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中小学语言教育研究

2018-07-29梁倩倩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语言教育中小学香港

梁倩倩

摘 要:自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特区政府为了充分发展和运用现有的语文优势,提出了“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随着政策的推广,普通话在港教育中的地位有所增强。本文从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当前学校的教学语言现状,对香港中小学语言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香港;语言教育;中小学;两文三语

语言教育泛指语言的教导行为和学习行为。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个体通过语言接受教育得以成长,个体间借助语言得以进行思想的交流。语言交流过程,同时也传递着该语言本身所独有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民族认同感等等。因此,语言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为适应本地特殊的语言环境,积极推行“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和粤语、英语、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在这样的语言政策环境推动下,香港中小学的语言教育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别具一格的区域特点,普通话在语言教育中虽然在港教育中有所增强,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香港本地学校分为三类,即完全由政府办理的官立学校、完全由政府资助并由志愿团体管理的资助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其中部分私立学校接受政府资助。其中官立及资助学校推行政府建议的学习课程,并提供免费的中小学教育。本文所指出的“中小学”主要指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在港的国际学校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两文三语”在香港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一)“两文三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历史地位

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前,香港的法定语文是“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出于“重英轻中”的心态,香港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为子女选择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香港大部分学校出于社会的需要,也会迎合家长的选择,大量开设以英文为主的学校。1983年港英政府公布的《香港教育透视——国际顾问团报告书》指出,母语是教与学的最佳语言,建议政府以广州话作为中一至中三的教育语言,使学生可以用习惯的语言来完成最初九年(小一至中三)的教育;并提出把普通话定为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的课外学习科目,让学生自由选读。[1]自此,粤语逐步奠定了其教学语言的地位,普通话也开始作为一门选修科目正式进入到中小学教学中。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开始施行,并规定了“中文和英文是正式的语文”,出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中,“重英轻中”的局面得到了扭转,但是《基本法》中没有明文规定教育语言采取的形式,而是交由港府自行制定。在当时,普通话作为一门新兴语言仍处在大众接纳和普及阶段,自然无法跟粤语作为港人的母语以及十几年教学语言的历史地位来进行竞争。所以,虽然中英文已成为香港社会并列承认的官方文字,中文的粤语仍然以超高的社会认同度和绝对的本地优势将普通话甩在后方,以“中文粤语为主、英文为辅”的口语模式愈趋成熟,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直至现在,从港府面向公众的语言呈现方式来看,官方第一语言依旧是粤语,粤语在港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对于具有在港150多年统治优势、有着权力象征意义的英语而言,它已经渗透到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香港作为接轨国际的重要平台,英语在择校、就业、升职等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这种夹缝的绝境中,普通话的生存空间显得微乎其微。尽管如此,香港政府,香港普通话研习社、香港中國语文学会、香港普通话专业协会等机构都对推动普通话在港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97年以“母语教学,中英兼擅”为目标的《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到2009年以“母语教学,学好英语”为目标的《微调中学教学语言指引》[2];从1997年公布的《小学课程纲要:普通话科(小一至小六)》和《中学课程纲要:普通话科(中一至中五)》,普通话科成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到《普通话科课程指引 (小一至中三) (2017年 5月 拟定稿) 》的改革,把“价值观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善用与品德情意或中华文化相关的课题,适当地给予引导)”纳入到普通话科的范畴;根据港府在2016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华人比例占比约92%的香港地区,5岁及以上人口中,大约89%的人在家中以粤语交谈,与2006年相比,以英语为家中常用语言的比例从3%略升4%;能说普通话的人所占比例,由40%增加至49%……回归20年来,香港政府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从小学抓起,从基础抓起,逐步增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语言等级考核制度和标准

1996 香港引入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成为香港语文教师从业资格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0年、2002年、2008年港府针对教师语文能力评核都分别出台和修订了相关的纲要或指引。2001年起,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以下简称考评局)联合教育局合办教师语文能力评核,对考生是否具备任教普通话和英国语文的能力进行考评,这一政策的施行,对香港教育系统的教学语言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

普通话考核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测试:聆听与认辨、拼音、口语、课堂语言运用,以卷面考试、口头考试和现场课堂教学考试三者相结合作为考评方式。能力等级分为5等,四项测试内容达到“3等”或以上,视为达到语文能力要求。[3]在教育局通函第130/2017号文中明确规定了,新入职或者新近调派任教的常额普通话科教师必须达到考评局前三项(聆听与认辨、拼音、口语)的标准,而且要在入职当年达到第四项(课堂语言运用)标准,才可以执教;非新入职或新近调派的常额教师,必须通过四项考核才可执教;而对于临时聘任性质的教师,由于占比较少,并没有对语文能力做硬性要求,只是持鼓励达到相关能力的态度。

