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说文化背景下的村落环境更新设计研究
——以镇江市槐荫村为例

2018-07-31程欣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3期
关键词:董永七仙女村落

程欣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1.1 地理背景

镇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苏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8°58′~119°58′,北纬 31°37′~31°1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寒冷而干燥的偏北风影响,夏季受温暖湿润的南风控制,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16.1℃,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零下7.8℃,无霜期239d,年平均降水量1058.1mm。拥有长江三角洲最优的区位条件,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扬溧高速、312国道、104国道等穿境而过。长江和大运河在镇江交汇,并有长江流域第三大亿吨港口——镇江港。

1.2 人文背景

镇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旅游发展重点城市之一,素有“城市山林”之称。著名景点有金山、焦山、南山、西津渡、茅山、宝华山、北固山、滨江景区等。历史悠久、山川雄伟、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色壮观,令人仰慕,曾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江山”。

1.3 村落构成

槐荫村属长江三角洲边缘部分,由长江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地形属冲击性平原,大部分海拔在30m以下。村庄位于镇荣公路旁,南临南乡古镇上党,北倚十里长山,全村面积达3.84km2,建设用地约0.18km2。村庄南北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形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村内道路曲折蜿蜒,民居沿村内道路呈团状、块状展开,建筑布局较为灵活自由。村内有一条集市街,以此形成村落中心,从中心延伸出几条小街巷,沿街巷两侧布置住宅。村内有河流穿过,池塘分布广泛,农田散布于河流两侧。

1.4 传说故事

“没有传说的村落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传说为全村落所共享,那么,它便成为村落记忆”[1]。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情人节,民间传说中的人间仙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同样脍炙人口,并且早在七百年之前就在镇江丹阳延陵和上党一带广为流传[2]。《天仙配》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槐荫村便是传说中董永卖身帮工并与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据说丹阳延陵人董永十分孝顺,为葬父卖身于上党一财主家。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化身为一小姐,来到人间。当董永行至上党槐荫村头时,七仙女施法力,请村头的老槐树做媒,老槐树居然开口讲话,董永认为是天意,就在老槐树下与七仙女喜结连理。

2 案例分析

2.1 村落资源分析

2.1.1 优势

镇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是南京、上海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良好的区位条件,既有利于槐荫村接纳镇江周边城市的市场辐射,也有利于其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槐荫村距离镇江市区南郊仅12km,位于谷阳镇西南部,是谷阳镇镇布局规划中确定的村庄保留点。槐荫村有丰富的传说文化底蕴,遗迹众多,形成了槐荫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相关的政府机构深度挖掘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对故事发生时留下的8处遗迹采取了保护措施,将古迹遗址、分布情况绘制成图,并做好标志。制订了故事遗址的五年保护计划,拟建立“七仙女与董永”故事陈列馆和主题公园,使该文化在槐荫村代代相传。至今槐荫村里还有七仙桥、七仙池、上天台以及老槐树等景观遗址。最近,槐荫村居民详细调查了“七仙女与董永”故事遗迹分布位置,恢复槐荫村古桥的原貌,建设了约三千平方米的“七仙女”广场和七仙女大型雕像。“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现已成为江苏省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

2.1.2 劣势

槐荫村村落布局分散、产业用地布局缺乏整体规划;房屋陈旧,建筑风格不统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弱,生活环境质量差;缺少绿化,绿化中间层次缺乏,造景手法陈旧,且较为封闭,不利于居民进行活动、交流。水塘和水系流道被生活垃圾污染;道路狭窄,缺乏应有的维护和改造;道路系统不完善,机动车道与步行道路混乱,机动车道穿越居住环境,主要道路多为停车占用。雨水不能有效利用与排放、消防设施不够完善、路灯缺乏、休息与健身设施及老年人活动场所欠缺。虽然槐荫村近期的改造工程给村落的景观建设增色不少,但一些公共设施造型单一重复,缺乏个性,致使景观建设可识别性差,没有体现自身应有的文化特色和个性。村落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资源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建筑和传说古迹两类,精品景点数量较少,部分资源可替代性较强,资源优势不突出。

