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两高”目标在黔江区加快实现
2018-07-30余长明
余长明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首次对重庆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两高”目标,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重庆市黔江区将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五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坚决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强大动力和发展成效,努力推动“两高”目标在黔江加快实现。
一、坚定“创新”发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黔江区聚焦高质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狠抓“三大变革”,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狠抓质量变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聚焦“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提质量。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改造提升卷烟及配套、农副产品加工、轻纺服装等传统制造业,深化战略合作促进京宏源铝业成功转型,推动40万吨无缄玻纤项目达产增效。将“智能+”融入三次产业的各方面,推动生产过程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聚焦“支柱产业集群化集约化”提质量。大力推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力争创市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到2021年建成渝东南工业核心集聚区和产业集聚中心。提速建设武陵山商贸城、渝东南冷链物流中心、渝东南会展中心等专业性大市场,构建“3+3”服务业体系。巩固发展桐乡丝绸工业园,规划打造特色食品加工园,助力蚕桑、烤烟、生猪和特色效益农业“3+x”现代农业体系稳健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基地化品牌化”提质量。以扶强壮大“6+1”骨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材料、纺织、环保“三大产业园”为抓手,着力把正阳工业园区建成千亿级工业园区。打造全域旅游,建设全景黔江,到2020年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2个5A+10个4A”景区方阵。做优“山韵黔江”区域公共品牌,建成渝东南商贸中心。巩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国字号招牌,以50万头无抗生猪产业园带动整区创建优质猪肉供给基地。
第二,狠抓效率变革,推动要素结构优化升级。聚焦“发展环境优化”增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率,探索“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我跑你不跑”等服务模式,推进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跟踪式服务”“保姆式服务”机制,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聚焦“要素供给强化”增效率。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探索“以租代售、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分期供地”等工业供地模式和“原地倍增”企业用地模式。强化资本要素供给,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PPP模式,用活“银财保”“助保贷”等金融产品和市、区两级转贷应急平台,探索存量资产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融资。聚焦“风险隐患去化”增效率。着力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通过“置换一批、偿还一批、转化一批、清理一批”等方式稳妥处置存量债务,严防隐性增量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开展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信用卡等专项治理,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和金融犯罪,严防金融风险“渗透性”转移。打造“信用黔江”企业融资信息平台,持续深入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贷款。
第三,狠抓动力变革,推动经济质量跨越升级。聚焦“创新驱动”增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企业创新为主体、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每年培育4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施20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黔江·北京智库和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依托渝东南技术转移中心和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焦“信息促动”增动力。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数据服务中心,推进全域无线网、光纤通信、农村广电网延伸。聚焦“政策撬动”增动力。健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政策体系。政府发挥渠道优势,让“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挥更大效益。采取股权激励、创新补助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坚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融合,营造美美与共“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黔江区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并驾齐驱”,努力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一,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建安居乐业宜养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完善“安居”家园。完善农村路、水、电、讯、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四好农村路”镇村通达通畅、天然气“乡乡通”并覆盖集中居住点、4G网络全覆盖、光纤通达率100%,实施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突出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加快乡镇福利院全覆盖,逐步推进村福利所建设。建设多产融合“乐业”农村。擦亮“绿色、有机、质量”招牌,创新“十个一”模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亩产万元立体农业”10万亩以上,实施农业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计划”,推进“种植养殖+深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鄉村振兴暨全面小康示范区。建设美美与共“宜养”乡村。保护好母亲河阿蓬江“百里画廊”,建成阿蓬江“一江两岸”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和中塘乡市级田园综合体,努力把阿蓬江“一江两岸”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带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突出“康养”主题文化,以濯水“康养名镇”和休闲特色小镇为引领,形成一批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风景带。
第二,以城市提升为抓手,建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之城。打造品质舒适“宜居”城。深入推进“城市靓区”建设,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健康促进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聚焦精细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步推进老城提档升级和新城功能完善,力促城市现代轨道交通等项目早日落地建设,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城。围绕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思路,以新版城乡总体规划修改为契机,优化城市各大组团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重点完善工业园区生活性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工业园区“职住平衡”,促进产业、城市和人良性互动。打造峡谷峡江“宜游”城。突出“清新清凉、养生养心”主题文化,深化“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清新黔江”品牌建设,深度开发城市峡谷景区,依山就势打造中国工匠城,推进正阳山公园等城周山体开发,以“城旅融合”助推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打造。
第三,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县。实施“农村资源盘活”综合改革工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定股和产权抵押、股份合作、农民利益联结三大机制建立等关键环节,在深度贫困镇村开展“七权同确”和“三变”改革试点,借鉴贵州塘约经验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健全“资源要素下乡”投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引导城市涉农企业到农产品产地直采自营、自建生产基地,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共同体。拓宽“城乡产品互通”双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推行“农超对接”“电商销售”等农产品“直銷”模式,实现城乡市场无缝对接,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流通效率。
三、坚定“绿色”发展,绘就美丽清新图景,提升山清水秀“新颜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黔江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一,突出加强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守生态空间“底线”。建立健全统一衔接、分级管控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开发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加强森林、湿地、山体、水体等生态空间管控。注重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性,保护好城市乡村天际性、水岸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山清水秀“底色”。深入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示范区。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确保重点流域、水库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提高天蓝地绿“成色”。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提高城区和集镇气化率,打造以峡谷景区、正阳山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肺”系统,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巩固发展“中国森林氧吧”品牌。
