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中的中国外交:定力与进取
2018-08-02沈雅梅
沈雅梅
中国外交置身于世界秩序發生历史性重塑和转型的大变局之中,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一种“理解力”,引导大家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做出准确判断,抓住国际事务发展的本质;提供一种“规范力”,促使外交活动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并能形成共识;提供一种“批判力”,推动及时反思,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从而把稳前进的航向。
世界之变的未来演进可能有三种前景
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变局,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平衡深刻演变,使得基于二战结果的均势结构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难以为继。国际风云变幻中的几乎所有重大热点问题,从朝鲜半岛到南海,从中东乱局到欧洲的分合,从美国的“退群”到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等,都反映出新旧秩序转换之间的摩擦和碰撞。特别是主导战后国际体系的美国,与世界接触的动力在减弱,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在上升,与盟国围绕政策、利益及价值观的裂痕在扩大,以至于很多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都开始严肃思考“后美国”“后西方”世界的“B方案”。变化是深层次、根本性的,对世界的颠覆性效应还在加速释放,中国难以在这场变局中独善其身。
世界之变的未来演进可能有三种前景:一是国际体系做出“美容式”修补,现状得以维持;二是国际体系在内部重压之下,经各方共同努力脱胎换骨,形成新的力量平衡;三是美国退出现行体系,国际秩序崩溃,世界陷入普遍混乱。目前看,三种轨迹都存在,呈现出分层次、碎片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北约把增加防务开支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属于第一种,显示国际体系朝着修修补补的方向迈进。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欧盟和日本达成自贸协定、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属于第二种,同时也反衬出美国的“自我淡化”。美国将驻以色列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中东和平进程中断,巴以持续冲突,可被视为第三种前景的缩影。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中国并非世界变局的被动承受方,而是其中的重要参与方,既是“因变量”,也是“自变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源头。党中央决策提升了外交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并从治国理政的思路中获得动力,生成了与内政相统一的外交理论创新成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创新全球治理理论体系、丰富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精髓。这些努力促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实现从“吸纳学习”到“合作互鉴”的升华,是一个从单向融入转为双向建构的互动过程;也说明,中国正寻求从过去的“抓住机遇谋发展”转向“创造、分享机遇共发展”,有意愿、有能力提供更突出价值贡献的“高附加值”外交。
具体而言,中国外交对国际议程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塑造,比如中方在数轮中美经贸谈判中积极谋划解决问题的路径;对国际分歧不是含糊其辞,而是拿出态度,比如习主席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密集会晤,助力乃至塑造半岛形势的缓和;对国际合作不是“唯经济论”,而是向综合维度扩展;比如倡议举行巴以和平人士研讨会,为巴以双方提供交往动力。总之,中国外交以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积极争取各国的理解和支持,但又不强加于人。
中国外交回应了世界的期待,但也遇到一些质疑。例如,自今年初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把中美关系推入到一个经贸摩擦常态化、战略互信受损的曲折时期。美国媒体公开宣称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怀疑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提法意在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领袖,认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使美国再度伟大”这两个战略目标之间存在根本冲突。
最大的挑战是,中美均从未经历过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竞争主导地位的形势,双方都需要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引起的秩序变革。因此,如何管控好国际体系和秩序的变动,对双方来说都是新问题。现实的出路是重新洗牌,形成新的利益切割、交换和让渡,而非陷入你死我活的决斗之中。另外要看到,虽有西方学者开始反思民主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制度、文化等缺乏基本了解、耐心和包容的状况就会有所改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西方意识形态偏见仍是中国外交回避不了的一道难题,将伴随中国发展全过程,中国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和自信,尽力化解外部压力,同时不受制于人。
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承载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素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能力。在定位上,需主动阐明自身所希望参与塑造的世界是什么面貌和性质的,制定科学的路线图,明确在哪些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哪里打造合作,何处提供支持,提高外交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信任。在战略谋划上,拒绝“权力的诱惑”,围绕战略目标营造出充分的缓冲空间和回旋余地,兼顾前瞻性和包容性,体现普遍的人文关怀,扩大“朋友圈”。与国际社会对话时,既要掌握对话技巧,更要把价值维度作为对话的重点内容来运筹;既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也要避免陷入意识形态之争,防止滑向情绪对立,用理性来约束大变局给世界和中国带来的震荡。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