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长江支队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入闽70年

2018-07-30郭旭亚

就业与保障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支队福建长江

郭旭亚

福建是咱们的家,长江北边的太行山也是咱们的家。为了推翻千百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了把革命胜利的红旗插到祖国的东南之滨,1949年,从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抽调优秀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千里迢迢随军南下解放福建、接管福建、建设福建。

第一章 集结号令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解放战争以风扫残云之势席卷中原大地,长江以北的广大解放区,展现出一幅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新画卷。面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守江谋和”“划江而治”的顽抗,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发出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南下”—— 这对饱受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颠沛流离之苦,眼看要过上“分了田地有了牛,一家老小聚炕头”好日子的革命老区人民来说,是一次多么艰难的抉择和考验。但,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部署解放全中国,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做准备的重要战略决策。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解放区人民满腔热血,饱含泪水,送别亲人,太行、太岳解放区走出了4000多名中华优秀儿女,组成了一支南下干部队伍——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长江支队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挺进福建,南下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南下干部为新中国的诞生,担当起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 南下征途

春风麦花香,儿女别故乡;南征图报国,北顾莫忧伤。

1949年4月25日,长江支队从河北武安挥师南下,跟随解放大军开始了穿越硝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苦征程。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张振业”这个名字,他是一位胸怀革命大志的同志,却在行军至浙江长安镇途中,遭遇国民党飞机机枪扫射光荣牺牲!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刘奇”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可爱的通信员。这支从春天出发的队伍,到达浙江江山县,已经时值盛夏酷暑,告别故土的北方干部,第一次经历了南方“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无情煎熬,大部分同志生病了,刘奇同志的病情更为严重。但,他不愿被编入收容队,坚决要求跟随部队继续前进。

这是南下征程中最为艰苦的一段路途:烈日当空,热浪炙烤,闽浙赣交接的崇山峻岭危岩陡壁、路狭谷深,阻挡在面前的是绵亘在茫茫群山中、被誉为“东南锁钥”“八闽咽喉”的著名天险—— 古今三省关隘要冲仙霞九道关。

路崎崎兮日烈烈,步蹒蹒兮志卓卓。在黎明的曙光中,刘奇和同志们终于艰难地翻越过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仙霞岭,踏进了福建武夷满目秀丽的青山。眼看就要到达会师之地,我们的刘奇同志却倒下了,再也没有醒过来,年仅17岁。

每逢清明时节,每逢杜鹃花开,胜利南下入闽的长江支队战友,不忘籍以满怀思念之情,默默地在心头,为壮志未酬的年轻战友挥洒一杯青春祭奠之酒。

第三章 闽北会师

1949年8月11日,长江支队东出太行渡黄河、南下长江过武夷,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八省,行程3000公里,到达当时福建北部的建瓯县,与长期坚持福建革命斗争的地下党和游击队胜利会师。

南下干部就像革命的种子,迅速地撒播到福建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和人民群众一起撑起福建解放的新天地。

第四章 建政剿匪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南下干部建瓯会师之际,福建全省大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战争的炮火还在继续。

历史上,福建远离中原腹地,山水险阻,匪患猖獗,根深蒂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不仅面临盘踞在台湾海峡的国民党蒋介石势力公开威胁,更面临福建境内的国民党15万守军、残部散兵、潜伏特务,以及240多股7万之众的地方土匪抵抗、袭扰和颠覆;挟之国际风云突变,解放大军挺进福建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坚持到福建全面彻底的解放,为建立起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政权,长江支队南下干部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地担负起时局最为艰难的筹粮、支前、剿匪、土改任务。他们克服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南方炎热多雨水土不服等种种困难,奔波在沿海渔区,闽北、闽东山区,筹粮支前,维持民生;他们深入穷乡僻壤,英勇无畏地开展剿匪斗争;他们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分田地搞土改,逐步建立乡村政权、农会、民兵和治保组织。

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长江支队干部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亲密合作,率领福建人民群众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建立并巩固了人民政权,建立健全了新福建最初一省两个市、八个地区、八十多个县建制的行政版图,开创了一个秩序稳定、政通人和的新社会。

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残酷斗争中,长江支队南下干部李鸿儒、吕学政、王世禄、关麒麟、刘学礼、孟连珠、赵克俊、常全、张会民等许多同志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年,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同志真诚地对长江支队南下干部说:“福建人民永远忘不了你们的业绩。”这一句话,实实在在地表达了福建人民的肺腑心声!

