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商贸业发展的影响与思考

2018-07-30/何

上海商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外商商贸

文 /何 超

2017年上海商贸业外商直接投资实到外资26亿美元,合同外资57.8亿美元,居全国领先。同时,外资商贸企业日益成为上海商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上海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资企业(含港澳台商投资)占比达到了38.5%。2016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外资商贸企业法人数量占比29.3%,吸纳的就业人员数量占比55.4%,商品销售总额外资企业占比达到42.7%。

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功能完备、服务优良、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消费城市,打造世界级商圈,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提高全球消费集聚度。《“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提出,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建成国际消费城市和国际时尚之都,增强对国内外消费吸引力。

一、上海商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变迁

(一)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1978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3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允许了六大行业设立合营企业,但不包括商贸业。虽然外商禁止在国内开办独资或合资的批发零售企业,但法律允许外商投资生产企业开办经营本企业产品的专业店,但销售的产品比例必须在合营合同规定的境内销售比例内,销售价格、销售方式都受到限制。因此,1978年至1991年期间,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以生产型项目为母体,开展商品零售服务,绕开法律限制,从实际上介入了上海的商贸流通领域,但规模很有限。

(二)试点阶段(1992年—2004年)

1992年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商贸业对外开放先试先行。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兴办中日合资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商贸业对外开放、加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标志。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开启商贸业对外开放试点,外资投资商贸业受到地点准入限制,上海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1995年国家三部门联合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零售和批发领域被列入限制类,外资商贸企业迂回进入的方式变相进入批发领域。麦德龙1995年以零售商身份进入上海市场。1995年允许外商投资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后,超市、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由外资引入,逐渐出现在上海市场。

1999年6月,《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发布,向外资商贸企业开放批发业务,允许外商合营者控股。中国签署WTO协议,承诺全面开放商贸业,但争取了三年过渡期(2002年—2004年),商贸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1999年上海商贸业实到外资0.58亿美元,合同外资0.77亿美元。我国逐步放开了商贸业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地域、数量、外资持股比例等方面的限制。2000年开始,上海商贸业实到外资逐步复苏,2001年—2003年连续三年实到外资超过1.5亿美元,合同外资更是快速增长,从2000年1.41亿美元增长为2004年5.38亿美元。

(三)全面开放阶段(2004年年底至今)

2004年年底开始,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上海商贸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商贸业实到外资迅猛增长。2004年至2017年,商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大幅上升,2004年实到外资0.57亿美元,至2013年实到外资31.08亿美元为近期高点,之后上海商贸业实到外资进入了高基数的平台期。2017年在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上海商贸业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上海各行业领先,实到外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商贸业外商直接投资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有力促进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发展和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上海已经是外资商贸企业进驻的重要目的地,据统计,全世界340家国际零售企业中已有180多家进入上海,数量仅次于伦敦和迪拜,居全球第三。国际零售商集聚度已超五成,超过三成的国际品牌、两成的高档品牌、近四成的奢侈品牌已在上海开展经营。上海已成为一大批外资商贸企业的中国区或亚太区总部所在地,并在上海开设旗舰店或亚太地区首店。上海已成为全世界商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商贸业的影响

(一)促进了上海商贸业规模增长

上海商贸业实到外资从1992年513万美元,经过20多年增加到2016年20.3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能够较好的弥补上海商贸业发展初期在资金上的不足。上海商贸业发展在大量资本流入的情况下,突破资金上的瓶颈,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大型商贸企业实现连锁经营,从而从整体上实现上海商贸业的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上海商贸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96.31亿元,增长为2017年的4797.2亿元,增长超过40倍。1992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4.82亿元,到2017年增长为11830.3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7.7亿元,占比达到了38.5%,外资企业对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度为63.9%。

2004年上海商贸业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为4730.32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商品销售额1320.95亿元,占比27.9%,外资企业对当年商品销售额增长的贡献度为27.9%。经过10多年的发展,2016年上海商贸业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为76032.54亿元,其中外资企业商品销售额32482.87亿元,占比42.7%,外资企业对当年商品销售额增长的贡献度为47.3%。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上海,上海商贸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二)引领了上海商贸业能级提升

1990年代上海商贸业开放初期,欧美、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商贸业发展较为成熟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加速了上海商贸业能级提升和业态演进。在批发领域,众多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上海成为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之一,具有高效的消费配置和带动功能。不少跨国公司陆续将上海公司升格为中国区乃至亚太区总部,构筑上海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在零售领域,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上海,上海的百货店、标准超市、专卖店、折扣店、大卖场、进口超市、购物中心、奥特莱斯、便利店等业态在外资商贸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迅速发展成长,业态百花齐放。