根据“2017年教师语文能力评核普通话评核报告”数据显示,1954名评核者达标人数百分比为:聆听与认辨59.8%、拼音55.2%、口语76.8%、课堂语言运用87.4%。其中聆听理解部分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理解尚不到位、二是表达有所偏颇,三是综合概括能力尚待提高。[4]讲授专门课程的教师普通话达标情况不尽理想,更不必考究非普通话课程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由此可见,学校、教师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在学生考核方面,评估的重点落在聆听、说话、阅读、拼写这四个方面。相比1997年的中小学普通话科纲要而言,《普通话科课程指引 (小一至中三) (2017年5月拟定稿)》对课程评估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细化和完善,更加注重语言的应用性,引入家长等多方参与,倡导可适当设计比如讨论、讲故事、简单对话等方式来进行成绩评估,避免过多的笔、纸张测试以及语言知识的考核,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5]。

从评核纲要的推广和沿用、系统的报名及考核方式、严格的任教要求、有针对性的评核报告,可以看出香港中小学的教育语言对教师的要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学生的考核机制则趋于多元化。但是对于教师普通话的考评要求门槛相对较低,这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正确把握学习的内容。

(三)语言教育对学生升学的影响

出于对子女将来就业竞争和升学竞争的考虑,不少家长认为,英语是更为有利的因素,因此除了粤语教学,相比实际使用频率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普通话教学,学校和家长更加认同英语教学的方式,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英语、使用英语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提高普通话在港的地位,2000年香港举办首届中学普通话科会考,但是很可惜,直至现在,各类大学招生都没有要求申请人需要获取普通话科合格成绩的规定,而本地大学采用英文教学的现象却很普遍。随后推出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逐渐被国际上许多高等院校所接纳。2010年起,香港教育局到内地、英国、美国等院校推介香港中学文凭,2012年7月以后聘任公务员也开始接受文凭试成绩,文凭试开始成为香港中学生升学深造、求职的重要依据。根据香港教育局2015年的調查数据显示,文凭试考生中,有31%选择入读台湾高等院校,19%选择到英国升学,17%选择入读內地大学。截至2017年2月,香港学生凭借中学文凭资历可以获得全球超过250间高等院校的申读本科资格,同时90间内地高等院校和150所台湾大学也为香港学生提供了升学机会。内地在向香港学生开放学习的大门,但是内地学生报读香港学校的数量却在收缩。根据2017年8月10日新华社报道数据,2017年香港高校8所公立大学一共录取约1500名内地生,但是数据同时显示,近年内地高考生报读港校的整体数字是下滑趋势。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强,对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除了作为考试核心科目的中国语文、英国语文以外,其他学科都可以选择中文或英文应考。根据2016年考评局统计数据显示,报考英国语文课的考生达64532人,报考中国语文达62314人,分列同年报考核心科目的第一和第三;同年在所有甲类学科设有中、英文试卷科目中,选择中文作答的考生占55.7%,英文作答的考生占44.3%。

(来源: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由上表可见,中文和英文作答在学生选择升学方面的比重是相当的,并且中文的比重呈逐年下滑趋势。无论是在本地升读大学还是选择出国留学,抑或到内地深造,普通话、中国语文仍然不会成为影响香港学生升学的重要因素。

综上,相比回归前,普通话在香港语言教育中的比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且经过20年的努力,在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普及和推广,但是目前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陷入瓶颈期。

二、当前香港中小学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时代群体的智慧结晶,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香港回归20年,中小学教育里中英文的交错融合、粤普英三种语言运用的此消彼长也反映出了中小学语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普通话所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在香港的接纳程度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小学中,除了普通话课和英文课以外,几乎所有的科目都是用粤语授课。

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一百多年来受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需要与国际接轨,必要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粤语作为方言,是大多数香港民众日常交际的工具,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在社会上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香港人比较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而方言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特征,所以必然还会对普通话本身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以“两文三语”政策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政策是明智的决策。

然而,随着“港澳自由行”全面开放政策的实施,内地与香港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普通话成为了内地与香港沟通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中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也日益重要,世界各地学习中文的人士也在不断增多,用普通话与世界对话也成为一种潮流。而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代表的是一种“国民身份认同”的标识,发展20年,仅仅作为一门普及型的学科身份存在,仍无法跻身成为香港教学语言的主流,恰恰说明了香港对内地语言、内地文化仍然有较强的排斥心理。