2.2 更新措施

地方感包括环境、活动、价值和地方精神或地方特色[4]。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对于环境更新中给农民造成不便的、不利于农民生产生活的因素要及时调整,在可允许的条件下争取让村民参与设计。

通过问卷、与居民座谈以及详细的实地考察和踏勘,对镇江市槐荫村现状进行统计、剖析发现:(如表1)。

表1 槐荫村村民地方感因子的评价

(1)对村落的结构和肌理进行分析,尊重原有的格局和结构,调整居民点布局,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制定适宜槐荫村资源和技术的农村居民点建设,集中配套村镇基础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注重对道路、绿化、供水、排水、公厕、路灯、停车场等的建设工作,提高和完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及居住水平。延续槐荫村街巷、水系、农田、林地、果园等原始景观风貌,将居民区、街道、农田、河流等生态景观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点、线、面”的环境体系,同时加强水塘、河道的更新改造。整理后腾出的用地可用作耕地、园地,也可作城镇或工业的发展用地[5]。

(2)有效地挖掘和发挥槐荫村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注重“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文化的优势,强化其场所精神,使之与使用者产生共鸣,结合空间尺度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成功地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加强地域文化的营造,使环境具有明显的识别性,并构成环境的精神功能,营造了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约翰斯顿认为地方感是个人和群体依靠体验、记忆和依恋对地方产生的深厚的依恋感[6]。在景观更新过程中可以从空间层次、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方面入手,强调小环境的独特性,以此提高环境的识别性。“文化和民族文化应当成为社会的中心内容,成为城市、地区、国家和国际发展的主导内容”[7]。

(3)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前提,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依托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并将农村废弃物转换为生物燃气、生物油、沼气和电力等资源,以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维持和改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

2.3 更新内容

2.3.1 景观更新

针对槐荫村内景观节点小而多的现状,更新时必须整合资源,优化资源,使景观节点精致化,展现“七仙女与董永”传说文化内涵。村民们总喜欢去槐荫村公园散步、小憩或是晨练。在更新中应尽可能保护居民使用频率高的节点,利用居民活动率较高的场所,如土地庙、上天台等“槐荫七景”,布置休闲娱乐设施,布置绿化,增添并合理分布座椅,提供村民文化活动的有效场地。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护村落原有植被,将槐荫村的果树和经济作物纳入环境更新生态绿化系统中,庭院绿化以经济植物为主,如银杏、枣树等。

2.3.2 街道更新

①对槐荫村目前均质、随性的道路进行分类梳理,通过功能、环境等将其强化。②槐荫村内现状道路按宽度粗略分为5.0m左右、3.0~3.5m、2.5~3.0m三级,在没有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前提下,优化街区内的景观和交通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划分机动车道与步行道,并结合传说文化的特色更新形式、材质、色彩。

2.3.3 建筑更新

建筑更新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衬托,要考虑建筑与文化的关联性,依据“有机更新”的思想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保护建筑的更新,以维护原建筑的风貌为主,塑造出场所的标识性。其次采用创新的方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设计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扩建部分,保持环境的整体性(如表2)。单体建筑采用分类保护的方式进行改造,分为修缮、拆除和再利用。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具有保护价值建筑及构筑物予以保留,部分完好者加以修缮,已破败者拆除更新。对原建筑主体框架稳固仍可利用的建筑,用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真性修复。对建筑历史、材料、工艺等多方面进行考量,重建过程在保留原外部造型的前提下,更换内部结构。将室内原有木制结构的楼梯、砖混结构的墙体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其既能满足消防的需要,又能提高建筑的耐久性。

3 结语

槐荫村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天仙配》的发生地,因此,对槐荫村环境更新以基于传说文化的传承为目标,使居民有记忆可寻,也要培养农村高度互助的环境格局和多样化的景观空间体系,追求情景交融、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居住环境。从村民生活角度出发,改善居住环境,让村民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农村建设应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改善村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保留农村多样化并富有人情味的生活环境。

表2 节能建筑外围护结构做法

猜你喜欢

董永七仙女村落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天仙配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我演“七仙女”
我演“七仙女”
董永故里话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