡非睡、似醒未醒、欲动又静、欲静还动的“涅槃”之态,似乎与常人的睡姿并无多大区别,只是佛祖的睡眠好像更安详、更洒脱,有那么几分神奇莫测和神圣飘逸之感。
这就是卧佛的情形。相比于诸多的神像,他亲切有余,威严不足,使人有了亲近的理由。不仅如此,在佛理上,他解释了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有了卧佛,人们迅速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安然若素地在世俗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曲折。
难以割舍的卧佛情结
说到佛,必说敦煌。
敦煌是个灵验的地方,自古以来,不乏奇迹。在敦煌莫高窟,平面的画像佛和立体的雕塑佛不计其数,窟内还有中国第二大坐佛和中国第三大卧佛,堪称“佛都”。新世纪,在西出阳关的大道上,又发现了世界第一的天然大卧佛。1994年8月31日,时任敦煌市政协副主席、敦煌博物馆馆长的荣恩奇先生,在一次偶尔的出行中,发现了这尊已沉寂千年的“天然大卧佛”。
那时,正是敦煌的盛夏,戈壁上的蜃景,幻化出吉祥的瑞彩,缕缕光波雾气缭绕,云蒸霞蔚中,“天然大卧佛”袒露了安详的体型和温和的睡姿。就像一千多年前的乐尊和尚站在三危山前看见霞光状似千佛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这尊体长2200米、海拔高度1383米的“天然大卧佛”,一夜之间成为人们谈论敦煌的又一个热门话题。
敦煌人历来崇尚卧佛,加之那一年敦煌格外的风调雨顺,就成为卧佛显灵的理由,越传越神奇。当地的老人说,敦煌这片小小的绿洲,没有被肆虐的风沙掩埋,就是“卧佛”显灵、佛祖保佑的缘故。
无独有偶,到了2002年8月,酒泉大法幢寺得以恢复重建,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捐资助物,修建了卧佛殿。这座卧佛殿东西九开间,共长40.8米,宽13.5米,内望卧佛长108尺,计36米,这尊卧佛面南头西,侧身卧,双脚伸直并拢,左手置身体上,右手支颐,双目微闭,自在安详,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酒泉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名城,自汉武帝开疆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传入河西走廊之后,又是著名的佛教活动之中心。城外有驰名中外的文殊山石窟,城内有以钟楼寺为代表的30余座寺庙,有“半城商贾半城庙”之美誉。大法幢寺原名救生寺,又因寺内有一座古钟楼,所以俗名又称钟楼寺。寺院创建时间已不可考,但据明嘉靖年间所编《肃镇志》可知,这座寺院在元代已有,明代酒泉城示意图亦有标明。其“僧寺晚钟”的诗意,是古代肃州八大景之一。
莫高窟第158窟臥佛
庙不在深,有佛则灵。恢复重建的大法幢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人头攒动,香火缭绕,即使在平时,也是人来人往,祭拜卧佛,已经成为人们的习俗。因而,大法幢寺庙会活动被酒泉人民政府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距离酒泉200多公里的张掖市,有一座号称“西夏国寺”的寺院,名曰“张掖大佛寺”。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那是一个喧嚣而血腥的时代。西夏人手持弯刀,铁骑在沙漠、绿洲间奔驰,战争的烽烟摧毁了人们宁静的生活;战争的侵轧,使宁静的河西大地民不聊生。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西夏帝国经历了从崛起到衰亡的曲折历史,这个在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共历10帝,享国190年。疆域最盛时“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全境、甘肃青海大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及蒙古西南部等部分地区。公元11世纪下半叶,正是西夏国的鼎盛时期,他们一方面开疆拓土,大肆杀戮;一方面又整日地祈祷佛祖保佑,大造功德。于是,张掖大佛寺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而在佛的世界里,西夏人首先选择了卧佛,他们在漫长的游牧生涯中,第一次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了美丽的河西绿洲上,为我们留下这美轮美奂的卧佛。张掖大佛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1个人,耳朵上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
张掖大佛寺卧佛
一个河西走廊,就有如此之多的卧佛和卧佛之最,堪称卧佛走廊。那么河西走廊之外,稍稍浏览,亦不胜枚举:
福州西禅寺白玉卧佛,号称中国最大的白玉卧佛,卧佛长3.7米,重达10吨,是从缅甸迎回的。材质光洁细腻,雕工刀法流畅,堪称极品。
江西弋阳卧佛全称为龙门巨型岩雕卧佛,地处江西弋阳县龟峰景区内的龙门岩。龙门岩有一段山体长400余米,峰高110米,最大石峰落差40米,自然体貌酷似一座卧佛。根据山形地貌,因地制宜,在这里设计雕琢了以大佛涅槃为主体的佛雕群。于2002年5月1日开工,2004年10月13日完工。
印度大涅槃寺卧佛
