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策略及其文化图式建构回溯
2018-07-28解思琦
解思琦
摘 要:长久以来,美国动画电影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进军全球,比如高超的技术制作实力、高水准的奇幻视听变现能力以及巧妙的跨文化营销策略等。新世纪以来,好莱坞一直试图将自己转化为全球的文化重点,同时动画电影的创作趋向也逐渐的发生转向。从最先的對抗到如今的对话,从居高临下到如今的携手合作,并对海外合作者之间关系加强重视,对海外观众的文化口味进行了解和重视。在美国动画电影的内部,其精神内容的核心和国家根基的坚守一直为出现动摇。因此,本文针对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策略及文化图式建构回溯进行阐述说明。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文化认同;文化图式
新世纪以来,全球各地被一种无形的纽带静谧的联系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金融贸易和文化传媒三大手段将传统的边界打破,从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将各个行业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美国动画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与影响力。随着好莱坞在制片和资本经济运动层面日益成熟的全球一本土化常态,从而促使美国动画电影达到文化的全球本土坞目标。放眼望去,美国动画电影发展及新千年以后的创作转向,其对文化的深入表达和认同追求一直都贯穿始终。美国动画电影从文化认同和文化图式的角度出发,从而获取更多的启发。
1、新世纪文化认同策略实施过程中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趋向
1.1从国际化逐步走向全球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以后的20年时间里,美国动画电影经历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的历程,完美的开展美国动画电影的新历程。新的电影制片制度、新进的年轻导演以及新的电影主题等,新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市场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并且电影票房的经济收益可以和国内市场的达到持平状态。在这一时期,美国动画电影呈现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电影演员中至少有一名是外籍演员。新世纪的美国动画电影,将发展目光放在全球社会的一致性、标准化、全球资源之间的协作性以及全球市场的共性探寻等,不在强调电影的国籍是否与电影制作的国籍相同。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审美以及生活方式变得比较相似,在部分价值观念上也逐渐趋向于美国化。
在全球化战略的背景影响下,美国动画电影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创作制片策略的转向。美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制作和发行,以一种规范的制度化操作形式在好莱坞电影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跨国艺术家彼此之间的交叉参与、首映礼等;或者是《功夫熊猫》系列作品,不仅充分调动中国本土行业资源,还对中美观众的文化习惯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动画电影中有针对性的单独设计等。
随着美国动画电影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拥抱全球化,迪士尼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位重要的角色。不仅制作出延续经典风格具有里程碑标志意义的作品,如《小美人鱼》、《狮子王》等,还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亚洲动画电影的制作发行,如《我的邻居山田君》、《千与千寻》等一些列作品,这些非美国动画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贴上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标签,同时为美国进军海外,参与当地电影行业提供经验和铺垫。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好莱坞的各大巨头将动画电影制作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制作,同时还面型市场的文化多样性制作,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满足更多的观众需求,并且这种合理的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杂糅不同文化进入大制作,并对美国动画电影进行重新定义,使其成为好莱坞推行文化认同的重要战略。
1.2去民族化与本土化
目前,好莱坞电影工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球化的结构性调整,而去民族化内容处理是其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的主要改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本土上的各种族裔其信仰、喜好和文化都存在一定差异,谨慎且巧妙的选择电影主题,还要对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全面考虑,这些举措是争取到更多观众的关键。历史相关经验说明,部分族群身份地位、对大众心里的基本情感诉求和向往进行普遍放大,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对此,去民族化的相关处理成为各种族裔的观众比较容易建立起美国人概念中的共性认同。基于此,美国动画电影在题材、故事模式和角色塑造等内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智慧。在新千年之前,主要以迪士尼为重要代表,并且出品的动画电影都是根据相关的经典童话和戏剧等进行改变得来,如《白雪公主》改编自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花木兰》选材于中国北朝著名民歌《木兰辞》等。去民族化这一策略将这些题材以一种新的美式文化内核进行呈现,将原著的民族气息和文化风味进行替换或者消除等,这种改变经典的手段,相对比较保守,还比较安全可靠。
新千年以后,迪士尼等各大巨头更加倾向于原创动画作品。去民族化的策略一直在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异国的文化符号包装和美国价值观导向的角色表演与人文景观的并存,在电影中越来越隐秘。而全球化市场的影响下,根本上是将好莱坞之前的讨好本土观众扩大到世界观众面前,可在其动画创造中发生细微的变化。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部落或者文化区域,但在动画电影中却有意的将对应过度进行适当的弱化。其次是民族性表征下的角色形象发生变化;最后是全球本土化战略。对美国动画电影而言,本土化与去民族化策略在本质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尽量避免各类人群的排斥,并且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同。
