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的书写
——祁海平作品简评
2018-07-31李旭
李 旭
祁海平 诗No.1 100×100cm 油画 1998年
祁海平是我非常喜爱的艺术家,而作为一个对中国抽象艺术一往情深的策展人,自2005年后我策划的所有抽象艺术展里必有他的作品。这些展览是:“形而上2005——黑与白”(2005,上海美术馆)、“线——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2007,苏河艺术,上海)、“道法自然——中国抽象艺术展”(2011,上海当代艺术馆)、“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2015,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祁海平作品的选择与我对“中式抽象”的思考是同步的,从2003年起,我对自己关注了十多年的中国抽象艺术有了新的思考,中国抽象不能仅仅成为对西方抽象主义传统的学习、借鉴甚至拷贝的结果,而应该在自身的优秀历史传统中找到有别于他者的文化基因。日本的“物派”和韩国的“单色画”都已经建立了比较独立的文化叙事系统,他们的作品既是本土的,又是当代的,这些东亚近邻的艺术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这样的动因,我开始了一系列学术上的回溯、考察和展望,初步找到了中国抽象艺术能够自圆其说并不断自我完善的两个学术基点:思想观念方面的基点,是道家哲学;视觉形式方面的基点,是书法美学。
祁海平 行草万象 布面丙烯 230×100cm×8 2015年
祁海平的油画创作始于写实和表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了抽象。除了油画这个“本行”,祁海平的日常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爱好,一是西方的交响乐,二是中国书法。这两个爱好最初催生了他表现主义风格的写实系列(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音乐组画》以及1996年以前的《黑色主题》等),而对书法美学的痴迷则终于开启了他的抽象艺术系列(1996年后的《冥》《迹》《诗》《词》《天地氤氲》《行草意象》等)。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油画家里,祁海平的书法造诣是我目力所及范围里成就最高的一位(原本出身于书法和水墨后来转行油画的案例另当别论),在他的工作室里,永远会留出一个特别的空间用于对书法的每日研习。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他在写实油画领域早已获得了稳固的学术地位并荣获了诸多奖项,许多写实油画家的毕生追求也不过如此。在他的具象、意象和纯抽象的油画风格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提按、顿挫、勾折、挥扫等强烈的书写式笔触,书法艺术所特有的能量和动势,以及结体、行气、点画、布局等“笔笔相生”的视觉特征在祁海平的一系列作品中显露无遗,这无疑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书法修炼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1996年开始,祁海平的抽象探索正式起步,时至今日已经整整20年了。在此期间他的形式语言经历了从尺幅、肌理、色彩、调性到系列组作等各种繁复的实验,为“中式抽象”的视觉探索做出了大量极富说服力的具体贡献。他的作品跨越了绘画和书法两种原本在传统油画艺术中互不相干的语言系统,在世纪之交重现了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书画同源”的学术理想,提升了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境界和格局,在中国抽象艺术领域中,祁海平的风格独树一帜。他以淡定从容、挥洒自如的书法式笔触,在简洁空灵的空间背景中营造出萧疏轻健、朴厚苍茫的意境,从纯粹的黑白到色彩的应用,更显现出他丰富的修养和与时俱进的文人化趣味。从写实、意象直至抽象,他的学术实验之路充分呈现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在视觉艺术方面的严肃思考,在对书法美学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他的一系列抽象作品已升华为对心迹的书写,在视觉上具备了当下的特征,在内涵上却又超越了既定的时空,进而凸显出某种永恒的审美价值。
祁海平 词No.2 100×100cm 油画 1998年
2016年9月6日于沪上愚谷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