第五章 开创八闽

翻开长江支队南下入闽创业历史,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的丰碑,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就是长江支队干部梁东初同志留在新福建水电建设历史上,也是留在新中国水电建设历史上的光辉业绩。在福建工业建设一穷二白的日子里,梁东初同志受党的重托,建设福建省古田溪水电站,他克服了资金、人才、物资、设备紧缺的困难,依靠广大群众,开山凿洞,筑堤俢坝,日夜奋战,胜利地完成了古田溪水电站建设工程,实现了福建水利工业零的突破。

翻开长江支队南下入闽创业历史,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龙江颂》,让全国人民缅怀长江支队干部刘秉仁和杨保成同志。现代京剧《龙江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1962年,闽南大地遭受千年不遇的大旱,八个月没下一滴雨,十几万亩水稻即将旱死。身为龙海县委书记的刘秉仁和县委副书记杨保成同志,经水文勘察,决定从自己县的榜山截堵九龙江西溪之水,保住了闽南十几万亩良田。这种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龙江精神”,是久经革命锤炼的长江支队干部所固有的,这种高尚的龙江精神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中国人。

翻开长江支队南下入闽创业历史,福建武夷千古名茶“大红袍”,让我们深深地怀念起长江支队干部毕际昌同志。当年战乱,国民党政府设在武夷山的中央崇安实验茶场已经衰败,国民党溃逃台湾,闽北匪特更加猖獗,武夷山天心岩上的三株“大红袍”濒临毁灭,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人也面临危险。时值毕际昌同志主政福州军管企业工作,他火速派出军管代表接管茶场,命令解放军战士要拼死守住三株“大红袍”,切要保护好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人。如今,天心岩上的“大红袍”母树已从三株移植成活到六株,它是中国的国宝,与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武夷山一道驰誉天下;从“大红袍”母树发展起来的大红袍茶产业,已经成为闽北发展的支柱产业,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翻开长江支队南下入闽创业历史,福建东南海之滨,万顷绿色林涛中,屹立着一尊闽南花岗岩石雕艺术塑像,许许多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深地鞠躬。这尊塑像就是东山岛百姓“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新习俗中的谷公—— 谷文昌。自从这位长江支队干部踏上东濒台湾海峡的东山岛,岛上的荒凉和灾情、百姓的贫穷和苦难,让他以生命为誓:“一定要带领这里的百姓真正翻身解放奔小康。”经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当东山岛耸起了一道又一道的绿色长城,当盐碱地出现了一片又一片的“木麻黄”茂林,这位百姓的好书记却积劳成疾病倒了。他留下最后的遗言:“把我的骨灰埋在东山岛上。”如今,东山岛绿茵铺地、绿林连遍,已成为东海之绿洲,是福建省首批小康县和观光旅游景区。

翻开长江支队南下入闽创业历史,长江支队干部贾久民和皇甫琳两位同志以艰苦开创与锐意改革的精神,在福建文化教育史册上留下了“教育立国,文化兴邦”的重墨一笔。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福建大规模经济建设技术人才匮乏,时任副省长的贾久民同志,提议创办福州大学,并兼任首任校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贾久民同志为福州大学基础建设和开创办学殚精竭虑工作了20年。1978年,长江支队干部皇甫琳同志接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职务,他平反冤假错案,培养骨干教师,并率先在全国实行教育制度改革。在他的倡导下,福州大学以联合办学为突破口,推动了大学教育与科研向现代高科技水平发展,为福州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实现从普通高校向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跨越奠定了基础。

