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18-07-31寇金星
寇金星
摘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丰富,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旗帜鲜明的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极大的政治担当和智慧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着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集体智慧,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思想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经济建设思想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集体,面对严峻的挑战形势,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具有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旗帜鲜明的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从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到江泽民同志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再到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思想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中。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措施,是习近平同志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习近平同志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与实践,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优势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缺乏科学理性的产业发展引导所带来的是,自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放缓,外需的降低使得中国经济的国外竞争力减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带来的红利优势锐减,而国内的消费需求却呈现出消费需求的升级,对于科技和质量的要求更高。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老百姓的抢购日本电饭煲和马桶盖的消费案例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供需结构失衡。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经济建设。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观。供给侧结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同样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内需求的外需以来不仅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制约着中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江泽民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出以人民为核心的核心立场,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这一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新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各个阶段的成果都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体现。
第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经验可寻,中国寻找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制度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样对于创新提出严格的要求,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习近平同志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二,创新是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不断调整。创新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创新国家的建设也表现在国家对于知识与人才的创造。国家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分配的尊重是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将极大的激发科学技术人才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核心问题,与每一个中国人民休戚相关。乡村作为农业和农民的载体,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极大的提高,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给人的脏乱差的印象。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利益的尊重,在中国农村人口占据主体,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课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这一思想同样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之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为人民服务”,还是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可忽视正是对于农民地位的尊重与维护。
第二,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曾经的青山绿水并没有换来金山银山。乡村的振兴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监控,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如何寻找到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乡村的振兴是多方面的,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也是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习近平同志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视,旗帜鲜明的提出振兴乡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政治担当,也考验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总之,乡村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习近平同志的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背后一以贯之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发展的关注。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再早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都彰显国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而旗帜鲜明的指出区域协调发展体现在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其中根本方法为统筹兼顾,其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的提出,在“十三五”战略的关键之年,彰显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体现了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了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而中西的发展相对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影响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区域的协调发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的功能及其状态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状态,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整体功能的发挥。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对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需要站在整体的立场,统筹兼顾各个部分的作用,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的一项工作。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基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也帶领全国人民寻求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色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第一,坚持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开创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毫无经验可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国家的诟病,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自身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防西方国家的别有用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断完善的,从对于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修订能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建设规律的科学求实的态度。中国的发展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国情和世情的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以极大的政治担当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坚实实践的观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不断在实践的完善,并需要实践去检验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之时,就旗帜鲜明的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今天,习近平同志对于中国经济的探索和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在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之中,在不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提出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开放、融合的经济发展理念。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更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政治智慧和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雄心与魄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受益者也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日益束缚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一些国家狭隘的发展理念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习近平同志科学的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勇于打破狭隘地域观念,实现不同国家间的互利共赢,为中国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其中“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期望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始终致力于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和人类的共同发展,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