1.百货店

1992年中央批准设立与香港合资的第一八佰伴百货店,开启了外资进入上海商贸业的大门。随后1993年太平洋百货、1994年百盛百货、1995年巴黎春天百货、2003年久光百货陆续进入上海。上海百货业在外资百货的引领下,不断升级调整,经受住了各种新兴业态的冲击和不利因素的影响,香港新世界大厦转型为艺术主题购物中心K11,买手店模式的连卡佛百货替代了原来的美美百货。

2.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

上海大卖场一直以外资经营为主,1995年家乐福、麦德龙进入上海开启了上海的大卖场时代,1997年欧尚、大润发,2004年Tesco,2005年沃尔玛相继进入上海市场,并快速扩张。外资大卖场一度以价格平和、一站式购齐和良好的购物环境引领了上海商贸业的业态升级。最近几年,面对网上商店的冲击,各主营大卖场的外资商贸企业,经营业绩有所下降,但积极开展调整,家乐福开设面积较小的easy家乐福店,大润发积极尝试电商,并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3.便利店

1996年罗森便利店以合资方式进入上海,2000年前后上海便利店逐步形成规模并迅速扩张,2001年喜士多,2004年全家,2009年7-11陆续进入上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应急消费和快速消费的需求增加,便利店从发展初期的亏损低盈利转向高速发展阶段。2016年上海便利店实现业绩140.25亿元,占比1.3%。外资便利店表现抢眼,截至2017年年末,上海全家网点数1288个,全年销售增长21%,罗森网点数629个,全年销售增长59.3%。

4.购物中心

上海购物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起步,以外资商贸企业与内资合作建设为主。恒隆广场、港汇广场等一批外资购物中心在市场以百货店为主的情况下,以定位中高端、较大面积、一站式商业综合体的角度进入上海市场,成功成为上海商贸业的代表项目,引领了上海业态的升级。2017年,虽然开业已近20年,恒隆广场和港汇广场仍以48.5亿元和32.4亿元的年度业绩在上海市场名列前茅。

(三)推动了上海商贸业效率提高

2003年上海商贸业限额以上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56.19亿元,占全市比例34.4%,主营业务成本1452.17亿元,占全市比例33.4%,利润48.04亿元,占全市比例36.4%。经过10多年的发展,2016年上海商贸业限额以上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510.15亿元,占比42.8%,主营业务成本24388.89亿元,占比40%,利润877.14亿元,占比68%。14年间,限额以上外资商贸企业主营业务增长了16.2倍,利润增长了17.3倍。外资企业以低成本的经营成本取得了较高的销售收入,更是取得了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2016年上海外资商贸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639万元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826万元,但外资企业人均利润19.67万元,高于全市的16万元人均利润。外资企业在经营效率上更为出色。

外资商贸企业为上海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才流动效应等溢出效应,带领上海商贸企业主营业务增长12.8倍,利润增长9.8倍,进一步推动上海商贸业的发展。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商贸业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使得整个商贸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外商直接投资的商贸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压低商品价格、控制渠道,获取竞争市场的有利地位,上海本土商贸企业的发展空间变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海本土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总体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商贸业来说利大于弊,要进一步认清外商直接投资对商贸业的影响,通过政策制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商贸业的正面影响,发挥外资商贸企业在商贸业中的促进作用,也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进行预防。

三、若干思考

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和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思考:

(一)鼓励支持国内商贸企业参与竞争,提升行业整体能力

从提升国内商贸企业能力入手,缩小内外资企业差距。鼓励国内企业兼并收购国际优秀商贸企业,引导和加强国内企业与外资商贸企业的配套合作。鼓励国内商贸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开发出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提升企业实力。鼓励国内商贸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发展自有经营渠道,支持国内商贸企业直营国外优秀商品,预防垄断,鼓励市场竞争。打造一批供应链完善、业务渠道丰富、经营能力强、具有良好业内外美誉度的大型商贸企业。

(二)推动新技术和新模式,优化营商环境

从软硬件改善入手,提升上海营商环境。鼓励商贸企业使用新技术、探索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关键支撑技术研发。鼓励商贸领域尝试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影响识别等新技术。支持商贸企业升级流通技术,加大连锁商业、对接电子商务、强化物流统一配送。提升物流领域的标准化程度,实现物流领域现代化。

借助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的资源,加强商贸企业进口业务咨询和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业务的政策宣传,扩大进口优质商品,促进上海消费品市场良性竞争,提升上海购物消费吸引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营造有利于促进消费的营商环境。

(三)加强商业网点开设准入管理,积极引进国际优质商贸企业

上海商贸业市场过于激烈的竞争制约了商贸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因此,应重视上海市总体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强对商业网点开设前管理,从源头开始,引导国内外商贸企业合理布局,将市场竞争程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呢。积极吸引国际优质商贸企业在上海设立贸易型总部,鼓励已落户上海的外资商贸企业升级为地区总部、亚太总部甚至是全球总部。联动国际国内市场,强化上海亚太供应链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地位,提升上海商贸业能级,增强上海商贸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外商商贸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画像即墨商贸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谁是冒牌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