四川乐山市巨型天然“卧佛”,全长1300多米,在著名的“乐山大佛”的“腋窝”部位;
河南信阳市商城县伏山乡的“伏山卧佛”;
浙江舟山普陀山洛迦山的南海卧佛:
昆明市西郊15公里的卧佛山,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
……
这一连串的名单,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囊括了多半个中华版图,再仔细搜寻,可能还有更多……
如此之广的分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卧佛情结一直没有中断。
这样的卧佛,足以安慰心灵;
这样的卧佛,足以面对九九八十一难的世界;
这样的卧佛,足以攒足走向未来的信心。
潜藏人们内心和血液中的卧佛情结,难以割舍,难以释怀,终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
佛教传播线路上的卧佛
我们从佛教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去追寻卧佛流布的蛛丝马迹。
从时间上看,佛教创始于印度,公元后传入中亚、西亚各国,公元2世纪前后传入西域,也就是我国的新疆地区。4世纪前后传到敦煌,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在这样一个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从各地现存佛教塑像和壁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佛教艺术无论传到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为了适应当地人民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审美心理,就逐渐出现了那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和艺术风格。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卧佛也是这样。
从佛教传播的空间上来看,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传播的洪流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南传佛教主要影响了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则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则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卧佛演变也是一样。
根据学者的研究,涅槃图像最早产生于公元2世纪的印度犍陀罗艺术中,让我们从印度一路走来,看看那些卧佛。
在印度,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色四周开了小窗户的圆筒状建筑。在这座寺院里,有一尊6尺长的黑色石质且全身贴金的卧佛。据专家考证,该卧佛塑像建造于公元5世纪。卧佛像长6.1米,用整块石头雕成,枕右手侧身而卧,面朝西方,象征佛陀到西天往生。卧佛像睡在7.32米长、1.71米宽、0.64米高的睡榻上,榻与像原为一块整石,现改由砖和石混合砌成。走进寺院,似乎从哪一个方向看,看到的都不是同一个卧佛。从这里看,他沉思着;从那边看,他微笑着;再从一个角度看,他却正愁容布面。这时候的卧佛,更像一个神,他的神秘莫测,他的喜怒哀乐,都与常人有着区别。
到了东南亚,卧佛就已经十分常见了。
緬甸瑞达良卧佛
尤其是缅甸,不仅卧佛的数量多,体型也庞大。瑞达良卧佛塑于公元994年,后来原庙毁于战乱,卧佛被遗弃淹没在荒芜的丛林中达数百年之久,1756年勃固受外族侵略,当地人无力抵抗,遂将卧佛深藏地下。直到1881年,英国人修建铁路时,卧佛才得以面世。这座卧佛巨大无比,长55米,高16米,光那描金镂银的脚掌就长7.7米。卧佛由整块石雕成,洁白如玉,着金色袈裟,眉眼生动,微笑斜卧于宝榻,头部枕在层层宝盒之上,佛容慈祥,壮观中令人心平气和,没半点畏惧。这个大卧佛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足有一人长的巨型脚底上雕刻彩绘着108个格子和图腾,其中59格是人的世界,21格是动物的世界,28格是神的世界。佛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舒适地以手枕头,双眼注视着盘跪在地的虔诚信徒。
泰国卧佛寺卧佛
泰国卧佛寺是位于大皇宫隔壁的卧佛寺,又称菩提寺,卧佛寺是全曼谷最古老的庙,也是全泰国最大的庙宇。卧佛寺有一系列的曼谷之最:它是曼谷历史上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寺庙,是曼谷佛像和佛塔最多的庙宇,而且拥有曼谷最大的卧佛。卧佛寺内的卧佛全长46米,足掌长度5米,宽1.5米,两脚掌相叠,各装饰有珍珠母贝壳镶嵌而成的108个吉祥图案。
老挝香昆寺中的巨型卧佛长约45米。卧佛前方林立着大大小小的雕像,包括印度教的湿婆、毗湿奴、阿朱那等,也有佛家的观音。这些雕像神态各异、造型不一。
卧佛在东南亚,其雕刻形象也趋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也开始与本土紧密融合。
