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观察
2018-08-02周仕国林世水邱美光
周仕国 林世水 邱美光
1. 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福建 福州 350001 2.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困扰中老年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达20%,老年女性中发病率超过50%[1],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降低和低能量下即可出现骨折,这类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社会问题之一。骨质疏松骨折好发于椎体,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会出现血栓等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常常伴随着高病死率和致残率[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一种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骨科微创技术。但是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导致的疼痛以及相邻椎体骨折严重影响患者中远期生活质量,近年来逐渐为大家所重视。由于具有强效的骨组织结合力及抗骨吸收的能力,双膦酸盐药物常常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可以加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增加骨缺损的愈合,且能降低其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3]。笔者在临床中使用唑来膦酸辅助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女性胸腰椎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年龄60~80岁;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即:髋部或腰椎骨密度T值≤-2.5。排除标准:类风湿关节炎、激素药物长时间口服及其他原因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患有影响活动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病;伴有其他内分泌及各种代谢性骨病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或者严重心脑血管病和1年之内服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者;患有慢性肺部的患者,药物过敏者;因药物不良反应等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患者。共126例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入组患者年龄58~78岁,平均 62.0±10.5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7.0±4.3岁,平均身高 157.0±6.2 cm,平均体重 58.0±12.2 kg。126例完成治疗12个月后随访,116例(92.08%)都获得随访。本研究经我院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均获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给予PVP术治疗,具体手术步骤参考文献[4],术后进行相同的康复锻炼和饮食指导。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酸 (Novartis Pharma Stein AG,规格:100 mL/5mg,批号110122)5 mg,ivd 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为期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了解腰背疼痛情况;同时使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及左股骨颈骨密度变化。治疗前后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采用由德国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示提供试剂盒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CTX)及骨钙素(BG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VAS 与 OD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与 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的VAS 与 OD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and OD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BGP和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血清CTX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BGP水平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BMD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MD between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强度显著降低,往往低能量创伤即可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案,但是这种治疗方案需要患者长期卧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且合并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这类疾病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逐渐被用于治疗不伴有神经损伤的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其止痛效果迅速且明显,并成为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AP和CTX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AP and CTX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这类手术主要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促使压缩的椎体快速有效的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因此可以有效的缓解由于骨折导致的局部疼痛,同时可以进一步的加固受损的椎体。近年来PVP已经成为治疗椎体转移瘤及不伴有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常用治疗方法,且效果显著[5]。国外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试验显示,虽然PVP术后可能出现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现象,但是患者并未出现和骨水泥渗漏引起相关临床症状,且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比较,其优势非常明显,随访病人随访结果表明PVP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这些结果表明PVP依然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方案[6]。我们研究结果表明PVP术后1年,腰部VAS及OD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这表明PVP适合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
PVP虽然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但是邻近椎体骨折及后期椎体高度下降会影响远期治疗效果,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会有效降低其发生率[7]。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的药物为骨吸收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改善骨代谢和骨密度[8]。进一步研究发现唑来膦酸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破骨作用,同时还可以间接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因子来抑制骨溶解,以此达到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作用[9]。唑来膦酸具有强大的吸附于骨组织的能力,因此药物的利用率高,且药物可以长期作用于骨组织。因此唑来膦酸钠是临床中常用的且也是唯一一种的每年只需1次静脉注射治疗骨质疏松的双膦酸盐。由于唑来膦酸盐药物使用的特点,具有无与比拟的依从性;大量的研究证实唑来膦酸能显著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10]。
本研究中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使用唑来膦酸,可以有效增加腰椎及髋部骨密度,且术后1年腰部VAS及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和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效果密切相关;唑来膦酸强烈抑制破骨活性(CTX水平降低)的功能,有助于提高骨密度,降低椎体邻近骨折发生率;因此老年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使用唑来膦酸辅助治疗骨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