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来信

2018-07-31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回城县里白杨树

姜文和他的电影们

虽然《邪不压正》上映后褒贬不一,但我们总能从影片中看到属于姜文独有的严肃与荒诞、不安与野性,还有一些诗意和温情。这部影片有意思的地方不仅在于它是姜文的手笔,更在于它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是民国北平的一个缩影,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我们与其将1936年的北平看作《侠隐》故事的背景,倒不如干脆就把它当成书中的一位主角——小说的主题中,老北京的消失也确实是重要的一笔。它不仅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讲那个年代北平这个“有钱人的乐园,老百姓的清平世界”。

(@无名星)

超前学习之惑

上个周末,朋友北青的孩子参加了本地一个品牌少儿班的选拔考试,本周四出成绩。问孩子感觉怎么样,朋友笑着说,孩子说不出一二三,已经做好明年再战的准备。让北青高兴的是,周四9点后上网一查成绩,孩子成功入围了少儿班为期一周的试读班。在这7天里,试读班会在上午讲授全新课程,下午立即考试,以此检验孩子的综合能力,确定孩子下一步的走向。

北青是规划性很强的人,他早早就给孩子定下了考入清华或北大的目标。他从身边人身边事总结出一点,那就是要想从事足够体面的工作、过上足够体面的生活,就要考入一流大学,而在国内,只有清华和北大才能提供这种保证。

他以这个目标倒推,决定另辟蹊径。于是,当多数一年级孩子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北青已经带着孩子加入了奥数学习的大潮。后来,为了强化学习效果,他又给孩子加报了一个奥数班,休息时间进一步压缩,只在周日下午2点后才得闲。我曾经问他,这么早就让孩子背负这么沉重的学习任务,孩子不累吗?他说,累不累不应该是大人感觉,他家孩子很喜欢评测考试名列前茅的感觉,所以并不觉得累。

北青的孩子是资优生,即智商高、学习力强、学校内容难以满足其需求的优秀学生。他们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将主战场转向校外,通过超前学习高难度课程消耗过剩的学习力。为了备考少儿班选拔考试,北青的孩子只是上午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或者到补课班,或者在家攻克补习班难题。紧张的时候,要在补课班学习到晚上八九点钟。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什么内容,才会有这样的强度呢?问了一下北青,答案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数学题不少已经达到高中难度,有的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因为选拔考试中会涉及物理知识,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初中物理。我知道很多资优生都在超前学习,但超前这么多,真的让我始料未及。

假如北青的孩子顺利通过试读班检验,正式被录取,那就意味着将提前两年进入初中。而依据之前的经验,少儿班的孩子将在4年内学完初中和高中全部课程,参加高考。可以说一路超前。通过超前学习提前进入大学,自然让孩子的學习力得到了充分释放,但也让人难免生惑:节省下来的几年时间,是否能保证充分利用,转化为积极的成果?这样一路超前学习,和同龄人交集少,而进入大学后,和同学也有年龄差,对心理成长是否有利?

还未及找北青释惑,他讲的一番话让我迷惑了。“我孩子的班里,有个二年级的孩子,跟着学一点儿不费劲,每次成绩都排前面。这可是和你孩子同年级的人,到时候要一起竞争的,想想没压力吗?”

我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做学校布置的难题还要抓耳挠腮,不由得在焦虑中反思起来:假如听从北青的劝告,从一年级开始就超前学习,会不会是另一番情景呢?孩子马上就要三年级了,还要不要择机加入其中呢?哎,真是让人头疼。

(沈阳 厉飞)

如此重视

8年前,吾友大刘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就被教育局安排到县里最偏远的一个乡村小学任教。刚到小学报到时,送行的教育局领导对大刘说,他们这批刚大学毕业的老师是县里宝贵的教育资源,需要到县里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但时间也不会太长,多则三四年,少则一两年,肯定会把大刘调回县城。事后,和大刘一批到乡村小学任教的老师都陆陆续续回到了县城,可唯独大刘至今仍然在乡村坚守。

