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创下近三年新低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仍存
2018-07-31葛丰
葛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连续3个月低于5%,这是自2016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全国劳动力月度调查制度以来,该指标项历史最优表现。
调查失业率持续保持低位运行,主要受益于宏观面因素强劲驱动,这些因素包括:
其一,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为就业提供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已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中高速区间,而这种极具韧性的增长态势,对就业市场稳定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其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升,各种新经济、新业态表现抢眼,由此使得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成功实现触底反弹,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
其三,劳动力供给的趋势性变化客观上减缓了就业压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自2012年起已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已经显著放缓,去年一季度,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已首次出现负增长。
上述三项宏观面因素无一不具有巨大惯性,因此未来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有较大把握仍将保持总体平稳。不过,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必然会在相当长时期内,考验中国发展的质量。在总量趋向平衡的过程中,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将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的直观反映,就是“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区域、行业、企业就业情况的分化趋势不断凸显。
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设法化解,因为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而在资源给定,甚至逐步趋向稀缺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大规模、较长时期资源闲置,那么这必然是不正常与不经济的。更何况,人是一切发展的目的所在,劳动者唯有在充分保障就业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分享发展成果、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设法化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需面对的困难并不弱于总量式矛盾。譬如说,有研究表明,中国的总体就业压力,从2003年起实则就已经开始逐步缓解,但是以“招工难”为集中表征的初级劳动力短缺现象,时至今日实则仍在蔓延并加深中;同时,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要代表的特定人群“就业难”现象,目前也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化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固然需要公共政策精准发力,但是更重要的工作,仍在于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市场区隔与干预。因为一个高效率的统一市场,本可以通过各类资源自由流动,实现供需动态均衡,而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供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非市场内生,譬如对劳动者,尤其是非技术劳动者转移的人为设限,再譬如对高等院校与职业培训学校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的行政规制,因此,这实则仍然是一个简政放权大课题下的子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