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农民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

2018-08-01中国农资魏萌

中国农资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农化脑袋茄子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农化专家张海平在为农户做田间指导。

俗话说:“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然而,不久前的几场连阴雨,却愁坏了家住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前进村的黄瓜种植户陈奉民。原来,常年连作,加上雨后的高温高湿,让他家的几棚黄瓜患上了严重的靶斑病。凶猛的“瓜瘟”打了陈奉民一个措手不及,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挑出半亩地,试用了亲土1号的液体肥。

结果,不到一个星期,试验田里的黄瓜不仅叶片返青增厚,拔出的根系也变得粗壮浓密。“专家说地种不好,是土壤出了问题。我种了20多年地全凭经验,直到用了亲土1号,才知道养地有多重要!”陈奉民感慨地说。亲土1号土壤解决方案不仅帮助他挽回了损失,还使他认识到亲土种植的重要性。

亲土1号来了减产的烦恼没了

“这棚瓜先是几片叶子黄,没几天就成片枯死,追肥、通风、打药咋弄都不行。”在自家的对照棚里,陈奉民向记者诉起了苦。眼看着就要毁棚绝产,幸亏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农化专家张海平及时赶到,通过试验检测诊断出黄瓜的病因,并向陈奉民推荐了亲土1号。

据了解,陈奉民遇到的这种病害由土壤中的真菌与细菌混合侵染引起,在大棚区发病率高、危害大,且难以用传统方法防治。“徐州的设施农业比较发达,不合理施肥和连作,导致这里的土壤‘积劳成疾’,营养和微生物多样性失衡,土传病害严重。”张海平介绍说,“农民往往意识不到,许多病虫害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肥没施够、药没打足,而是土壤出了问题。”

在张海平的建议和指导下,陈奉民将1亩地一分为二,一半用传统方法继续种植,一半定期冲施亲土1号液体肥。如今,放眼望去,陈奉民的示范对照田可谓“泾渭分明”:使用传统肥料的一侧,黄瓜根系细弱,叶片枯黄,瓜秧萎靡,果实数量少、个头小、外形差;而施用了亲土1号的一侧,黄瓜根系发达,叶片浓绿,瓜秧粗壮,挂果多、个头大、外形也非常美观。听了专家的建议,农户黄瓜减产的烦恼迎刃而解了。

解决方案定了增收的步子快了

夏至当天,陈奉民跟随张海平,一同走进陈晓金家的亲土1号黄瓜示范田。“自2月以来,这个棚已经摘了近50茬黄瓜,每次都能摘1000多斤。上半年黄瓜价好,他这一个棚就赚了5万多元哩!我的那个棚,才挣了不到3万元。”面对满棚叶绿、茎粗、果大的瓜秧,陈奉民既感到欣羡又有些好强地说,“要是早点用上亲土1号,我种得肯定不比他差!我的地虽然生了病,但也比去年增产了四分之一,后续大概还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往年多不少呢!”

来自棠张镇晁湖村的茄子种植户黄洪岩,也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据她介绍,近几年,茄子的行情比较好,但是大棚种植最怕重茬,这季种了下一季就得种别的,不然就会出现严重的病害和死棵。黄洪岩感慨地说:“前段时间,我家的茄子出现了很多死棵,在专家指导下用了亲土1号解决方案,效果真不错,不仅病没了,还增加了产量,提高了品质,平均每亩地比去年增收3000多元。”

张海平表示,使用亲土1号土壤解决方案后,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有显著提升,农户增收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了。以黄瓜为例,示范户陈晓金家的黄瓜果形顺直,粗细匀称,生长周期能延长2周左右,死棵、黄化发病率下降17.83%,亩均增产25.98%,亩均净增收2000多元。

亲土技术有了种地的信心足了

“种地不调酸,施肥也白忙。”在田间地头推广亲土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亲土1号的农化服务团队,向农户传授了许多像这样“接地气”的口诀,激发了农户的学习热情。有了亲土技术,农民种地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亲土1号让农户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示范户认识到调土养地的重要性,并自愿成为亲土种植理念的传播者。对此,金正大集团副总裁杨富裕表示:“接下来,我们还要选拔并培育出一批爱土地、懂技术的亲土状元,通过他们的先锋示范作用,把亲土种植理念和技术带回十里八乡,真正造福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猜你喜欢

农化脑袋茄子
富裕一方人,总共得几步?——富口袋、富脑袋,一个都不能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茄子
农化人不谈九九六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愿你的成长路上有“茄子”
像默哀一样低垂脑袋(中篇小说)
小捣蛋鬼
这些恐龙的脑袋怎么那么奇怪
脑袋和西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