中国境内的卧佛最早见于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石刻位于连云港市。大约为公元170年东汉末年的佛教造像群,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最大的高1.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摩崖佛像高约129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它由饮宴图、叠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粲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
接下来就是新疆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石窟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当属新1窟。它以未曾遭受人为破坏,彩塑、壁画保存相对完整而极具研究价值。早期的雕像受犍陀罗风格技法的影响,基调呈褐色,中、后期少量的壁画融会中原画风,大多数雕像以独创的龟兹风格为代表。该窟后室长达5.6米的涅槃卧佛,躯体十分丰满,衣着线条流利隽永,右甬道中的立姿塑像残躯的衣纹泥塑彩绘是研究古代龟兹人们服饰的绝品。
四川省卧佛院卧佛
钓鱼城悬空卧佛
卧佛到了新疆,被一股龟兹风所熏染,有了本土民族的豪爽。
在敦煌,涅槃图始见于北周建平公开凿的第428窟。卧佛则出现于158窟和148窟。
158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晚期的前段,在西夏时重修的一个绘塑合一的洞窟。除西壁佛坛上长达15.6米的释迦涅槃塑像外,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北壁涅槃变壁画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如同正在进行一场吊唁活动,悲痛的场景通过每个雕像的举止和表情展示出来,悲伤的气氛充盈石窟的每个空间。如同吐蕃占领时期的其他壁画一样,画面最前列站着吐蕃赞普,可惜头部今已不存。其右侧为一汉装帝王,头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由二宫女搀扶,做痛哭状。其他十三人都为中亚或西域的王者装束。
可见,这时候的卧佛,其举哀的场面已经完全本土化,甚至沾染了本土丧葬的一些风俗,夹杂了世俗化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48窟是敦煌士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槃窟,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15米。卧佛红色的袈裟、贴金的面部,全然没有死亡的痛苦。走进洞窟,整个窟型如一个巨大的棺木,营造出一个恐怖的死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卧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卧佛身后的弟子、天人、各国王子、菩萨等哀痛欲绝,七十二身塑像其面容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著名的敦煌学者段文杰认为:敦煌莫高窟艺术,首先接受了西域龟兹佛教艺术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东面例如北凉的影响。最强大的一股潮流是北魏晚期以来中原艺术给敦煌带来的新风格。这种风格与西域风格相融合,与敦煌地方色彩相融合,于是在隋代统一中国后,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产生了新的统一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卧佛到了敦煌,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匠师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胆地以“宫娃”“胡商”“梵僧”“将军”等现实人物为蓝本,烘托释迦牟尼涅粲的吊唁场景,并加以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在甘肃的炳灵寺,16窟的北魏涅槃像,身长8.4米;天水麦积山第1窟北魏涅槃像,身长6.3米,也是卧佛中的精髓。从印度到东南亚,到新疆地区,到河西走廊,跨越黄河,卧佛逐渐四面开花。
四川省的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八庙乡卧佛沟。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卧佛闻名于世,为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槃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
钓鱼城悬空卧佛位于重庆合川城区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全国独一无二的悬空卧佛,长11米多,为晚唐时期的作品。唐宋时期的钓鱼山就曾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横卧在钓鱼山南峭壁上的唐代悬空卧佛,即是钓鱼城佛教文化极盛时期的代表作品。
北京卧佛寺卧佛
