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耳穴埋豆对妇科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研究*
2018-07-30马明霞
马明霞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妇产科(许昌 461000)
主题词 @胃肠功能 穴位贴敷法 耳穴贴压, 王不留行
妇科术后患者由于肌肉张力降低、麻醉和手术创伤作用,术后24 h内多不能恢复正常肠蠕动[1]。肠道麻痹、肠蠕动缓慢、肛门无法自主排气、膈肌上升、运动受限,患者可出现腹胀、呼吸困难、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等症状,增加切口疼痛,而且影响患者休息,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术后功能恢复[2-3]。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手术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问题成为广大医护人员研究重点。中医对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均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基础,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因此促进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意义重大[4]。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部分,是穴位疗法与药物疗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中医疗法。耳是人体所有器官对应的反射区,因此可通过刺激耳穴,对人体器官功能进行调节。我院在常规处理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及耳穴埋豆对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极佳,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许昌市中医院妇科接受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自愿。采用随机抽签法将100例手术患者均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5.4±5.9)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例,高中17例,初中18例,小学及以下8例;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者13例,卵巢囊肿摘除术者15例,子宫切除术者11例,子宫肌瘤剔除术者11例;术中采用腰麻者14例,全麻者26例,硬膜外麻醉10例;术后使用镇痛剂20例,未使用30例。对照组: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6.1±6.3)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19例,初中18例,小学及以下6例;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者11例,卵巢囊肿摘除术者18例,子宫切除术者1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者8例;术中采用腰麻者15例,全麻者27例,硬膜外麻醉8例;术后使用镇痛剂23例,未使用27例。两组患者均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精神正常,能配合治疗者;术前为并发其他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者。排除标准:伴随内科疾病者、精神疾病、妇科恶性肿瘤及临床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妇科手术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手术均采取椎管内麻醉,下腹部开腹手术,术后去枕平卧禁食水6 h,6 h后协助患者翻身垫枕,先喝少量白开水,12 h后进少量无糖流质饮食,输注液中加西咪替丁0.6 g,术后24 h拔出尿管,下床轻微活动,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6 h给予以中药穴位贴敷及耳穴埋豆。药物组方为:西洋参15 g,沉香、白芷各20 g,乌药40 g,香附、槟榔各50 g,冰片25 g,将药物碾碎用姜汁调匀,取穴中脘、天枢、大肠腧、足三里、上巨虚、支沟穴,操作前评估患者无禁忌症,无中药过敏史。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棉纸中央,厚薄以0.2~0.5 cm为宜,敷料大小适宜,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敷贴时间一般为6~8 h为宜。耳穴埋豆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常规评估患者有无禁忌症,有无药物及胶布等过敏史,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取三焦、大肠、小肠,胃及神门等与消化功能有关的穴位,在患者返回病房后用75%酒精由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消毒耳部皮肤,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指导患者按摩,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 min,按时以有酸、麻、胀痛为度。
3 观察指标 ①每天了解患者肛门排气、肠鸣音及腹胀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出现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首次时间及首次进流食时间,进行对比。②采用WHO对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对比。一级:无呕吐;二级:轻微恶心,腹部不适,但无呕吐;三级:恶心呕吐明显,但无内容物吐出;四级:严重呕吐,有胃液等内容物吐出,非药物难以抑制。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48 h进行评定。
结 果
1 两组术后一般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两组术后一般功能恢复时间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术后一般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注: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P<0.05
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见表2。术后6 h,两组不同等级恶心呕吐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48 h,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一级发生率逐渐升高,四级发生率组间下降,且观察组3个时间段一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四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呕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例(%)]
续表
组 别n术后24 h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术后48 h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观察组5038(76.0)10(20.0)1(2.0)1(2.0) *48(96.0) *1(2.0)1(2.00)0(0.00)*对照组5027(54.0)10(20.0)3(6.0)10(20.0)35(70.0)6(12.0)4(8.00)5(10.00)
注: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P<0.05
讨 论
近年来,在妇科手术后由于手术刺激,切口疼痛,麻醉药物等诸多因素,致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肠梗塞,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状发生,甚至导致死亡[5]。中医临床实践认为,妇科患者术后常存在元阳不足、脏腑失养、气血亏虚、胃肠气机不佳等病理现象,其相互作用,致使患者出现呕吐恶心腹胀等并发症。中医药疗法在预防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方面具有良好功效[6]。
为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我院对妇科手术后患者均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及耳穴埋豆法,以达到促进肠蠕动,治疗消化不良,胃痛及呕吐,防止腹胀的目的,有效促进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中药穴位贴敷是充分利用中药材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发挥继发经络郁血的药物效应[7]。耳穴埋豆则具有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气血运行的功效[8]。大肠穴主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按摩该穴位可促使胃肠蠕动;小肠主腹痛;支沟穴是治疗便秘的有效穴位,具有宣通三焦之气的功效,三焦气化则会促进大肠信号传导;足三里属于足部阴阳经合穴,可生化气血、扶正固脱,且现代中医研究显示,足三里也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汪娟等在接受腹部手术的肠道疾病患者术后时,给予理气通腑散穴位贴敷肚脐部位,结果显示,该方式可有效促进术后肠鸣音恢复,使得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且简单、易操作[9];陕艳对心力衰竭合并便秘患者进行穴位敷贴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选择与大肠功能关联密切的耳部大肠、小肠、胃穴,使用王不留行籽进行按摩刺激,可显著发挥通调脏腑、泻下通便、降逆舒气之功效[10]。洪日等指出,按摩耳部神门具有镇静止吐,按摩胃穴可调和中焦、降逆止吐,因此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治疗期间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可有效预防恶心呕吐发生,为化疗顺利进行奠定基础[11];邵安民等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进行耳穴贴压治疗,结果表明,耳穴贴压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12];何甜等研究显示,穴位贴敷与耳穴贴压联合应用于腹腔胆囊切除术患者,可有效调节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缓解术后疼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13];卢敏凤等研究显示,两者联合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程度[14]。
在本次研究中,用中药穴位贴敷技术,将药剂敷贴到相应穴位,通过刺激穴位,以达到促进肠蠕动,治疗胃痛、呕吐、防止腹胀的效果。结合耳穴埋豆,选择按压大肠穴有效帮助大肠蠕动;按压小肠促进消化不良、腹胀恢复;按压三焦穴有效治疗便秘和腹胀。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及耳穴埋豆,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术后各个时间段的恶心,呕吐发生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者中医疗法联合应用可有效促进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手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程度,该结果与陆明凤[14]及韩叶芬[15]研究结果相类似。
综上所述,对妇科手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以中药穴位贴敷及耳穴埋豆,可缩短其首次肛门主动排气时间,减少患者腹胀等不适的出现。说明该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安全无创无痛,患者容易接受,操作简单,有利于妇科手术后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