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慈善照进日常—论美国慈善的普及性及激励机制

2018-08-01辛琛臣

至爱 2018年7期
关键词:年收入富豪亚马逊

文|辛琛臣

宣传网络密集覆盖

想象一下,清晨你睡眼惺忪地打开家门口的邮箱,掉落的信件除了账单、广告单,还有各种慈善机构的宣传单。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赠送了可爱的手绘便签本号召你为儿童捐款,越南老兵计划宣称可以来你家门口免费回收二手衣物。还有你的母校也发来信件,希望作为毕业生的你,为母校献出一份力量。你一边纠结应该给哪家机构捐款,一边在达美乐官网订购早饭比萨饼。刚到了付款环节再次跳出了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的捐款计划,为儿童癌症治愈提供科研资金,是捐还是不捐?

01 美国亚马逊网站的慈善购物界面

02 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经常赠送可爱的手绘礼物

吃过早饭,你开着车出门上班,5分钟后经过小镇社区中心,又看到一个二手衣物投放点。当你匆匆赶到公司,喝着咖啡打开素有美国淘宝网之称的亚马逊购物,捐款信息跳了出来。在以Smile开头的亚马逊慈善购物界面,亚马逊宣称你只要购物,就为你选择的慈善机构捐赠0.5%的购物金(默认为红十字会)。亚马逊的所有商品都参与其中,同样的价格、同样的商品、同样的服务,不存在任何溢价。动动手指,不需要额外的钱也能捐赠,你果断地把这个网页加入了你的收藏夹。

下班以后,你想去梅西百货买一些新衣服,看中的拉夫·劳伦T恤衫和中裤有新品8折折扣,前提是需要买一根5美元的粉红色小马手链用于预防乳腺癌的捐赠。举手之劳,不仅做了慈善,也为自己获得了可观的折扣。当然你也可以购买印有粉红色小马标的黑色T恤,还有黑色及粉色手袋,售价的25%将直接捐予癌症基金会。

这就是笔者眼中,一个美国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从早到晚,从吃饭、开车、购物到上网,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看到各种慈善宣传。有的来自慈善机构,有的来自商业机构,有的来自毕业院校,有的来自宗教机构。在如此密集的宣传网络覆盖之下,美国老百姓可谓是全民慈善。

个人物品富余程度高

据美国捐款基金会发布的慈善捐款报告指出,美国的慈善捐款主要有4个来源—个人、基金会、遗产和公司,而个人捐款已经构成了慈善捐款的主体。

报告指出,美国年收入4.5万至5万美元的家庭,慈善捐款额约占家庭收入的4%;年收入5万至5.5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3.5%;年收入5.5万至6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3.7%;年收入6万至7.5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3.3%;年收入7.5万至1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3%;年收入10万至2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2.6%;年收入20万至25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2.4%;年收入25万至5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2.5%;年收入50万至10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2.5%,年收入100万至15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2.8%;年收入150万至20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2.8%;年收入200万至50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3.2%;年收入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慈善捐款额占3.7%;年收入1000万美元以上的慈善捐款额占5.9%。

03 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的网络慈善商店

04 拉夫·劳伦的粉色小马慈善手链 05 报税表可通过填写捐赠额抵扣部分个人所得税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在于美国在消费上,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有人曾笑言:“美国有三少,衣服少、房子少、娱乐少。”这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少,而是指美国的产品同品类下相似度极高。举个例子,在美国的众多中端服装品牌中,每个品牌都会制造自己的Polo衫,而所有的Polo衫几乎一模一样,而且是几十年来一模一样,只是颜色稍有差别,相似的还有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中裤、鸭舌帽、球鞋、汉堡、比萨。相比于中国的多元化,变着花样消费,美国几乎到哪里的消费水平都差异不大,消费的品类也没有多大的差异。笔者就经历了从一开始去美国买名牌很兴奋,后来买不到不同的款式,再后来再也不想去商场的巨大转变。

美国的富余,是一种井然有序的同质化富余。有一位在美国住了5年的朋友分享道:“去了美国才发现,身边有很多不用的东西可以帮助到别人。与其丢掉,不如帮助更多的人。我在国内太忙,没有时间关心别人,去了美国发现,物资的富余本来就是自己的一种幸运,也想帮助那些没有那么幸运的人。”这也说出了笔者的心声,当感觉东西种类都差不多,什么都够了,自然想要把富余的物资和钱款捐出去。

政府抵税鼓励慈善发展

有了富余,能让商品再次重新流动的除了公民的自身道德,最关键的还是政府政策。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捐款或实物捐赠可用来抵税,所得税可抵税部分最高达15%,借此鼓励民众捐赠行 善。

在百姓捐赠钱款后,在年终递交1040报税表时,通过填写捐赠额可以抵扣一部分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是如果捐赠500美元,可以从本年度个人收入里先扣除500美元,再计算应纳所得税。不仅仅是捐款,衣物、车、船、艺术品捐赠都可以抵税。这无疑鼓励了美国百姓的热情,反正闲置着也是闲置着,不如来做慈善。

超级富豪引导慈善走向

美国《百科全书》中对“慈善事业”的定义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慈善领域的救贫、助老、爱幼、扶农等等延续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救贫救急的传统美德,解决了无数人身体和经济上的困难。而美国的慈善捐款具有更明确的导向性,这特别体现在超级富豪的捐款行为中,他们大多倾向于投入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来改善社会福祉,而不是捐给穷人或者患病者。

据统计显示,美国的个人捐款中,1/3的捐款来自美国1%的顶尖富豪,诚如卡耐基所言:“腰缠万贯地死去是一种耻辱。”同样效仿的还有洛克菲勒、巴菲特、福特、扎克伯格、菲尼等,这些富豪中的很多人仍旧崇尚过去的生活方式,有的喝着小时候的可口可乐,有的吃着小时候的DQ冰淇淋,有的家里摆放着十几件颜色没有变化的T恤,有的住在小镇上几十年前的小房子里。尽管如此,他们拥有巨额的财富后却同样选择了回馈社会。

这些富豪们有的资助自己母校,有的投入医院科学研究,比如对大脑疾病的研究、预防新型病毒等,有的致力于解决某一特定人群的问题,比如改善中小学教育、推动族裔平等、气候变化医疗研究以及降低贫困率等等。

美国股神巴菲特曾说过:“我从来不相信王朝世袭式的财富。”随着今年美国的遗产税新政改革,势必对资源重新流入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些超级富豪将怎么做,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来超级富豪的慈善行为已成社会主流,在经济上引导了慈善走向,在道德上也为美国百姓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猜你喜欢

年收入富豪亚马逊
No.3 海底捞预计2021年最高亏损45亿元
年收入3000万美元的玩具网红
亚马逊雨林在燃烧
亚马逊卖的最好的100款玩具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新晋富豪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爱省钱”的超级富豪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