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精准发力
2018-07-31吕天骄
吕天骄
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6月23日,首届中国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峰会村镇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政府部门领导、社会各界专家、企业代表等纷纷发表了主题演讲,其中“产业兴旺”的内容被多次提及。
产业兴旺 引凤还巢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元年,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实在在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这些都是政府、专家、农民最为关心的核心内容。目前来看,农业发展相对薄弱、发展质量不高,背后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产业不发达。要从根本上解决小镇发展的质量问题要从产业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也要发展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农村成为一种奋斗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部分之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被摆在了首要位置,特别是2018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乡村战略中的产业发展,提出了绿色发展、新型化发展、高效化发展、融合发展等要求。
产业从“发展”到“兴旺”既是“三农”工作的传承,又是一次跃升和提高。
以旅游产业为例,中国的旅游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原国家旅游局常务副局长王志发表示,截至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达到50亿人,旅游总收入达到5.4万亿元,其中乡村旅游人数25亿,占国内旅游人数的一半。
在旅游产业中,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发挥着无比广阔、无比强劲的带动作用。2017年,陕西袁家村卖出的油泼辣子面销售额达800万元,袁家村现已成为“网红”小镇和游客打卡胜地,原本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范本案例,可见乡村旅游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村生态保护,构建新乡村文明的美丽建设,去掉一些传统乡村陋习,另一方面有利于乡村部门的自治自营,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民农村富裕。
多业态 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产业融合的代表案例,包括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科技产业、艺术产业、金融产业等多种业态。例如北京密云区的古北水镇是由大型央企中青旅投资建设,利用古长城遗址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成集合休闲、旅游、餐饮、住宿、度假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而杭州市上杭区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引来大量的基金公司入驻,形成了基金产业和基金从业人员集聚的高地。
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更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党委书记、副主席兼理事长陈炎兵说:“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特色小镇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小城镇建设向乡村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发展特色小镇,涵盖内容丰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产业。从产业抓起,依靠产业集聚人口、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实现产镇统筹和协调发展,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从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城镇推进处处长刘春雨介绍,特色小镇的“特”在于“1+N”,“ 1”是特色产业,“N”是特色文化、特色环境和特色建筑等。各地区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
尹成杰表示,有的小城镇毗邻城市,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工业;有的小城镇农业资源丰富,加快建设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一乡(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有的小城镇环境优美,主要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农业。这些产业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大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了乡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破除难题 生态宜居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正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一些发展难题,如物的城鎮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产业城镇化,造成了城镇就业难、农业转移人口融入难、城市公共服务难等相关问题。因此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要克服新型产业比重低、传统产业比重多、高端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等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形成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重塑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关系到深层次的改革。
在以往农业观念下,农业生物质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因此农村农业的循环利用很重要。我国农业生物质资源数量巨大,按照1斤粮食产1斤半农作物秸秆计算,我国平均一年将有8亿多吨的农作物秸秆、30多亿吨的畜牧业粪便等农村生活排放物。
“从保护生态角度出发,应该把这些废弃物资源利用起来,发展生物质产业,发展出新的肥料、新的饲料、新的材料、新的能源。”作为农业经济专家,尹成杰建议一定要从村镇本地的生态、资源、环境、人文、科技优势出发,培育和发展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发展特色。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应注意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避免成千上万的村庄搞运动式的振兴、挖湖、填湖、砍树等,威胁到乡村的生态环境。在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农村必须要坚守耕地红线、生态底线、资源红线、政策红线,构筑绿色产业体系。
在安徽省三瓜村的建设中,村庄通过修护改造,形成了有乡愁、有故事、有记忆的村落。半汤乡学院院长陈民利介绍,原来的村庄特别破烂,通过不拆房、不砍树、不填井,在村庄的原样上进行修复,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业态。同时,乡村旅游火爆时,对于生态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三瓜村利用互联网的自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让游客既享受了旅游的美景,又可以在线下和线上购买农产品,形成离地消费。
尹成杰还指出,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一定要汲取过去的教训,一定要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防止同质、同类型产业竞争,要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品牌,要个性化,防止趋同性和低质性的重复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步步破除乡村发展的难点、弱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关键。激发农村的内部活力,优化农村外部活动,农业农村新产业势必成为乡村振兴的全新发力点,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建设美丽农村带来全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