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2018-07-31姜入铭谭永东
姜入铭 谭永东
(1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1802;2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中医科,上海 201802)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发生反向流动,从而进入到食管当中,引发一系列症状表现,该病的出现通常情况下会对与食管相邻的咽喉和气道造成一定的损伤,损伤程度严重的时候,引发反流性食管炎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烧心和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发病之后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会对患者的食欲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发病之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内容的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74岁,平均(46.8±5.7) 岁;男性29例,女性23例;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时间1~10 d,平均 (4.3±0.9) d;治疗组患者年龄18~71岁,平均 (46.3±5.0) 岁;男性31例,女性21例;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时间1~8 d,平均 (3.9±0.7) d。上述自然资料数据,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每次0.15 g,每天用药2次;口服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天用药3次;嚼服硫糖铝,每次1 g,每天用药3次,连续用药治疗1个月。
治疗组: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具体方案为:(1)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应该以清泻肝火、降逆和胃为基本用药原则,主要采用左金丸随证加减方案进行治疗,其基础方药主要包括黄连6 g,吴茱萸5 g,煅瓦楞30 g,乌贼骨20 g,黄芩、栀子各10 g;(2)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应该以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为基本用药原则,主要方剂组成包括柴胡、陈皮、白芍、香附、枳壳、川芎各10 g,炙甘草5 g;(3)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应该以健脾温中、降逆散寒为基本用药原则,主要方剂组成包括党参、白术(炒) 各20 g,茯苓、干姜各10 g,炙甘草5 g;(4) 中医辨证为气郁痰阻证的患者,应该以疏肝理气、开郁化痰为基本用药原则,主要采用柴胡疏肝散联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加减方案进行治疗,其主要方剂组成包括柴胡、芍药、桔梗、法半夏、青皮、陈皮、全瓜蒌、厚朴、砂仁、茯苓、郁金、枳壳等药物;(5)中医辨证为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应该以益胃汤、一贯煎或麦门冬汤等具有滋阴养胃、润燥降逆治疗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6)中医辨证为瘀血停滞证的患者,应该以失笑散合丹参饮随症加减方案进行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上述治疗均应该坚持用药1个月以上。
1.3 观察指标 (1)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3)病情控制效果;(4)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烧心和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食管黏膜状态完全正常;显效:烧心和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表现有明显缓解,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状态有大幅度改善;有效:烧心和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在停药之后病情再次复发;无效:烧心和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表现程度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或病情明显恶化[2]。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s)表示,P<0.05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上述研究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比较 (±s,d)
表1 2组症状消失时间、胃镜检查结果复常时间、治疗总时间比较 (±s,d)
组别 例数 症状消失对照组 52 9.86±2.43胃镜检查复常 治疗总时间13.27±3.50 19.97±3.25治疗组 52 6.29±1.24 10.02±2.16 13.35±2.11 t值 13.9612 13.6275 15.7741 P值 <0.05 <0.05 <0.05
2.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上述研究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治疗后73.56±6.08治疗组 52 55.32±7.95 89.94±9.17 t值 6.2273 25.1309 P值 >0.05 <0.05组别 例数 治疗前对照组 52 56.29±8.43 t值 P值26.3158 <0.05 32.2064 <0.05
2.3 病情控制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0.4%,对照组为65.4%,上述研究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见表3。
表3 2组病情控制效果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仅有2例(3.8%),少于对照组的10例(19.2%),上述研究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所导致的慢性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在西医临床上,近年来主张采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具有抑酸作用的药物及多潘立酮等对胃肠动力可以产生促进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够取得短期性的治疗效果,且患者长期应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会产生较强的药物依赖性,在停药之后病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极大[3]。
胃食管反流病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属于“吐酸”“噎膈”等疾病的范畴,其主要的发病机理为酒食所伤、忧思郁怒。酒可以产生较强的助湿生热的效果,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饮酒无度,则会生痰浊;一些嗜食辛香燥热食物的患者,则会出现血燥津伤的症状。中医学理论认为忧思郁怒可对脾脏造成损伤,脾伤则会导致气结,使津液的通行受到影响,进而郁结为痰,痰堵塞不通则气也会上下不通,噎塞始成。以上二者均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因此,精血耗伤,痰气交阻为该类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中医学在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以“理气、润燥、化痰、开郁”为基本原则。
传统医学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出现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当而造成,多为外感邪气、内伤七情导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湿热互结、虚实互见、气血同病是其主要的病理学发展过程,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且与脾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脏能够正常的运化升清,胃能够正常的受纳腐熟,才能够保证气血的生成机制正常,并在全身通常的运行对脏器组织进行濡养,使机体的正常机能能够得以维持[4]。
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从根源上产生有效的溃疡、消肿效果,并能够对胃消化和排空过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表现,修复食管黏膜等两大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采取中医辨证方案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以和中理气、益胃生津、补血活血作为药物选择的基本原则。充分结合病机,使药症能够有效结合。肝胃郁热者采用左金丸进行治疗,其方剂中以黄连作为君药,可以达到清肝泻火的治疗作用,辅佐性应该吴茱萸可以制黄连之寒,能够达到疏肝解郁的效果,再辅以乌贼骨、煅瓦楞子、栀子、茯苓,可以达到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的治疗功效,使得辛开苦降,肝胃同治。脾胃虚寒者用理中汤进行治疗,方剂中所含有的炙甘草能够达到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治疗效果;党参可以达到益气润肺、大补元气的治疗效果;茯苓可以渗湿健脾,干姜能够起到回阳健胃、温中散寒的作用,诸药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健脾温中、疏肝理气的治疗功效。肝胃不和型患者采用本研究中的方剂治疗,可以达到降逆和胃、疏肝理气的治疗效果。气郁痰阻型患者采用中药方剂治疗,能够达到疏肝解郁、化痰开窍、补血行气的治疗功效。胃阴不足型患者采用益胃汤、一贯煎治疗,可以达到滋阴润燥、降逆和胃、行气导滞的效果。瘀血停滞行患者采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可以达到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5]。
总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可以使治疗更有针对性,缩短恢复时间和用药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大幅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