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扬帆奋进
2018-07-31彭月才
彭月才
乡村,孕育了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老子曰:用“道”“修之鄉,其德乃长”。孔子亦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国人重视乡村的观念自古已有之。近代以来,为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改造”,以知识分子为先导,社会各界参与,发起了一场乡村救济或社会改良运动。以晚清米氏父子“村治”实验为开端,民国初期蔚然成风,有晏阳初“定县模式”、梁漱溟“邹平模式”、卢作孚“北碚模式”、高践四“无锡模式”、黄炎培“徐公桥模式”、陶行知“晓庄模式”等等,他们对乡村建设努力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实验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肩负起乡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早在1920年,毛泽东提出湖南“根本改造”,草拟了“新村”建设计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在农村根据地开展了均分田地、组织农会、扫盲识字、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等建设。全国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做了主人。1956年底,我们党又领导完成了“在几万万农民中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风吐绿,草木萌发。1978年,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十二大后,提出了创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全国文明村镇实施方案。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之后,中央出台了农业税免征、粮食保护收购价、粮食补贴、农机补贴、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信息化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乡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昂首奋进。“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五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增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开启了“三农”发展的新时代。
号角已吹响,蓝图已绘就。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建设壮丽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