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访“支教中国2.0”负责人赵宾
2018-08-01辛琛臣
文|辛琛臣
互联网,让支教可持续
通过与“支教中国2.0”的创始人赵宾的两次对谈,赵宾显示出的是一种理性、坚韧、专业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多少与他多年的海外留学背景以及主职律师有一些关系。
说起为什么会做“支教中国2.0”,这还要从赵宾的大学时代说起。当时他曾前往农村做支教,去完一个星期,当地小朋友总会满怀期待地问他:“赵宾哥哥,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碰到这个时候,他总是答不上来,如果说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孩子们会很失望。如果他答应明年一定来,孩子可能真的会等他一年,最后不去孩子们又会很失望。对于这个问题他一直没有放弃,始终在寻找一个解决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前他认识了“支教中国2.0”的创始人顾思毅,了解到用互联网做远程支教的模式以后,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了一起。“支教中国2.0”代表了技术上的创新。运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合适的应用软件、普及的宽带网络,采用远程视频的方式,从此志愿者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从万水千山到“一屏之隔”。
目前,“支教中国2.0”已经服务于中西部及教育欠发达山区的30多个村级小学,其中大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或者交通不发达、步行距离太远等原因无法前往镇级中心小学就读。在线有180多名志愿者,每周为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提供180节左右的实时课程,为2000多名学生授课,帮助改变当地师资匮乏的现状。
不仅要教书,还要教好书
据赵宾长期对村级小学的观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现在很多小学的硬件设备已不再是首要问题。他们有宽敞的教室、崭新的教学设备,甚至还有乐器等艺术教学器材,但人才却很缺乏。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主课大多由一二位老师教授,而美术、音乐、电脑等课程,却没人懂,懂的人也不愿意留在农村教书。之前赵宾就曾碰到过一个村级小学校长,同时兼任保姆、厨师、主课老师等多重身份,他很希望有志愿者的帮助,可是志愿者看到当地的环境不到一天就跑了。
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儿童,拥有更高质量、更持久、有人陪伴的小学教育,就是“支教中国2.0”想做并在做的。目前,“支教中国2.0”的志愿者包括白领、全职母亲、海外学生等,每个志愿者都需要经过专门的测试和培训,并且至少参与一学期以上的培训课程。70%以上的人员选择在第二年继续参与教学,这就保证了孩子们更专业、更长期的教育。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们被看见
除了必须的考试科目之外,“支教中国2.0”更侧重的是陪伴课程,更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毕竟很多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可能每年只能见到父母一次。赵宾说:“这一路走来,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成长。开始我有很多很‘城市’的想法,以教英语为主。后来我才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英语,而是心理陪伴。”赵宾反复强调比起更多的英语单词,这些孩子需要的是更多地被看见,更多地被关注。如果农村孩子用学到多少单词与城市孩子比较,并不能让他们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支教中国2.0”始终坚持从志愿者和孩子的切身角度出发研发新课程。到现在为止,开设过成长课、英语、计算机、美术、绘本、音乐、心理、自然科学、国际象棋、写作、国学等。说到“成长课”,这是赵宾找了一些有儿童心理教育资质的老师专门研发的,通过讲故事、读绘本等方式,疏导孩子们的心灵。而“音乐课”也作了革新,很多当地学生不善于唱歌,唱不了又会觉得很自卑,于是课程就设计了用手势的方式让孩子们来表达阳光、花朵、花园,一起参与进来。
针对儿童心理,目前他正准备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心理治疗系的毕业生一起研发一套“美术心理”课程,通过画画的方式让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他说:“有些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但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
画画也好,读绘本也好,做手势也好,“支教中国2.0”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被看见,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笑容更多,就是赵宾最想看到 的。
爱,它的别名是了解
现在,“支教中国2.0”的课程还在不断调整着,赵宾说:“很多志愿者一开始急着带孩子们去看世界,看外面的世界多好,农村的世界多差,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农村就会很自卑。我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最近受西安“万物启蒙”的启发,“支教中国2.0”就想开设新的在地课程,比如带孩子们认识自己周围的植物、山水地貌、土特产、茶瓷器、当地乐器歌谣等,还有去挖挖山间的竹笋。
赵宾“支教中国2.0”的创始人
这些本就触手可及的东西,一方面可以启发孩子们对身边世界的好奇心,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延展学习周边的东西。“一物一世界”,从竹子出发,有些孩子可能会对竹字头的文字感兴趣,有些孩子可能会对中国文化中竹为什么是君子感兴趣,有些孩子可能就喜欢烹饪竹笋。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从兴趣出发不断地学习扩展自己的世界,像芬兰的学校就像是游乐场,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而玩身边的竹子,就是一种学习模式。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看《狮子王》的时候,试着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表达自己喜欢哪个角色以及为什么,与其给孩子们答案,不如启发孩子们自己思考。而另一方面,在地教育也能让农村的孩子们不要陷入与城市的孩子们的比较心理,而是真正理解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美好的一面,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的自信心真正建立起来。
廖一梅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并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这么多年以来,赵宾仍保持着“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初心。虽然他自己已经开办了一家国际学校,可是他却仍享受着不断学习的过程。他不是一个城市帮助农村的拯救者,也不是一个站在道德高地的人生导师,而是立足现状的平等者,是真正愿意去听听农村孩子们心声的人,这大概就是赵宾身上最让人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