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林神话”问题很多
2018-08-02宋海博
宋海博
“日本木材出口量达到历史新高,主要销往中国”,最近日本媒体报道的这个消息让很多中国人都大吃一惊。在人们印象中,日本以大力保护森林而著名,甚至还有“日本极为珍惜自己国土上的树木,从不生产一次性筷子,主要依赖中国进口”的传闻。面对从“森林保护大国”到“木材出口大国”的画风突转,人们不禁产生了疑问。
作为一个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70%的国家,日本对森林的重要性极为重视。早在明治维新之前17世纪的江户时代,已有人提出“山乃国之宝也,山衰则国衰”等说法。但这样朴素的环保主义思想根本挡不住工业时代的浪潮。明治维新后,日本快速展开近代化进程,对木材的需要也急剧上升,大量森林被砍伐。
尤其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木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二战后期,煤、铁、石油等战略资源严重匮乏的日本不得不拿森林当“万金油”,例如大量砍伐松树、挖掘松树根提炼汽油替代品,甚至用木材取代金属板制造飞机等。据统计,1945年日本森林的年采伐面积已从1932年的42万公顷暴涨到80万公顷,然而得到的木材总量却急速跌落,显示出当时日本的森林资源已经因战争而濒临枯竭。
二战结束后,这一局面也未得到好转。当时的战后重建工作仍然需要大量木材,这进一步加剧日本森林的砍伐。1947年9月台风侵袭关东和北日本地区时,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台风带来的降雨导致河水泛滥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30多万户居民因此受灾,死者超过千人。
为保证战后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木材需求,日本政府于1950年制定《造林临时措施法》,规定如果林地所有者没有在政府指定的地区进行造林的话,政府可指定第三方在指定地区造林,也就是强制林地所有者造林。1951年和1953年,日本政府又相继出台政策,为造林等行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鼓励民间的造林活动。
这一时期的造林活动,被称为第一次扩大造林时期。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的森林植被已得到部分恢复。但此时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工作正蒸蒸日上,急需大量适用于住宅和其他建筑的杉木、松木等针叶树木材。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纸的需求,也对造纸业产生极大刺激,催生了对针叶木材的需求。同时,由于石油、天然气等新型燃料和化学合成肥料的广泛使用,以往用于燃料、肥料等用途的阔叶树木材需求急剧减少。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政府抛出三项措施:一是放开木材进口,并加大国有和民有林地的砍伐量,平衡木材价格;二是鼓励造纸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由针叶木浆改为阔叶木浆造纸;造成严重后果的是第三项,日本政府发放造林补贴,在砍伐中以不适合作为建筑材料的天然林为主要目标,然后统一种植针叶树人工林。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从1960年前后开始,日本的天然阔叶林砍伐量不断上升,在被砍伐过的阔叶林的空地上,栽种了大量速生的人工针叶林。在短短20多年中,日本人工林面积增加30%,天然林面积却下降了15%。
此后,因市场饱和,木材价格持续疲软,加之可供人工造林使用的空地不足,日本的人工造林活动陷入低潮至今。2010年以来,日本每年人工造林面积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面积的1/10。即便如此,目前日本全国的森林中,仍有四成是人工林。
回顾日本历史上的造林运动可以发现,虽然推动造林运动产生的因素中包括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总的来说,根源仍然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后果是对环境乃至国民健康都导致了不可逆的恶劣影响。特别是毁掉天然林栽种人工林这一行为,一方面妨碍了生物的多样性,对原生山林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人工林大面积同质化的特点,也使得一旦病虫害发生,森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较为低下。此外,由于经济利益而大面积种植杉树,还导致日本每年春季杉树进入授粉期后,杉树花粉大面积飘散,引起大量花粉过敏病例。统计表明,日本每年有30%的人在春季会发生花粉过敏症状。
据介绍,日本近年积极推进木材出口,也在于人工林已进入成熟收获期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没有合理的采伐,已经出现森林荒芜、树木疯长的情况,导致森林质量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