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2018-07-31金力
金 力
(辽阳石化总医院中医针灸科,辽宁 辽阳 111003)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中国大陆地区的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约为0.2%~0.4%,其主要病症是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僵硬等,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可累及关节软骨、肌腱、韧带以及全身组织,进而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严重甚至可导致残疾,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难治病之一,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1]。中医认为[2-3],类风湿关节炎病因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变形,该病属中医“痹证”范畴。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在临床上可分为内服药和外治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症状,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表明,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为探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整个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1月所收治的100例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5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 (45.8±2.7)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 (3.1±1.8)年;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对照组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 (45.2±2.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 (2.9±1.4)年;男女比例为29∶21。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疗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符合分组研究的基本要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消炎痛 (上海信谊九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16),每次25 mg,每天服药2~3次,单日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50 mg,1个月为1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施以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取患者背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命门、脾俞、足三里、肾俞、肝俞、手足阳明经曲池、足少阴肾经太溪。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实际疼痛关节部位进行取穴,肩关节选取肩贞、肩髃,颞颌关节选取下关,肘关节选取曲泽,腕关节上选取阳池、阳谷、阳溪,指关节选取八邪,膝关节选取膝眼、阳陵泉、曲泉、膝阳关,踝关节选取解溪、昆仑、丘墟,趾关节选取八风。其中,针对患者四肢上的穴位,针具可进行温针处理,温针2炷,有助于驱寒逐湿,利于促进患者关节通畅[4]。每次治疗时选取患者10个穴位,且交替对患者取穴,应用0.30 mm×(25~40)mm毫针治疗,当毫针刺入穴位时,采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方式,并进行平补平泻,在得气时留针30 min左右,期间行针1次,且每日治疗1次,在完成6次治疗后,休息1 d,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 (LPO)、亮脑啡肽 (LEK)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物酶 (LPO)、亮脑啡肽 (LEK)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物酶 (LPO)、亮脑啡肽 (LEK)的变化情况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显著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SOD/LPO/LEK变化情况对比 (±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SOD/LPO/LEK变化情况对比 (±s)
组别 例数SOD(U/g)治疗前 治疗后LPO(nmol/L)治疗前 治疗后LEK(mg/mL)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0 485.26±34.82 411.68±21.75 5.36±1.42对照组 50 486.88±37.56 465.78±32.85 5.70±1.14 t值 0.613 3.333 0.572 P值 >0.05 <0.05 >0.05 4.52±0.34 5.29±0.95 4.356<0.05 82.96±38.25 172.34±53.42 85.68±38.56 99.88±51.24 0.463 4.625>0.05 <0.0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且该病的致残和致畸率均较高,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内服药及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常用方法,该病临床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疼痛、控制病情发展以及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关节和肌肉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内服药的常用方法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虽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但该类药物的长期服用,会导致患者的肝、肾、肠道等器官组织出现严重损伤,对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中医理论可知,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属于正虚标实之病,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患者体内受到风寒湿的影响,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其主要症状为肢体肿胀、疼痛、泛酸等。除了常规抗炎消炎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中医针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部位的微循环,调整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水肿和炎症等临床病症,疗效显著同时副作用小,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温针、刺血、灸法、穴位注射等。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患者相应的穴位,进而达到治疗效果,对人体基本上不会产生伤害,故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医学价值,优越性十分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6],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作用机制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抑制自由基等。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针灸能够有效改善急性痛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关节功能,减少发病关节的数量,其治疗疾病的总体疗效优于消炎痛,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并且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的症状,显示了中医针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经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的超氧化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物酶 (LPO)、亮脑啡肽 (LEK)指数变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实施以常规的消炎痛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副作用较小,能够长期使用,且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症状,利于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