朋友们见了大刘常常打趣他真是扎根乡村教育,甘于奉献。大刘听了却是苦笑一声说:一方面这两年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很多孩子都随父母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也都转到县里上学去了,以至于每年到村小学上学的孩子只能维持在个位数,学生还没有任课老师人数多,今年甚至没有一个适龄孩子报名上学。另一方面,大刘自己家里父母身体不好,孩子正在上小学需要专人接送,一家人的负担都压在了妻子身上,大刘说考虑到这些情况,自己又何尝不想早点调回县城呢。可大刘回城的愿望虽然迫切,但提出的申请却一次次被驳回,最近一次甚至被直接告知回城绝无可能。

原来,在大刘到村小学任教的第三年,县里有位领导到村里视察工作,正欲返程时,突然心血来潮提出到村小学看看,到了小学正好赶上大刘在给孩子们上课。不知道是烈日下破败的校舍,还是小孩子们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抑或大刘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总之那天领导很感动,当众表扬了大刘的敬业精神,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为乡村教育鼓与呼。

领导走后,宣传果然接踵而至,很快,大刘成为县里乃至市里的名人。刚开始,大刘也很兴奋,心想着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肯定,自己早日回城应该很有希望了吧。谁知道,就是这次视察和随后的宣传,让大刘的回城梦变得遥不可及。

大刘出名后,给自己和村小学的处境虽未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改变,但随之以后,县里领导每次到了乡里,或者市里领导来县里视察、调研工作,总是要点名到村小学看看。上级领导一来,大刘作为县里宣传的坚守乡村教育的典型,在领导来视察时自然更应该出现在讲台上。所以,不管大刘那天实际上有没有课,学校总是要安排大刘上课,甚至因为最近几年村里上学的适龄儿童越来越少,为了场面好看,还出现了好几次到邻村借孩子充当学生的情形。如此一来,大刘便成了村小学不可缺失的人物,回城自然变得不可能了。

(河南 关晓海)

看不懂的事

单位在城区的一个胡同里。胡同不大,但有六棵老白杨树,每到春夏白杨树枝叶茂盛时,树荫下的胡同就是附近工作生活的人们消遣散步的好去处。这条小胡同虽不出名,甚至我们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却因为这几棵大树而别具特色。

但近日,胡同里开进来一辆起重吊车,来了几个工人,对白杨树从上到下开始动电锯。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工人只是修修枝叶而已,但当工人拿着电锯除掉了白杨树的小枝,开始一节一节锯树干时,附近的人路过时都纳闷:工人为什么要将这么大的树锯那么短?后来才发现,不仅是锯短,是要将这六棵树一节一节锯断,一节都不留。

同样让人看不懂的还有附近道路的事。胡同出去是条主路,行人需要通过地下通道过去。地下通道都是共和国成立初期建好的,中间应该经历过扩建修葺,可能有几十年的光景,老旧的瓷砖有了斑驳的痕迹,但铺的质量还是过硬的,并不影响行人来往,还有点历史的厚重感。有一天过道里竖起了一块牌子:“市政施工,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工人把地下通道的一边完全封起来,在里面施工,也就是刮刮墙,重新贴了瓷砖。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在刺耳的切割声中快速通过,忍受飞扬起来的灰尘。人们经过时都会投以诧异的目光——好好的地板和墙,干吗又要全部掀掉重新粉刷和铺过呢?不得而知。对于经常走这个通道的人来讲,新铺好的瓷砖看起来跟原来的并没有多大区别,也没有看出来在美观上有多大改进。

市政工程涉及每一个居民的生活,有些施工在附近工作生活的人们看来并不好理解。市民无法参与到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工作的决策过程,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市政施工就容易出现与市民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了。(北京 田滨)

猜你喜欢

回城县里白杨树
听故事
吴志讧
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呼,吸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会唱歌的树
阅读花瓣雨
师徒悖论
亲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