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适度

2018-07-28朱焕焕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适度德性亚里士多德

摘 要:“适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贯穿全文,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适渡”概念的界定,对获得途径的探究,分析其特性作为选择时的一种实践智慧和选择美德的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选择;适度

亚里士多德为“德性”下了一个原理+特殊义项的定义:“德性作为对于我们的中庸之道,他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明智人那样提出要求。”[1]50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适度、过和不及。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适度的分析并不适合于理性德性。因为,只有在选择的过程当中,这种事物具有连续可分的性质,才会出现我们所说的或多、或少以及相等。理智德性,作为理性当中具有逻各斯的部分不是靠习惯养成的,并不具备这种连续可分的性质。所以对于适度的分析并不适用于理智德性。因而,下文当中对于德行的的适度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伦理德性,即道德德性。

伦理德性的选择

基于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的定义,可以看出伦理德性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而所谓的选择就是要遵照“正确的理性”去抉择。“选择”是德性定义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义项,它表示一种特殊的、融于情感中的理性。这是伦理德性的最高本质。[3]103选择,同人的情感是密切相关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亚里士多德对通过将选择同意愿行为的一些比较划分了它的范围。

选择,是出于自愿的一种行为,但二者并不等同,自愿的范围要高于选择。出自于理性考虑的行为一定都是自愿的,但是自愿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经过了理性考虑的。首先,儿童和一些低等生物,他们只能通过本能去自愿的行动,但却没有能力去思考。其次,对于一些突发的行为,你可以说它是出于意愿的,但不一定是出于选择的。对于这些突发状况(欲望、怒气、意见),亚里士多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

1、选择同欲望和怒气的比较。首先,选择是具有逻各斯的人所独有的一种能力。而欲望是大多数的动物所共有的。其次,自制者们的行为是通过选择而实现的,欲望则是不自制者们的行为原因。最后,出自于怒气的行为和选择的行为差别很大无法比较。

2、选择不是意见。首先,选择和意见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我们对于事物进行选择时是基于德性的一种选择,会自然的趋善避恶。而对于意见而言,我们没有需要忽视或是趋避的事物。其次,二者评价的标准不同。选择是对事物善恶的判断,意见则是对事物真假的判断。再次,选择是我们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而意见的给出则不一定需要对事物的了解。

最后,亚里士多德对选择进行了总结,选择是一种在先的考虑:“因为选择总要包括推理和思索,而选择这个名称就意味着在先于它物而取。”[3]103那些自愿为恶的人,拒绝理性的引导,所以也无法获得选择这一品质。

所以选择,并不是一种纯粹性的理性形式的推导,是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之前就有为善的意愿,在行动的过程当中选择行善。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就是人们在在积极的行为过程当中做出恰当合理的考虑,也就是说,正当、合理的行为应当是人们生活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适当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

伦理德性选择中的适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道德价值的判断标准就是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中道”也即“适度”适度,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当中,亚里士多德对它的概念、含义以及它的获得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1.适度的含义

适度是德性的特征。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换言之,德性是一种适度的品质。适度是不偏不倚的状态。[1]50于是相对于适度而言就有的三种品质:过度和不及两种恶,以及适度的德性。适度是二者的一个中间范畴,但是同数学上所讲的数量等分概念却是不同的,这个标准是实事求是的产生变化的。并且,要注意的是,适度同过度与不及都是相反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很明确的指出:“我们把本性上更容易爱好的那些事物看作适度品质的相反者。”[1]56

2.适度的获得

伦理德性是一种适度的选择,但是在我们面對生活时,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在每件事情当中都找到一种适度很困难。所以亚里士多德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获得适度的方法。

首先,要按照卡吕普索所指点的“牢牢把住你的船,远离那巨涛与浪雾”即两恶之中取其轻。亚里士多德指出:“首先要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因为在两个极端之中,有一个比另一个错误得更加严重些。既然要准确地选取适度非常困难,我们的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就只能是—如谚语所说—在两恶中择其轻。”[1]59生活当中,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或者是经验,在选择是很难找到所谓的“中间”即适度,这时候无论是那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一定的恶,这时候就只有选择离适度较近的那一端。

其次,适度的目标。基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种判断。所以说要达到适度,就必须努力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理论,增加更多的生活经验。要尽量避免在无知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作出不适当的选择。

最后,“矫枉过正”方法。我们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很难抵抗诱惑的。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尤其要警惕那些,令我们快乐的事情,因为在这些事情面前,我们难以辨别善恶对错,不能做到公正的评价。做到适度是很难得,因为它不像数学一样有明确的中点,所以,在具体的选择当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有时要偏向过度一些,有时又要偏向不及一些,因为这样做才最容易达到适度。”[1]60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16版.

[2]苗力天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宋仁希主编,《西方伦理学思想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版.

[4][美]布尔克,《西方伦理学史》[M].黄慰愿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版.

[5][美]理查德.克劳特主编,《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M].刘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版.

[6]翁学辉,王芳,亚里士多德的意愿行为理论[J].燕山大学学报,2008-4.

[7]盛芳,适性与刻意—亚里士多德节制与自制之辨析[J].学理论,2012.

[8]《奥德赛》(Odysseus)第12章219页。

作者简介

朱焕焕,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0,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适度德性亚里士多德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彩票市场需求调控探析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