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应用社交媒体的公民责任

2018-07-28王晓琳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

摘 要:据《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有:与朋友互动(72.2%)、了解新闻热点(64.3%)、关注感兴趣的内容(59%)、获取知识和帮助(58.3%)、分享知识(54.8%)。如今的大学生,都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被称为“数字土著”,他们的大多社交活动都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进行。然而,由于受知识水平、价值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公民责任的缺失。本文拟从大学生应用社交媒体中公民责任的内涵、问题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提升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媒体;公民责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其中,就网民群体来看,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学生群体,占比达到25.4%,达到1/4的水平。

一、大学生应用社交媒体中公民责任的内涵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其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公共善的义务以及对行为后果的承担。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中的中坚力量,既需要承担普通公民的责任,此外,他们作为思想最为先进的青年代表,其行为对其他公民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公民责任的划分有许多种分类法,按照责任约束程度的不同,可将大学生的公民责任分为“法律意识责任”与“道德意识责任”。法律意识责任是作为任何社会成员都必须要遵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它规定了社会的基准线。具体来说,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维护网络发展的良好秩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道德意识责任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统一的约束,它是一种自律规范。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过程中,要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的道德行为规范,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二、大学生应用社交媒体中公民责任的问题

(一)遵纪守法意识较强,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中能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意识营造安全的网络社交环境。然而,在遇到相应问题时,主动关注相关法律,并应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方面意识不强。例如在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网络诈骗等问题,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但实际能听进去的学生并不多,导致类似问题时有发生。此外,大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易受影响,在网络社交中容易接收和传播一些不实信息,而并未意识到自身行为触犯法律,这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有待于提高。

(二)网络参与意识较强,但积极性不强

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实现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目的,这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参与网络政治的意识,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并不多。例如很多高校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网络理论学习、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但实际发现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与之相较,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还是自己的生活,对于网络政治学生的关注度并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

(三)网络道德意识具备,但行动力不强

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学生在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能自觉遵从网络文明公约,然而在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诸如浏览不良信息、过度沉溺社交时空耽误学习生活、科研成果剽窃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受整体的网络环境文明的缺失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群体在应用社交媒体时自律意识仍然不足,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违法,但是对于是否违反道德规范则自觉性不高,网络文明素养仍有待提升。

三、提示大学生应用社交媒体中公民责任的对策

要增强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中公民责任意识,需要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环境机制建立各因素的协调统一。

(一)自我教育

个体的自我教育是各种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教育都必须最终转化为大学生自身公民责任意识的增强。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公民责任的相关理论知识,丰富公民责任的内涵,而且还需要把这些知识深化于提升自我的行动中去,在应用社交媒体过程中自觉遵守各类规范准则,并实施自我监督,增强自律意识。此外,大学生还要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日常的行为中去丰富知识、践行规范,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家庭教育

每个人都必须以家庭为单位在社会上生活,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公民责任打好基础。其次,家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社会活动和网络社交中自觉遵从各类行为规范,注重提升自身修养水平,以此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此外,家长还应对大学生在应用社交媒体中的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和监督,对与网络文明相悖的行为进行干预,敦促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三)学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更应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网络公民责任教育。首先,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内容,除开设专门的公民责任教育课,还应将其融入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真正从理论意义上理解网络公民责任的必要性。其次,高校还应丰富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公民责任教育活动,如制作网络公民责任宣传片、开展网络公民责任知识竞赛、树立网络公民责任典型等活动,使践行网络公民责任成为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再次,对于发现的大学生违背网络安全文明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建立网络公民责任意识。

(四)环境机制

大学生应用社交媒体中的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环境机制的影响。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营造公平正义的网络法治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切实增强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的水平。此外,还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树立网络文明社交行为规范,通过舆论扩大宣传影响,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积极影响,自觉养成良好的网络公民责任。

作者简介

王晓琳(1988.10),女,汉,湖北宜昌,讲师,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信息: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所在省市:浙江省金华市,邮编321004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