(二)贫瘠的普通话成长土壤

汉语言书面语遵循普通话的标准,书面语语法与普通话语法更为接近,与粤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粤语中没有平翘舌、后鼻音、儿化音,受到母语粤语的使用习惯,这些发音本身给中小学生普通话的习得、理解和学习现代汉语文化就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学校除了基本的课堂语言教学需求,就连课后的交流都只创设粤语这一种交流环境,没有充足的语言练习环境让普通话学以致用。由于缺乏普通话的语感环境,加上粤语在港不可撼动的母语地位以及殖民地色彩的熏陶,因此造就了在港学生多种语法、方言混杂的表达方式,亦中亦英的思维方式。

普通话科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聆听、说话能力为主。但是从2017年教师语文能力评核普通话评核结果来看,综合达标率只有55.2%,其中教师的口语达标率为76.8%,而聆听与认辨仅为59.8%。听与说的比例并不对称,也即可以顺畅表达却不能有效接受信息的比例为17%。优质普通话科师资的不足,同样无法给普通话的规范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三)普通话教学与中国语文教学结合的系统性不强

在中国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科课程上,教育局只是制定了课程指引,提供了参考书目,但是并没有要求学校采用固定的教科书,同时也接纳教师自拟教材的形式,“学校如认为坊间的普通话课本不合用,可由教师自编教材,以供教学之用。但由教师自行编订的教材,也要符合本科教材的编订原则。”但是没有相关文件对自行编订的规定进行一个量化的审核指标。

普通话科与中国语文教学是香港教育中可谓并驾齐驱的,普通话科从小一贯穿到中三,侧重应用性,注重听说能力,对于拼写能力并没有十分重视。而普通话作为中国语文的一部分,其语音系统与汉语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是一脉相承的,没有良好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对中国文字、词汇、句法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语言独有文化等,这些学习把握的准确度必然受到阻碍。

三、香港中小学语言教育对策研究

(一)制定涵盖中小学阶段的中文基本能力的架构和能力指标

教材选择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但是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香港教育恰恰缺乏了一套可以涵盖中小学阶段的中文基本能力的架构和能力指标,对学生语言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普通话科课程指引》提出了要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但是对于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哪个教学阶段并没有作出十分明确的区分界定。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是在幼儿时期,也就是在幼儿大脑发育的“骤长”时期,儿童阶段对于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把握住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汉语拼音的学习,也就是普通话课程应该在小学阶段完成基本的听说读写的目标,而不是延至中学时期。

事实上,汉语拼音的音译系统最早来源于欧洲,其符号系统是拉丁字母,与英语语标符号系统是一致的,两者的写法、读法都非常接近。因此对于有着良好英语语言环境基础的香港学生而言,掌握汉语拼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普通话除了作为一门学科外,首先要和语文结合起来

對于识字量还比较少的小学生而已,拼音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而通过阅读,小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都会有相应地增加。因此,普通话作为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的一门学科,有必要成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也即将普通话科和中国语文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普通话课程纳入到中国语文科的基础知识中去,而非一门独立学科。

鉴于普通话的语法系统与书面语的语法系统是一致的,为实现增进学生文化素养、加强对家庭、国家及世界的责任感,提高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求语文课要逐步使用普通话进行授课,使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深入理解语言、文学内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次,历史课等文科的教学也应该逐步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由于在家庭和社区缺乏有利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学校应该增创更多的教学语言环境,使普通话的学习能得到巩固和运用。

(三)加强普通话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质的教学质量源自优质的师资团队。普通话师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普通话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是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培训工作。将普通话培训纳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师培训体系中,通过考前培训、业务培训等方式开展学习、交流和研讨。二是提高普通话教学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竞赛、说课、教案设计等方式增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和交流。三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面向全社会招募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名师工作室,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学科的发展。四是大力支持普通话的教研工作。开展普通话能力摸底抽查、教学调研等活动,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

(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学校除了加强各类学科的普通话教学以外,可以针对学生开展普通话朗诵竞赛、演讲比赛、普通话广播站、普通话学习小组、普通话活动周等活动。同时培养一批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使这批学生成为带动校园普通话学习气氛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开展各行各业的普通话竞赛,组织普通话节目路演,通过广播电视推广普通话新闻和节目,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上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

纵观香港回归二十年,“两文三语”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其科学、规范、有效地把握住了香港回归过渡时期的语言规律,为香港构建了一个相对和谐的语言环境。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政策开始有些松懈,因此香港中小学需要作新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发展和推广,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香港特区实际且有利于“民族大同”的语言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潮忠.香港回归前后普通话使用情况及发展前景考察,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萧玉麟,回归后香港中学教学语言政策调整的研究——从《中学教学语言指引》到《微调中学教学语言》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

[3]教师语文能力评核(普通话)评核纲要,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4]2017年教师语文能力评核普通话评核报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5]普通话科课程指引 (小一至中三) (2017年5月拟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

猜你喜欢

语言教育中小学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