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周边学研究:以俄罗斯问题研究为例

2018-08-02冯玉军

世界知识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俄罗斯战略

冯玉军

建立“中国周边学”是时代的要求,目的在于为深入研究中国周边安全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为塑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提供智力支撑。但是“中国周边学”的学科建设还远不成熟,而且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使之完善起来也并不现实。然而我们不妨从点滴入手,为这一学科的长远发展添砖加瓦。笔者试图以俄罗斯问题研究为例,就周边问题研究的思维路径和研究方法谈一些浅见。

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在当前国际环境发生剧变的条件下,中俄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持续深化,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中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受到中俄各自发展战略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中俄关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确保中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秩序平衡转型的重要保障。

对于中国的俄罗斯学界而言,研究俄罗斯问题一定要突出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战略性在于将俄罗斯发展置于国际战略格局变化、俄罗斯历史进程和中俄关系发展三维框架之中进行宏观审视,准确把握俄罗斯发展的战略脉动及其对国际体系变迁和中俄关系发展的影响。

系统性在于全面深入地研究俄国家战略、政治体系、经济发展、对外政策、军队建设、软实力运用、人口问题、民族关系、区域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提供一幅俄罗斯社会变迁的全息、全景图。

前瞻性在于在深刻总结俄罗斯国家特性和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俄当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俄国家发展、特别是能否順利发展的前景做出前瞻性判断。要以客观、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取代“自言自语”式的梦呓或“鸡同鸭讲”式的争论。

种种因素显示,尽管普京总统提出了俄罗斯实现重新崛起的发展目标,但俄国家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崛起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经济上,能否摆脱对能源出口的严重依赖而成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创新发展”?政治上,是按照既有的“主权民主模式”进行治理,还是顺应形势变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成功应对来自反对派的压力?俄的宪政制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对经济转型和对外政策将产生何种影响?外交上,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不会改变的前提下,俄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是否会发生变化,其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将进行怎样的调整,对地区格局和国际体系重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要让研究更加理性、客观、准确,就必须以方法创新提升研究质量。要努力改变国内俄罗斯问题研究“重文本解读、轻数据分析”的传统,通过对大量经济、政治、社会数据的分析,来研判俄罗斯发展的环境制约与现实可能,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研究俄罗斯的发展走向,必须以冷战后、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大变局为背景,以俄罗斯国家发展的路径及可能性为主线,以俄罗斯的发展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及中俄关系未来走向为落脚点,全方位深入剖析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政治诉求、经济战略、对外政策、军队建设、软实力运用、人力资源、民族关系、区域发展、民生保障等诸多问题,重点探讨俄发展的主观诉求与内外约束的内在关系,剖析俄发展的路径和现实可能性,分析俄发展前景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以及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

高度、深度、广度、厚度

对于中俄关系的研究,一定要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加以考察,要以复合性思维取代简单化思维,要在现实中回顾历史、从历史中展望未来,力求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俄关系研究,充分体现研究的战略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广度和历史厚度,力避就事论事、力避思维僵化、力避鼠目寸光。

众所周知,近400多年来,俄罗斯始终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的安全、稳定、发展乃至制度建设和文化变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深刻而复杂的,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认知是纠结而矛盾的:有的把俄罗斯视为天然的伙伴与盟友,有的则视俄为作恶多端的“恶邻”。毫无疑问,如何全面、客观、理性、深入地认识俄罗斯,如何准确定位俄罗斯在中国国家战略和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坚持“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基础上,更积极主动地引领中俄关系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未来中国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

历史经验表明:中俄两国只能友好、不能对立;中俄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中俄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中俄关系不是在“真空”,而是在具体的国际环境中存在、运转的,它不仅会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同样也受到国际环境的诸多制约,并进而作用于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世界处于剧变之际,对中俄关系多做一些细致深入的思考,无论是对中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中俄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言,还是对国际秩序的平稳、顺利转型而言,都是必要的。

一是如何评估中俄关系的国际战略边际效用。在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中俄两国都不乏结盟或以紧密的军事、安全协作来应对美国压力的观点。这种传统的大国关系“均势论”忽视了当下国际关系日程日益复杂的现实,也忽视了中俄两国在国家利益、国际身份和国际战略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当下的国际关系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缘政治。经济融合、人文联系、文化接触、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求,使今天的中美关系与当年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以同别国结成军事同盟的方式与美国形成全面的竞争与敌对关系,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其次,尽管俄美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但俄罗斯从主观愿望上是希望与美改善关系。对于俄罗斯战略界来说,促使其他国家成为美国的最大对手,是转移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对俄压力、摆脱当前困境的最好方式。因此,对俄罗斯与中国形成紧密关系以对抗美国的主观可靠度是需要存疑的。2016年底普京总统批准2016年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对发展与欧美的关系做出了全方位阐述,相形之下对“向东转”并未着墨太多。2018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可以肯定,此后俄罗斯外交的重点是调整和改善对美欧的关系。

再次,尽管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以武力夺取克里米亚、强势出兵叙利亚的行动令世人瞠目,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存在诸多短板,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影响日渐匮乏,未来还将面临经济增长模式畸形、人口结构恶化、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其抗衡体系变化和内外压力的阈值值得观察。在中美俄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而国际关系已远非如冷战时期仅是地缘政治的情况下,俄罗斯很难像当年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的中国一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总体而言,今天的中美俄关系已不像冷战时期的中美苏大三角一样互动紧密,中美、中俄、俄美三组双边关系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逻辑,简单的“二对一”对抗方式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二是如何权衡中俄关系的经济成本与收益。不容忽视的是,鉴于俄罗斯的经济体量与经济结构,无论中俄经济合作如何密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都将是有限的。中俄当然应该努力挖掘两国间的经济互补性,以实现“共同发展”,但不宜将双边经济合作对各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估计过高。

三是如何把握中俄关系与中国其他对外关系的平衡。中国正在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利益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广,这就要求中国应该更坚决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要将中俄关系置于中国的外交全局中,既要稳步推进中俄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注意其可能造成的广泛国际战略影响。要充分运用中国的实力、影响和智慧,主动引导和塑造中俄关系的发展,对于议事日程的设定要更加主动并具前瞻性,对中俄合作的范围、深度和节奏要有更加清醒的把握。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俄罗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战略
战略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