北京卧佛寺系中国最大的铜质卧佛。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粲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西安卧佛寺始建于唐朝武德初年(618年),地处西安市正南方的秦岭北麓,在青华山正顶,距西安闹市区约30公里,东邻西安野生动物园,属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
重庆市马龙山卧佛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马龙山,距县城39公里处,有摩崖凿释迦牟尼涅槃变经像一躯,俗称“卧佛”。造像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动工,历经3年而成,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近代最大的卧佛。
从巴山蜀水到燕京福地,从八百里秦川到嘉陵江畔,处处都有卧佛的身影。
一路走来的卧佛;
一路走去的卧佛;
带着他的安详与梦,带着他的超脱,常驻于人们的内心;或许,大地上的卧佛衰老了,大地上的卧佛消失了,但人们内心的卧佛却还在。
卧佛情结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根源
佛教把人生世界,也就是把有生死之苦的生命世界,称为此岸世界;把超脱生死之苦获得永恒快乐称为彼岸世界,卧佛就是此岸和彼岸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卧佛,从此岸世界抵达彼岸世界。这就是卧佛的意义。
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之称的甘肅张掖大佛寺,其山门和大殿前的一副对联很有意思,能够引导我们认识卧佛、走近卧佛。
山门联:
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
大殿联:
一觉睡西天,谁知梦里乾坤大;
只身眠净土,只道其中日月长。
这两副对联,前者以顶针格成对,说卧佛虽沉睡千年百世,但卧佛涅粲的佛禅深义、世事哲理,后人很难明白。后者上下联互文,表义是说佛祖涅槃后安睡在西天净土,一睡千年,梦中世界大、日月长,暗含佛祖梦中的世界,或许就是凡俗尘世经历的日月,悠悠千年,沧桑变幻,世事大观,讲经拜佛,悟禅修道,尽在其中。
人世、极乐世界,其实都是一回事,在佛理中,他们生死轮回,永无寂灭。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涅粲”。
这里的涅粲,是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的情形。
有人认为,佛教,假若舍去了涅粲,便可说已无价值可言,也无什么目的可得,因而,佛教的传播也就要打-一个问号。
在修行的人看来,涅粲是清净的,因为欲望之火已不再燃烧了,被消灭了。涅粲是人间究极之目的,它不仅是苦热之冷却,也包含了永远的苏生之意。
从这一方面看,涅粲很好地解决了人们对未来的迷惘,它指出了另外一个世界——极乐世界,并通过卧佛搭建了通向这个世界的桥梁,修筑了通向这个世界的道路。
莫高窟卧佛
佛教教义认为,如果一旦处于涅槃之中,就会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和痛苦。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因为佛教的涅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宁静的境界,在佛教中,卧佛的设计将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卧佛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让观众看到“死”,但是又不能害怕死,在生死关头要能泰然处之,得到心灵的安宁。
上海玉佛寺卧佛
再说敦煌。作为全世界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其实就是一个巨型的“卧佛”,是一种涅槃的境界!
從新疆到敦煌,那些戈壁和沙漠是显而易见的。数十公里、上百公里、几百公里的荒漠,使普通的观者—下子就陷入了视觉上的疲惫。这种疲惫引发了人们对这块土地的偏见,诸如“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等。这样的情景无疑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生老病死、饥饿贫瘠、天灾人祸……谁会把人们从漫长的
痛苦中解救出来?
这时候,人们看见了敦煌。
人们到达敦煌,首先那浓郁的绿色——绿洲,像不可抵挡的潮水向人们袭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冲击了强势的荒凉。其次,在绿洲内部,清凉的水系统、整齐的农田和房舍、芬芳的果园,这神话中的景致,彻底摧垮了旅行者的绝望。
敦煌就是这样给人们带来了好感,在瞬间把地狱变成了天堂。
孤悬于沙漠之中,游离于沙漠之外,地理上的奇特变化,其神秘被无限放大了。那些初次目睹敦煌的人,一再地追问: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并下意识地搓揉自己的眼睛,因为这在沙漠地带是一种常见的景色,人们称之为“海市蜃楼”。敦煌是真实的“海市蜃楼”,而真实的“海市蜃楼”绝对是只存在冥冥神界。到处都是沙漠,到处都是狂风,唯独敦煌如此艳美,难道这不是神灵的佑护?