2、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图式建构
2.1文化图式和美国精神
一般情况下,图式主要是指人类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内容和经验方式。而文化图式则是指人们对文化信息和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的板块,可以在各种熟悉场合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相互关联。很明显,美国动画电影带给观众的就是美式文化的事实和概念图式。从历史来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主要源自于基督教精神、资本主义和民主精神三者混合的产物。在17世纪时期,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土地的时候,促使其追求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等精神基调。同时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作为早期美国动画电影的主旋律。例如《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鱼》等。除此之外,北美大陆也是一个给人们带来新开始和新机会的伊甸园,致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移民来到这里,从而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观环境。在改革和民权运动后,虽然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但是阶层差异和身份地位依然存在,因此,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等成为美国梦典型的叙述方式和文化图式印记,如《虫虫危机》等,从而促使动画电影的文化情景更加深入和细腻。
2.2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图式建构路径
(1)感官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借助文化图景的视觉奇观为人们带来观影体验和审美的趣味。动画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保证人们对观影的视觉奇观,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遥遥领先。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科技在视觉效果上的出色表现,促使动画电影在想象力和文化表达更上一层。如《海底总动员》中美丽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机器人瓦力》中浩瀚的太空等,无论是自然奇景,还是社会万象,动画影像都将其作为异世界风貌风情的一种审美载体。三维技术的应用,使人物角色更加丰富细腻,具有生命力。如《怪物公司》和《功夫熊猫》等,这些动画影片的视觉特效镜头比例有所提高,队伍里镜像的模拟和细节表现越来越好。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先导的技术美学品位,并且流行起来,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招牌符号。
(2)自我认同方面
美国动画电影超脱当下的生活以及身份的归属,合理利用付诸身体修辞进行叙事,将大众对个人自我实现、抗争以及追求等代入到故事角色的冒险历程之中。部分美国动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被赋予一段相对有成长意义的冒险历程,从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整个镜像。如《卑鄙的我》主要是讲述一个孤独并且被社会群体鼓励的个体,坏蛋格鲁在和孤儿院三个小女孩交集中,从以父亲的身份成长,直到转变成为正真正的英雄故事。对于这些反叛姿态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对各种权利的成功挑战,已然成为美国动画电影推崇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标志性注解,美国动画电影将其已卡通角色演绎出来,从而构建出全新的人物图式。
(3)价值认同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通过现实隐喻、解构和反讽等手法,将经典的善恶二元论谱写成一部部美式神话,呈现出完美的价值观和情感,促使民众与其达到共鸣和精神向往,从而接触不同的文化内核对观念图式进行扩展建构。如《疯狂原始人》是关于家园、彼岸的一部神话,《冰雪奇缘》则是关于责任的神话等。动画电影中的各种符号和节都是美国社会相对应的各种现状和问题,如主人公兔子朱迪代表的是美国中西部小镇的一个农村女孩,狐狸尼克则代表的是都市白人贫民的投机者,表面上讲述的是与美好的美式民主生活唱反调,实际上却是主人公对正义的追求和乐观勇敢等,这才是整部影片的重点,美国梦不仅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维系美国认同的内在纽带。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国动画电影与其他文化符号的任务比较雷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核心意识进行维护和宣传,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对主流社会的思想进行宣扬,从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美式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动画电影不断的进行文化图式扩展,从而让观众给予美国梦支撑下的理想国一定认同。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开始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从而保证美国动画电影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认同策略及其文化图式建构回溯[J].民族艺术研究,2017,(5):64-71.
[2]李楊.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文化认同”视阈下对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再解析[J].电影评介,2014,(2):54-55.
[3]董雪静.认同与异化:美国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的文化影响[J].时代文学,2010,(18):201-202.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