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育扶贫工作的“短板”
2018-08-02姚崔越
姚崔越
摘要:教育扶贫工作开展至今,整体趋势向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弥补的“短板”。各方教育扶贫参与者,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必须转变以往不适应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扶贫观念和扶贫模式,要加强被扶贫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被扶贫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真正解决这些地区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教育扶贫;素质教育;技能培训
教育扶贫,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促进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从而最终摆脱贫困的方式。教育扶贫作为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在各地脱贫工作中都有体现。
笔者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调研精神,选择贵州省毕节市坪坝小学作为教育扶贫问题思考的调研学校,与复旦大学远征社等调研组成员前往该小学开展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从此次调研中可以看到,在现今教育扶贫工作进展中,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整体改善,但是仍在一些层面上存在“短板”的现状。
一、被扶贫地区的教育现状
以贵州省毕节市坪坝小学为例,随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当地学生基础性文化知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综合素质类课程、技能培训课程等仍不能满足当地需求。
通过志愿者团队暑期支教活动以及具体的单独家访活动和志愿者团队准备的科学文化课堂教学,可以了解到在当地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益性组织的物资资助和教育资助下,当地教育环境和硬件设备等方面改善较大,基础性教学资源基本充足,当地学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对坪坝小学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当笔者问及“支教活动中最喜欢的课程和活动是什么”时,49.6%的学生选择了“实验探究活动”,46.2%的学生选择了“趣味游戏”,仅4.2%的学生选择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可见,坪坝小学的学生对于“兴趣课程”“实践探究”这类综合素质类型的课程和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对“文化课程”“生活常识和技能”课程兴趣不高。结合当地学生在调研活动中的表现,以及面对面谈话的家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基础文化课程已经有了较广的覆盖度,当地人还没有意识到技能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于“综合素质类”课程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被扶贫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坪坝小学的调研可以看出.被扶贫地区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扶贫内容单一,不能达到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即通过教育让学生真正拥有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能力,这个目的没有实现:教育扶贫工作比较重视基础文化课程,对技能培训课程重视不够,同时存在综合素质课程较为匮乏的现象。
笔者对当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当问到“来学校参加暑期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时,回答“觉得有趣”和“在家无聊”占比高达85%。结合个别学生访谈以及多次家访的情况可以发现,当地学生在日常学校生活中以及课余生活中,都很少有机会接触新事物,平时学校很少组织兴趣活动,也没有相应的兴趣活动场地,学生缺少长期、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的陪伴。而且,多数学生在课余和假期中,普遍选择待在家中收看电视节目打发时间,很少有参加兴趣班、课外活动等的机会。当地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缺失,极可能导致他们在接下来的小升初考试等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通过读书改善自身生活状态的可能性。
通过与当地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可以发现,近年在志愿者团队等公益性组织的教育帮扶工作中,较为重视教育物资投入和基础性文化课程教授,但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教育和综合化、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还未能及时兼顾。
三、弥补教育扶贫在技术和综合素质上不足的必要性
(一)当前被扶贫地区教育实际情况不乐观,无法实现教育扶贫的最终目标
通过调研过程中对家长、教师及当地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32%的家庭条件较差,57%的家庭条件一般,11%的家庭条件较好。在国家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大举措下,贵州省一些贫困地区的交通和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但是通过志愿者团队的深入了解发现,当地的贫困现象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家长在问卷中对于家庭情况的评判过于主观。由此可見,一些贫困地区在当前教育扶贫工作推动下,仍然没能实现通过教育手段使得贫困人口拥有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能力的目标,也没能达到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这种现状要求改变教育扶贫的侧重点,要着力弥补当前工作进展中的“短板”。
(二)被扶贫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亟须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求学”这一话题,96%的家长表示非常支持孩子求学,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外出求学表示支持。但是通过与当地教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由于教育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当地学生考取外地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非常少。而在“希望开设的课程”的问题中,92%的教师表示,“希望志愿者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健康课、安全知识课、礼仪课以及道德素质教育课”,以此来弥补他们日常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再结合调研过程中具体的一对一访谈,与其他地区同龄学生相比,坪坝小学的学生存在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足,这也使他们在未来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适合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上与其他地区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
四、当前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进展的相关对策
贫困的发生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综合社会现象。如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扶贫功能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如何把教育的扶贫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如何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将之转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笔者认为,在未来教育扶贫工作中,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助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层面,还应该重点弥补专业技能层面和综合素质层面的“短板”。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公益性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向贫困地区输送更多更为专业化的教育人才,进一步提升当地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贫困人口对“一技之长”重要性的认识。
自我国实施教育扶贫以来,以调研地贵州省坪坝小学为例,当地义务制基础性教育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相较过去,当地学生也在文化知识层面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又面临难以依靠教育真正改变自身贫困现状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以往内容较窄的教育扶贫观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转变。
(一)寻求专业教育人员的帮助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坪坝小学,约80%的教师是当地村民且年纪超过40岁,这80%的教师中仅有7%受过高中教育,大约85%的教师一人身兼多职,教授2~4门课程,甚至有部分教师需要教授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所以,面对当地学生综合素质类课程和高质量文化课程的需求,这些教师很难有精力、有能力予以满足。通过调研过程中具体的一对一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地职业学校非常缺乏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志愿者团队来弥补当地学校日常教学中综合素质课程的不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引导,但是贫困地区外出务工的家长较多且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再加上授课工作繁重,这就需要外来志愿者团队中专业教育人员的帮助。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之下,政府和志愿者团队,可以针对当地亟需综合素质课程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一现状,开展“送课下乡”“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和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
(二)加大在兴趣活动场所和职业技校上的合理投入
以贵州省毕节市坪坝小学为例,学生在当地学校放假期间,极度缺乏必要的兴趣活动场所和适当的看护者,这种不利于其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迫切需要改变。而且,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当地学生,由于综合素质较差等原因,很少有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缺乏相对专业化的职业院校的现状又阻碍了学生走另一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避免过早步入社会的道路。因此,选择资助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政府机关或社会组织,应该转变以往只投入學校基础设施的观念,转向构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兴趣活动平台,加大对职业技校这类过渡性质教学资源的投入。
(三)加大在各等级学校的人才投入并为当地教师提供进修机会
以坪坝小学为例,当地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基本可以完成指定的基础性教学任务,但是缺乏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来满足当地学生在综合素质类课程上的需求,难以为当地学生全方位成长输送更全面综合的“养料”。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和各类公益性组织及志愿者团队,转变以往单纯输送教学物资的模式,组织支教团队到贫困地区担任教师,尤其是贫困地区急需的综合素质类教师。或者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本地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四)支教重心更多往综合素质提升的层面倾斜,增加趣味性活动
受限于贫困地区缺少专业化教育者的局面,增强贫困地区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的重任应该更多地落在各类短期支教队伍身上,最大限度提高短期支教的实效。支教队伍应该转变以往与日常教学雷同的支教模式,加大趣味课程、实践课程、主题班会、心理班会、生活课程等综合化多元化课程的比例,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学生包括社交、实践、创新、生存等在内的综合素质。
综上,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教育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努力。结合贵州省毕节市坪坝小学的教育实际,可以看出综合素质和技能层面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教育扶贫发挥作用的一大“短板”,贫困地区在未来能否真正拥有摆脱贫困的能力,准确认识教育扶贫的实际现状,合理转变教育扶贫观念和模式,是补足“短板”,推动教育扶贫,甚至是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展开的重中之重。
责编: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