……

金戈铁马出太行,腥风血雨立根基;披荆斩棘创伟业,魂铸丰碑留八闽。在那艰辛创业的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以满腔热忱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无数大庆铁人式的英雄和焦裕禄式的好书记,深受福建人民的真心拥护和爱戴。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以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成为八闽建设功不可没的前驱者和开拓者。

第六章 逆境奋起

在国民经济遭受重创的“文革”时期,地处福建武夷、玳瑁、戴云山脉交界的荒凉山沟,一座名不经传的现代工业化城市“三明”崛地而起。这座新兴工业化城市诞生的历史,记载了福建人民的艰苦卓绝,也记载了长江支队干部的坚韧不拔。

1958年,首批长江支队干部一百多人,为建设福建重工业基地来到西北部山沟,开始了拓荒辟地的艰苦创业。他们靠群策群力,人工会战,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冶金工业企业—— 三明钢铁厂。20世纪60年代,全省221名长江支队干部响应党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口号奔赴三线,参加了三明冶金、化工、电力、煤炭、机械、森工、建材、电子、纺织、药业等大中型企业的基础建设。他们带领群众白手起家、土洋结合,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政策,盖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工矿车间,建成了一条条国内先进生产线。1970年,三明工业城正式建市,一跃成为引领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现代化文明城市,为福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七章 改革开放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纵然有一波三折、暗流险滩,但终究挡不住它一泻千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历了十年“文革”考验的长江支队干部,抖落两肩的尘埃,熨平心头的创伤,以时不待人、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和矢志不移、开拓进取的坚定性,紧跟党中央拨乱反正,恢复国民经济,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广大福建人民一起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八章 海西腾飞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党中央这一决策,是赋予广东、福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为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这时期,有一大批长江支队干部置身福建各条战线的主要领导岗位上,历史再一次把长江支队干部推向改革开放大潮的风口浪尖、砥砺中流。以时任福建省省长马兴元同志和副省长兼计委主任毕际昌同志为代表,长江支队干部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承载着福建人民对未来的希望,勇于探索,敢于吃“螃蟹”,不忘初心,锐意改革。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在全国率先成立从事信托投资的地方性国际金融机构;率先建立现代工业支柱—— “石化航母”;率先在省城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促使福建通讯建设在改革开放的第一轮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为今日的海西腾飞铺就了一条宽阔的跑道。

第九章 情系人民

在改革开放中,深圳、厦门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里程。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始终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与自豪。留在这一历史华彩的篇章上,有一位长江支队干部的名字,他就是时任厦门市委第一书记、兼任经济特区党组书记的陆自奋同志。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厦门还是一个面积只有132.5平方公里的海岛小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没有民用机场,没有深水码头,没有程控电话,也没有高速公路。就是在这样条件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陆自奋同志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后一次的冲锋陷阵。

尾声 光荣与梦想

一段段浴火重生的岁月,一步步迈向光明的历程,弹指挥间,沧海桑田。今天,福建已经迎来了海峡西岸经济腾飞的大发展;昔日,长江支队告别家乡父老,南下福建、接管福建、建设福建,已经成为一个光辉历程的记忆起点。我们用心灵体会前辈一步步走过来的艰辛,虽然日久渐远,但依然能感受到前辈对革命事业坚如磐石的感人情怀。

什么是长江支队精神?长江支队精神就是太行山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千百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靠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取得了十四年抗战的胜利,取得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取得了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的胜利,取得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处在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的交会点上,改革开放决定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命运。我们讴歌这种精神,就是要传承和依靠这种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泱泱华夏,浩浩青史,长江支队精神是我们父辈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光荣。光荣汇集梦想,光荣铸就梦想,光荣承载梦想。这个梦想,就是根植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念—— 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安康,让世界永远和平,让地球永远美丽!

猜你喜欢

支队福建长江
敌军工作与昆张支队敌后坚持之道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那个梦
长江之头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武警江西总队一支队深入扶贫点进行健康义诊活动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支队入闽67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市召开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