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018-07-31沈晓侠

好日子(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数对数数感

沈晓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呢?我认为:应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要在体验中培养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平均分3块饼,并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你们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不仅可以是一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对单位“1”就有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顺利成章地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否真正的理解,还表现在学生是否能用多种方法表示分数,所以,我又启发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分数表示?举出生活中的分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身边、在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分数,学生在根据不同事物说出不同的分数时,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而且也了解了分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能够主动的或自动化的在生活中找到分数、运用分数时,说明学生切实把分数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在培养了学生数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数学素养。

二、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有了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数概念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培养,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

例如:在进行数大小比较的教学时,我出示43、98、47、9这些数时,请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很快能用:“>”或“<”表示它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引导学生:98与7比较,你觉得它之间的关系又怎样?学生很快就会用“大得多与小得多”等语言来描述它之间的大小。我有引导:49与43两个数比,怎么样?和三个数比,又怎么样呢?学生明白了49>43、49<98,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上,教学时,请学生说出分数,我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块饼的几分之几 ?把一盒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这盒饼的几分之几?为何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发现,1/2这个数,它们所占的单位“1”不同,大小也不同。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知道数的大小的相对性,从而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如:在进行数的估算教学时,我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把大米又多少粒?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2000张纸有多厚?全校有多少名男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因此,在学生对数的初步的体验时,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数的大小、多少,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数感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与毫升”时,我出事情境图:装有1000毫升与400毫升的2个量筒,要求学生看图后说说把两个量筒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学生看图后想出很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400毫升,有的说1.4升,有的说1400毫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表示同样多的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方面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中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這也是一种交流。

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理解现实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会从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教学我们去春游的实际问题活动中,我问:我们要郊游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很多问题,如寻找合适的旅行社,租帐篷问题,购票的问题,安排旅程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的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起来,培养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与解决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与数学素养的提升,使“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数学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大数对数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弱大数定律分析与研究
决策大数据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大数和大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