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旧城改造设计探析
2018-07-31广东华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国昆
文/广东华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何国昆
1 地域与文化特征
2 坚持与求变
3 三峡传统民居规划
三峡人家位于西陵峡中段,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是仅存的保持原始三峡风貌的区域。旧城一期改造项目位于城市中轴线“龙头”之上,织布街东侧。在规划设计理念中,将城市、滨江公园与民居、商业、教育区融合设计。利用滨江公园将长江水引入各区,城市公园及广场设计的水景意喻“长江主干”,主干分流出2条水系分别引入两侧的居住区。
民居、商业建筑群体及园林景观依“山、水、景”而建,意喻“一江携两溪”。南侧临江大道设计1条具有三峡建筑特色的文化长廊,将居民区和城市公园环抱,形成主入口广场,意喻将三峡、巴楚、土家、峡江码头等文化连成一线,聚成文化财富宝盆。两侧居民区的主入口意喻“三峡大坝”与“葛洲坝”,完美体现“一肩挑两坝”的理念。
项目总平面需合理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完善交通路线,不能设计成以往的古街古巷形式(见图1)。因旧有生活方式影响,住区鱼龙混杂,生活环境及卫生条件较差。设计既注重延续峡江建筑原有功能布局及风格,又需提高现有居住生活品质,吸收并采用一线城市较现代、成熟的新中式居住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居住区南北通风采光等要求,居住区外围设计超市、商业步行街和文化酒店,既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又可与织布街成熟的商业体系连接,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居住区内设置幼儿园和小学等教育配套设施。
规划中交通组织尤为重要,破除旧交通体系,研究分析未来当地居民交通出行、城市道路系统等状况,采用人车分流、集中式停车(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库)等新式交通组织设计,满足城市未来交通发展需要。
4 新中式建筑塑形
建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代表,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及地域特征。吊脚楼、青砖灰瓦马头墙、抬梁屋架、立站式门楼等建筑风格由历史发展而来,在设计中应加以延续。在此基础上,设计力求破旧立新,吸收现代民居建筑精华,增加时代感。如古代木结构的抬梁屋架改用耐久性好,施工更方便、经济的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玻璃仿木铝塑门窗替代以往的木格纸窗;采用可快速批量生产、安装简单、耐久性强的新型GRC构件代替木构斗栱;建筑外墙采用面贴外墙砖、文化石砖或喷漆等新材料及新工艺代替青砖墙面。新旧峡江文化元素构建出颜色鲜明、高低起伏、别具一格的建筑。新式精巧的漏窗景墙、别致的亭台楼榭、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更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新峡江建筑风格(见图2,3)。
图1 总平面
图2 新中式民居效果
图3 新中式商业建筑效果
5 人文环境
长江三峡以其绮丽风光、磅礴气势和众多名胜古迹闻名于世。项目4条景观线以长江沿岸景色风光为参照。
1)城市绿化广场和公园以沿江景点为主线,意喻“长江主干”景观,将“昭君像、陆游诗词碑、屈原园”等长江著名景点缩影于此(见图4)。
2)东居住区、商业区延用“神农架”景区的“仙人桥、七叠泉、奇石滩”等景点为第2支线。
3)西居住区、商业区、教育区以“三峡人家”景区“风雨桥、七色泉、神农溪源”等景点为第3支线。
4)南滨江公园以巫山小三峡景色为参照设计第4支线。
后3条支线意喻“长江分支”景观,采用新式设计手法将石、瀑、亭、泉等多种景观元素巧妙融合。
为传承传统的峡江码头文化及特征,保留并重新改造滨江公园的古代渡口码头。码头及道路重新铺砌,河岸栏杆重新修饰,在样式、选材等方面精雕细琢,与滨江公园栈道、水上亭、戏台等新中式景观建筑连成一体,成为长江景观的一部分。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城市建设、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永不停止,应不断寻求新目标,借鉴传统地域民居文化艺术精髓,提取并运用于现代新中式建筑中。在寻求现代居住设计新途径的同时,探索建筑在现代与传统文化风格、空间意向、艺术造型上的联系,探索传统建筑与新中式建筑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图4 “长江主干”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