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故乡行
2018-07-30王安云杨翔燕
文 王安云 图 杨翔燕
九斗庄内的书法面板
5月19日早上,应影友庄子之邀,笔者提前到达福建省老干局大院,带领他所在的摄影群到笔者的故乡永泰县同安镇采风。
下了永泰西高速口,我开始进入导拍角色。按计划八点准时到达第一个拍摄点—— 同安镇洋尾村的爱荆庄,天气预报阴有雷阵雨,此时天空居然出现阳光。下车前我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了修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爱荆庄。
爱荆庄俗称米石寨,这几年经过鲍氏族亲齐心协力的修缮,获得重生,尤其是被誉为“永泰庄寨之父”的鲍国忠先生功不可没。寨子的建筑风格受到国内外建筑界专家的高度赞赏,前往观赏者越来越多。时隔三年,我再度踏入,看见能工巧匠们正在精心修缮,寨内走廊均采用老工艺—— 三合土修补,基本上达到以旧修旧之效果。影友们四处散开,去捕捉自己喜欢的镜头,我也趁机抓拍到几幅工匠们在寨内劳动的片子,并用方言与小时候生活在这寨子里的三位大叔聊天叙旧。其中,戴永泰斗笠的74岁的鲍大叔,我几乎每次来都会遇见。
第二个采风点是三捷村,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修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仁和庄(俗称青石寨)的概况。当我们一行准备进入参观时,刚好看护寨子的72岁的张祖星大叔从寨门走出,他一眼便认出我。几乎在同一时间,从马路上跑下来一位小男孩,性格极像福州俗语所说的“锅边糊,一炆就熟”。聊过之后方知这位可爱的留守儿童今年七岁,念幼儿园中班,名叫张吉祥。张吉祥自然成为最好的“麻豆”,表现极其专业,或倚在大门口眺望,或在寨内青石台阶上按照要求“表演”,甚至自行从走廊上跃下将近2米高的石块铺就的大埕,让影友们既惊又喜,狂按快门。他还自告奋勇地带我们去楼上看“学堂”,全然是一个称职的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他所知道的一切。当有人问独特构造的墙体有什么作用时,他“卡壳”了。还好旁边的张祖星大叔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 为了防火。这两面造型美妙独特的风火墙,成为吸引各方游客观赏青石寨最好的名片之一。寨子左后原本空空荡荡的角落,也被张氏后裔修建起来,形成一座完整的寨堡。
仁和庄内为大家导游的张吉祥小朋友
爱荆庄
而后,我们继续采风之旅第三站,十五分钟后到达同安镇。由于旅行车车身比较大、长,司机只能把车停在樟坂村头与同安村交际处。大家冒着骄阳,行走在乡村水泥道上,看见路边水稻田里正在插秧的四位五十多岁的三男一女村民,壮观的中国式摄影阵势立马展现在乡间田头上。我独自前往九斗庄,步进第一重大门,正房大门紧闭着,从缝隙观察里面上了门栓,只好折回大路走向左边一座新建的气派小洋房。门前枯坐着一位身体状况不大好的大叔,我大声告诉他我是云台人,带福州朋友们看九斗庄,如何进去?大叔说可以从左边小门进入。我进去后由内打开大门,让影友们陆续进来,空旷的院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永泰所有寨堡里,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九斗庄艺术性最强,木雕、书法、彩塑等都美轮美奂。高大的厅堂下两边厢房前,保留完美的16块书法面板,内容为劝学、为人、诚实、治家、守孝、幸福观和求功名,与一些历史人物活动雕刻相映成趣。而梁柱镶嵌处的一个个精美镂刻,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至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然是我们秉承的美德。可以这么说,小小的“九斗庄”是浓缩农耕时代永泰民间艺术的博物馆。
不远处便是修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嘉禄庄,俗称同安寨,寨前大门前的水塘里粉红色的睡莲开得正欢,这是所有永泰寨堡独有的景观。大家仿佛都被睡莲迷住了,长枪短炮对着它们,快门声此起彼落。四个小朋友在褐色大石块砌就的高达数米的墙根下嬉戏,让寂寞的寨子增加几许生机。伫立于寨前大路上,欣赏着水田里的红萍与翠绿的席草,遥望秀美的云台山,我自豪地对身边的影友说,山下就是我的故乡云台村。
午饭后,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一行到达春伦茶叶公司的茉莉花基地。一下车,滚滚热浪袭来。但见茉莉花田里,留守的中老年村民冒着酷热,在辛勤地采摘盛开的茉莉花。这一情景,自然受到影友们的喜爱,于是采摘者前聚集着采风者,不远处的庆丰庄成为最佳背景。
修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庆丰庄外墙下部是由就近取自大樟溪硕大的鹅卵石筑成,上部是用黄土夯成,左边有一碉楼。该寨门与其他寨门迥然不同,背面正中间盖有一间阁楼式建筑,厚实高大的寨墙内侧设有跑马道。步入寨门有一条精美的鹅卵石路子,直通内院。左边是供当年修建寨子的工人们居住的小楼,右边是菜园子。据说寨主陈如坤之子陈尧榕的小儿子陈凤銮,当年远渡东洋留学深造,并娶回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育子小姐,在“庆丰庄”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度过一生。
大家涌进寂静的寨子,我告诉他们在碉楼下墙角有一口深五六米左右的古井,值得欣赏。一位七十岁左右的影友对我说,此时如果在古井前有一个老妪在打水,拍下来一定会获得国际大奖,听的我惊吓出一身冷汗,厉害了我的“中国大爷”!不知何时,70岁的孤寡老人陈楷农先生走进来,庆幸的是他身子看起来比前年好多了,而且居然记得我。如今几个老年人守着这一座充满传奇故事的古寨子,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心中的感慨。
旅行车跨过大樟溪,穿过梧桐街,十多分钟后来到最后一个采风点,号称“福州云水谣”的坂埕村。该村紧挨大樟溪,一溜数十棵的小叶古榕,郁郁葱葱地扎根于溪畔,一条无与伦比的大鹅卵石路诗意地蜿蜒在榕树群底下,直至古码头。说实在话,这么热的天而且一路上不断大呼小叫,没有午休,我有点疲倦了,该补充点水分,吹吹凉爽的溪风,恢复体能。
还好那个卖土特产与我同龄的村妇还未收摊,她是我好友、本村著名人士Y教授的邻居,每一次我都会多多少少向她选购一些土特产。于是我向她要了开水,惬意地坐在她的摊位边上,为她推销自制的白晒李干等商品。恰巧遇上新上市的糯玉米,我家闺女喜欢吃,于是立马买了十根,同时为朋友买了李干、生姜等,算是对此行的另一番纪念。
大樟溪岸郁郁葱葱的小叶古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