卧佛的护佑,也是这样的。
对于古代的旅行者,在生死未卜的时刻,在无限的荒芜和干渴包围之中,敦煌就是拯救者,就是一尊卧佛。
我们每个人的卧佛,都在自己的心中,随着自然环境和心境的变化,他都会及时救赎我们。
卧佛,还是卧佛
中国各地到底有多少卧佛?有多少卧佛山、卧佛寺?有多少带有卧佛的地名?一时间,似乎谁也无法说清楚,在佛教传播的不同线路上,在成千上万的石窟寺中,在色彩缤纷的石窟壁画里,卧佛的形象屡见不鲜。而且,在广袤的祖国大地,藏之深山、隐于密林的天然卧佛形象还不知道有多少,被发现的,就已经不胜枚举,因而,卧佛、卧佛山、卧佛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重庆大足石刻卧佛
一座座像卧佛的山脉,一座座有卧佛的寺庙,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佛教的神秘,让人不禁心想神往。尤其是关于天然的卧佛,各地都有一个相似的民间传说:说释迦牟尼佛在此开辟道场,席地而坐,为众生讲经说法。他每天讲道休息时,总要躺一躺。一天,他刚吉祥一卧,霎时出现一座形体与他一样的卧睡大山,从此人们都叫它卧佛山。这样的传说,实际上是描述了老百姓心中卧佛的样子。关于卧佛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释迦牟尼涅槃像,卧像与身后环立的十二圆觉塑像构成一组群像,十二圆觉低眉垂目,神情悲伤、虔诚,表现了释迦牟尼临终前向他的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另一说则要轻松惬意得多,认为卧佛表示佛祖出游的一种方式。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早期卧佛像多表现佛祖涅粲的形象,众弟子面现悲伤,娑罗树由荣转枯。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涅粲”的含义体现更深,卧佛造像也发生了一定转变,佛的形象更加和善、慈悲,众弟子悲伤的面容也逐渐褪去,卧佛涵义演化为佛祖“神游”的一种状态——“卧游”。在佛教的传播中,卧佛,就这样被追随者赋予特殊意义。卧佛,把佛的慈悯、智慧和活力充实到更广大的时空范围。难怪出现卧佛之后,有人惊呼:终于将佛教永远从复障中挣脱出来了。我国已知最早的涅槃雕像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这里有一个摩崖石刻的涅粲图,据专家考证,这批石刻佛像刻凿于东汉晚期,比敦煌石刻还要早200年。
定光卧佛
佛教正式传入西藏是在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尺尊公主带的是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此后开始在西藏陆续修建其他佛殿庙宇,开始翻译佛经,佛教正式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始终把森林、雪山、湖泊看成有生命在居住,不能剥夺这些生命,不能摧毁人类的家园。在雪域高原,藏族人祖祖辈辈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事实上,藏传佛教无论在传教的范围,还是在信教群众对佛教的信仰程度,都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特色。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雪山高耸、冰川阻隔、草原辽阔,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圈,这样的文化圈成为藏传佛教传播的沃土,政教合一的体制,全民信教的风俗,促使佛教在西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一言以蔽之,活佛转世已成为藏传佛教区别于其他派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直到到新中国成立时,在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民族各地区约有上千个活佛转世系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活佛群。活佛转世从根本上解决了佛教的困境,让人们真实地面对了活生生的佛陀,去聆听他的教诲,跟随他走出现世的泥沼,走向未来的光明。在西藏,活佛转世代替了卧佛,形成了佛教的价值魅力,活佛相对于理论化的卧佛,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在释迦牟尼离开世间后的一二百年里,印度的佛教徒们很快就把佛的涅槃同佛陀精神永恒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更加执着牢固,观念本身也愈加圣化,到了这个时候,建造一个具备可感形式的偶像来进行膜拜,无疑就显得十分必要。于是卧佛就出现了。从犍陀罗出土的文物中,首先发现了卧佛。
印度佛教向亚洲传播,主要有南北两路。南方由海路,经斯里兰卡再输送到东南亚各国;北方则由陆路经中亚,然后沿丝绸之路向东到达中国、朝鲜和日本,卧佛的东方传播,也是如此。
东南亚气候酷热,空气湿润,林木丛生等特点,与印度的恒河流域非常相似,自然地理上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而且这里还是古印度贵族和商人们心中的“金色土地”。尽管海路艰险,四处都是烟瘴之地,但人们还是津津乐道这里的富庶,这种气候,使许多冒险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功。仔细想想,这样的自信和成功,仿佛在冥冥之中如有神助,这个神,就是佛陀,永生的佛陀,也就是卧佛。加之卧佛从宗教理想上看,始终与小乘佛教保持更为亲近的关系,这也促使了东南亚一带处处卧佛的宏大景观。
新昌大佛寺卧佛
佛教的东传,总的情形是呈现逐渐减弱的态势。因而,从新疆,从河西走廊到内地,卧佛的营造也开始变得舒缓。同时,中国的汉族地区盛行大乘佛教,但汉族是一个艺术天赋优厚而修养广博的民族,这种兼容并蓄的情怀,又催生了卧佛的营造,卧佛营造从整体上看还是很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