第二,铁腕推进生态治理,打造清新美丽家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渣、治噪等各项环境治理,强化城市扬尘管控、工业废气污染排放、社会生活噪音整治,持续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打好生态修复“合围战”。实施城市“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工程,让城乡居民“推窗见绿”。动态实施水毁河堤修复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厕所革命”、面源污染治理等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统筹推进农村“五改”,加快创建一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美丽宜居村庄。打好环保督查“持久战”。坚持“督政”与“督企”相结合,加强环保督查巡察,严肃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限时销号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突出环境问题,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第三,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持续释放生态效益。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入脑入心,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形成“头雁”效应,以上率下、层层带动,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断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工业、生态民俗旅游业、生态特色效益农业,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与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加强绿色园区建设,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绿色金融服务。不断健全绿色制度和培育绿色文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坚盾”,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坚定“开放”发展,筑牢战略联接支点,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黔江区坚定开放发展,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局。
第一,围绕全局定位找准坐标,加快建设区域联接支点。推进“互联互通”夯实联接支点。积极对接重庆“8+1”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加快建设重庆主城至黔江高速铁路、黔张常和渝怀复线铁路、黔江综合换乘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健全集铁、公、空于一体的连接周边、辐射全国、通江达海的开放通道、联接网络。坚持“融合融通”找准发展方位。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对接合作,努力探索一条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资本为纽带的经济协作有效途径,重点推动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项目布局,努力实现互利双赢。致力“打开国门”拓展发展空间。提档升级渝东南唯一的黔江武陵山机场,优化既有航线,不断提高旅客吞吐量。立足区域优势,加快推动开辟国际航线1~2条,带动渝东南乃至武陵山片区旅游市场、绿色产品市场向国际拓展。
第二,围绕基础优势带头开放,加快建设区域开放口岸。推动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加强与重庆自贸区、两江新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平台对接,加快建成国际邮件服管局黔江分理点,积极推动在黔江设立航空口岸和铁路口岸,统筹推进改善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推动开放主体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职能作用,突破性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巩固广润丝绸、黔泽深出口公司等载体平台,鼓励涉外企业战略合作、协同发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支持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内外市场。推动开放环境不断优化。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氛围,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开放环境,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科技型创新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抓好特色农副产品和纺织品出口贸易,整合区内和周边资源,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围绕抱团发展带动开放,加快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抓好区域协作共建品牌化。精心打造做实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武陵山民族文化旅游节两大活动品牌,构建区域“黄金旅游圈”“民族文化带”,以联盟平台和品牌活动为载体,把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区县紧紧联系在一起,构建品牌带协作、协作促品牌的良好局面。抓好区域协作共建制度化。共同争取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的大力支持,从省市级层面推动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区县建立区域协作共建长效机制,共同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期评估,争取更多政策项目资金落地实施。抓好区域协作共建广泛化。以深化旅游文化協作发展为突破和引领,推动武陵山片区在脱贫攻坚、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交流等更多领域、更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区县资源大整合、要素大流通、协调大联动,开启武陵山片区区域协作发展新征程。
五、坚定“共享”发展,增进大众民生福祉,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黔江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共享发展,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决胜深度脱贫攻坚,统筹解决区域整体贫困。坚决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社会保障、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发力、深度发力,攻坚推进“1+29"深度贫困镇村脱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坚决下好巩固脱贫“绣花功”。大力实施“三年提升工程”,加强对已“销号”村、已脱贫人口的扶持,做到扶贫政策“三个不变”,重点健全贫困村全产业链发展、贫困人口利益联结、城市扶贫等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确保一体解决区域性贫困和“插花”贫困。坚决打好兜底解困“组合拳”。既统筹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对口支援、东西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发挥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主力军作用及“三农”工作队伍的引领作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又倾情倾力做好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民政救济、抚恤优待等托底工作,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第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围绕社会事业优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办好幼儿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深化与重庆主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医疗资源布局调整,再创民族医院、中医院2家“三甲”医院,优化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推动基本民生保障、社会福利普惠、社会服务优化。围绕文体事业优供给。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好“中国山地马拉松”等文体活动品牌。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和文化名家工程。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影视传媒、美术摄影、婚庆拍摄、楹联文化基地,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升华“黔江精神”。围绕中心功能优供给。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强版”,服务保障好市四中法院、市检察院四分院、武警、消防、应急救援、金融等区域性中心机构发挥作用,发挥好对周边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深化平安黔江建设,维护安全稳定良好局面。重心下移织密“平安网”。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五张网”建设,健全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服务体系,加快完成“雪亮工程”、综治信息系统和政法大数据办案系统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巩固深化“长安杯”创建成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治理创新种好“试验田”。全力推进依法治区,推广运用“智慧社区”治理与服务大数据平台系统,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三治协同”的城乡社会治理新模式,发挥“新乡贤”带动示范作用,着力推进“五乐社区”创建,不断夯实平安与法治基石,全力营造安全稳定、安宁祥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防治结合守好“大局面”。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大意识形态领域管控力度,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杜绝“三类恶性案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
责任编辑: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